第一文秘网    > 技术合同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生态物流的技术创新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3 09:31:28   浏览次数:

【摘 要】 为降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发展现代物流带来的污染、耗能等生态负面效应,针对上海的实际情况,尝试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生态物流的技术创新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建设地下物流系统、鼓励低碳运输和碳排放权买卖、运用绿色包装技术、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等发展生态物流的新思路。

【关键词】 生态物流;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碳排放权买卖;绿色包装

现代物流虽然是航运中心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战略发展的重点,却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加重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废弃物污染,造成资源过度消耗,引起城市交通堵塞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航运中心的目标极不相称。由此,“生态物流”的提出是顺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生态物流除了追求物流企业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目标之外,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既具经济属性、又具社会属性的目标。生态物流的目的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物流体系。

生态物流的发展依赖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的强化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而其推广的基础则是生态物流技术方法的创新和应用。现行的物流技术方法与环保降耗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物流线路和设施规划不力、物流机械化程度较低、区域内物流未形成规模、能源使用制度老套等方面。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除运用好传统的物流技术外,也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生态物流技术方法的创新和应用方面有所突破。

1 探索建设城市地下物流系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以及上海港周边腹地大量货物的涌入,上海这个在建中的国际航运中心所呈现出的物流园区建筑用地紧张、城市生存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不仅给人类居住条件和环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还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巨大障碍。

从航运中心集疏运现状来看,上海的地面交通(包括地铁)已接近饱和状态,人均道路面积指标较低,而交通需求增长迅速。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上海市内货运交通量将增加到55万辆车次。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城市交通的需求,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面对严峻的交通形势,在城市外围采用地面交通,而在市区内发展立体化城市交通,将部分甚至全部货物运输分流到地下,建立无障碍、自动化的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疏运体系建设来说,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1.1 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概念和发展优势

城市地下物流系统(Underground Logistics System,ULS),又称城市地下货运系统,是除传统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运输之外的第五类运输和供应系统。[1] 该系统基于区分城内运输和城外运输的概念,将城外的货物通过各种运输方式运到位于城市边缘的机场、公路、铁路货运站或物流园区(City Logistics Park,CLP),经处理后进入ULS,再由ULS运达城内的各个客户,如超市、酒店、仓库、工厂、配送中心等,城内向城外的物流则采取反方向运作。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日本、德国、美国、荷兰为代表的国家已开始研发地下物流运输工具,并开展相关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或建设。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物流效率。城市交通拥堵这个长期困扰世界各大城市的难题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中也愈演愈烈。2010年4月29日,上海外环线上发生一次比较严重的拥堵,究其原因是各货主和物流公司获悉当年“五一”节后美西航线将要调价,因此赶在节前将大批货物发往上海港,而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据统计,地面上60%的车辆是运送货物的,反过来,道路交通的拥挤必然导致运输效率的低下。采用城市地下物流系统,把地面上的物流分流到地下,就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地面交通拥堵的现象。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顾客对交易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的快速响应成为公司的强大竞争力之一。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具备自动、快速、准时、安全等特点,能够提供高效的24小时无障碍通行通道,可以增强城市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城市物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很好地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问题。此外,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利用位于城市边缘的终端进行集货和理货,可以将运往同一区域或同一客户的货物进行共同配送,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机动车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拥挤的城市交通造成交通通道空气中的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严重超标,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如果充分运用地下物流系统,上述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荷兰学者研究表明,地下物流系统可以明显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并且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城市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也是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而研究表明,相对于城市地面道路运输而言,地下物流系统运输可以有效遏制城市交通事故的发生。此外,开发地下物流系统,还可以大幅减少地面交通车流,因此能够有效缓解车辆噪声对城市居民的干扰。

(3)节约城市地面土地资源,优化经济结构。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尤其是在上海这座惜土如金的城市,发展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可以充分开发地下空间,大大节约城市地面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且,地下物流系统自成一体,与其他地面运输互不影响,也不受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可实现高效、安全、智能化、无中断物流运输,有利于形成“生态和谐GDP”,在实现零库存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地下物流是提升城市货物运输质量和流畅性的有效途径,它能带动相关经济领域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整个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

1.2 上海发展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1.2.1 经济条件可行性分析

毋庸置疑,巨大的初期投资是阻碍城市地下物流发展的主要原因。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经验表明,当人均GDP不低于500美元时就可进入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的阶段;当人均GDP为~美元时则达到开发利用的高潮。[2] 据统计,2011年上海的人均GDP是元,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上海地下空间的开发提供了物质保障。

由于修建地下快速路不需要像修建地铁那样建设车站及复杂的信号、设备系统,其造价约为地铁的一半。诚然,土建的造价地下比地面高,但在计入拆迁费和土地费后,地下路的造价比地面路(包括高架路)更低。

此外,应该认识到,地下物流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无干扰的物流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一定要求整个物流系统都位于地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地上构建部分独立的无干扰物流系统,这样可以降低建设成本。

综上所述,上海发展地下物流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1.2.2 技术条件可行性分析

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力度的加大,上海也加大了相关技术研究的投入,在地下空间的施工技术、自动化建设、设备研发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专项技术攻关。此外,还特别注意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地下空间开发的经验,逐步取得了一些不错的科研成果,从技术上为地下物流系统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2.3 社会条件可行性分析

近些年,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地下空间开发带来的便利性,而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生活造成的影响也远小于地面道路建设,随着对改善城市交通和环境现状的渴求增加,相信人们对于发展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必将给予认可。

相对于传统的物流方式而言,地下物流对环境危害小、产生污染少、消耗自然资源少、运输效益大,弱化甚至消除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创建。从短期来看,建造这种系统需要大量的投资,并且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可能无法收回成本;但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长远战略来看,其建造成本必然会不断降低,并且该系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限量,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力也将得到明显提升。

2 鼓励低碳运输和碳排放权买卖

2.1 发展水铁等低碳运输方式

目前物流业运输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二氧化碳全球总排量的80%。物流活动中的运载工具,尤其是货车等公路运输工具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毋庸置疑,碳排放过多对生态、气候、海洋、农作物以及人类健康等均会造成严重危害。在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减少碳排放成为上海市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件“新事”。

据统计,国际海运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量的2.7%,占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总排量的3%~4%;同时,内河水运运能大、运距长、能耗小、成本低、污染轻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铁路运输作为一种低碳运输方式也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2010年上海的公路、水路和铁路运输方式以吞吐量计算的比例为63.4∶36.2∶0.4(鹿特丹为49∶45∶6),公路运输比例相对过高,铁路运输设施运能不足且未与港口紧密衔接,内河水运方面内河航道等级低,无法满足集装箱集疏运要求,制约了水水中转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物流活动中的碳排放量,上海市政府应当进一步规划完善上海乃至周边地区的集疏运体系,重点建设整治内河航道、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集疏运系统,组织协调海铁联运、江海直达和水水中转,鼓励企业使用水铁等低碳运输方式以减少运输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2 鼓励企业采用共同配送方式

共同配送是指由多家企业组织实施的有目的的、集约化的配送活动。它主要适用于客户所需物品数量有限,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的情况,由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联手,对某一区域的客户进行统一配送。这样既可以合理组织货流量,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又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发展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设备、资金等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

长江三角洲港口之间是互补的联动发展关系,上海作为航运中心建设的龙头,应加强与周边港口的协调发展,联合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应当鼓励同一个区域的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以扩大物流规模,减少区域能源消耗,共同配送的范围可以扩大至长江三角洲区域。

2.3 探索实行碳排放权买卖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作为物流的特大枢纽和运输活动的高频地区,要发展生态物流,对于碳排放的控制尤为重要。在制定碳排放税费方面,为鼓励货流走水路,政府可以对通过公路运输的货物收取碳排放税,而对通过内河水路运输的货物给予税费补贴。

同时,应当考虑充分利用上海环境交易所这个平台,通过市场机制让各个运输企业根据自身碳排量盈亏进行碳排放权买卖。在国际上,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已有成熟经验。碳排放权可以看作是一种资源,一家物流企业如果采取各种环保措施减少了碳排放并出现盈余状态,就会形成其环境权益。该碳排放权可以论吨买卖,卖给其他排污或碳排放量不够用的物流企业。这样既控制了碳排放总量,又调动了企业自主减排的积极性,可以说是一种可行性较强的生态物流软技术。

3 运用绿色包装技术

除运输外,包装也是物流活动中极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重要环节之一,减少其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就可以极大地减少物流活动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3.1 绿色包装的概念

产品包装有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物流。物流包装也称为运输包装,它有两个目的:一是保证产品在装卸、搬运、仓储等作业过程中操作方便,有助于提高物流效率;二是保证产品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维护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维护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所谓绿色包装是指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以及资源再生的包装。[3] 这种包装应符合Reduce(少耗材),Reuse(可再用),Recover(可回收),Recycle(再循环)和Degradable(可降解)的“4R1D”要求,如尽可能采用高环保、可食性、可溶解、可再生的无害包装材料,尽量避免使用木制品包装等。

包装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而绿色包装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污染,是实现包装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运用绿色包装技术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3.2 发展绿色包装的建议

物流包装的绿色化除了考虑绿色材料因素外,还要考虑包装方式的重复利用性。运输包装占用了大量资源,物流包装容器(如托盘、存储罐等)在每年全球所用的总包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美国每年需要约16亿个托盘,而木材是目前最常用的托盘材料,因此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资源。物流包装的废弃物同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美国每年有价值150亿美元的波纹纤维被销售用于生产物流包装容器,这些材料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超过2.4亿t。[4]

2011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7.28亿t,居世界第一位,由此进出上海的货物运输包装量可见一斑。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指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解决上述问题,运输包装的绿色化尤为重要。

基于生态物流的包装,从目的上看,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从原则上看,要符合“4R1D”原则。发展绿色包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借鉴国外包装立法方面的经验,加强绿色包装的立法工作,推动绿色包装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充分发挥税收杠杆作用,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引导企业为降低环境成本自觉开发、生产、使用绿色包装材料和绿色包装;三是大力开发新型绿色包装材料,取代原有的污染性材料;四是推行绿色包装标志,使更多的出口商品超越“绿色壁垒”,获得国际出口产品通行证;五是加强绿色包装管理,积极建设企业绿色包装文化。

4 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

生态物流强调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约束下,通过信息流的传递,形成物流系统中各环节(包装、运输、储存、装卸等)、各节点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衡的联动性机制,其中信息手段的运用尤为重要。

上海中小规模航运物流企业的数量很多,相互之间存在互不协调、重复建设的现象。信息标准化可打破时空限制,使货物流通过程中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得到共享,不仅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其运作模式也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利用信息和电子化手段,使以前在传统渠道中运转的产品通过网络发送销售,可以实现无纸化物流,能大大节约木材等自然资源,有利于生态物流的实现。

5 结 语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社会资源为基础,以发展航运物流经济为主导,用可持续理念来规划上海港的集疏运体系,积极发展生态物流。本文在考虑上海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尝试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生态物流的技术创新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建设城市地下物流系统、鼓励低碳运输和碳排放权买卖、运用绿色包装技术、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等发展生态物流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鹏,朱合华,王璇,等.地下物流系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1):1-4.

[2] 钱七虎.建设特大城市地下快速路和地下物流系统――解决中国特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新思路[J].科技导报,2004(4):3-6.

[3] 李晓刚,刘秉.绿色包装的发展趋势[J].中国包装,2005(l):27-29.

[4] 徐晓静.基于绿色物流的绿色包装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推荐访问:技术创新 上海 生态 物流 国际航运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生态物流的技术创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