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求职信

关注农民工子女,撑起教育的一片蓝天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5 09:58:50   浏览次数: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而长期的“二元”分割的社会造成了城市对农村的歧视,且这个“歧视”被视为理所当然,并逐渐形成一种所谓的“合理的不平等”的文化,城市人享受的优于农村人的待遇被视为当然的权利。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无法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权利,很大程度上就归结于这个“歧视”,他们在城市不能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义务教育权利,长期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属于城市弱势群体。正如管理学中的“水桶效应”,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相应地,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因此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即要树立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理念,并要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中体现出来,这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和关注的。

关爱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差异

文化差异:我校外来工子女来自16个省及直辖市,涉及到祖国的天南地北,因而文化各异,风俗不一。

语言差异:这些来自不同区域、受过不同文化影响的孩子,刚来时往往语言不通,很多孩子方言难改。

入学基础差异:家长学识不高,对子女很难有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教育辅导。收入不高,也很难送教于社会上的兴趣班,不像本地孩子,入学前“琴棋书画”已经精通二三了,再加优质幼儿园三年的熏陶培养,致使入学前两地孩子早已“悬殊有别”了。

教育要求差异:家庭状况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也肯定不同。正因为外来务工人员忙于生计,疲于奔命,往往只是管好孩子的吃饭与睡觉就行了,有的甚或吃饭、穿衣也管不周全。而本地家庭却是望子成龙,目标总盯着名校,每到双休日都要为孩子求学而四处奔波。

习惯养成差异:既缺少家庭教育的影响,也缺乏校园的熏陶培养,外来孩子的习惯养成显然是比不上本地孩子的整体素养的。因此,他们入学后所面临的压力更大、困难更多,他们往往付出成倍的努力,其综合能力、习惯养成在短时间内也难以超越本地孩子。

几年来的巨大变化与办学思想的确立

关注外来工子女教育是落实中央民生政策实现教育公平的本真追求。“教育公平”的命题,不仅仅指教育机会的公平,同时也包括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外来工子女最需要接受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教育,更有文明、礼仪、情感、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本源追求。

做好、做强外来工子女教育是变劣势为优势的学校发展大计。几年来,学校不求名利,全面免费招收各地的学生,并潜心研究外来工子女教育规律,努力创建适合外来工子女学生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享受公平的机会,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目前,我校外来工子女学生来源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级行政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做好、做强外来工子女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得机遇。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都高度关注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是前所未有的社会背景,可以说做好、做强外来工子女教育已经具有了肥沃的土壤。我们有理由相信,研究外来工子女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学校发展都是富有前景的工作,是付出就会有丰厚回报的工作。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应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农民工子女由于在教育起点存在差异,影响了他们教育结果的公平,导致其成年后社会竞争力不足,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所以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的时候,应秉着教育公平的理念,才能保证政策措施取得预想的效果。

应树立“全民教育”的理念。农民工子女是国家的公民,他们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关系到我国公民基本人权。而且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城市化变迁、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社会问题。

应对“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重新定位。“农民工”作为一社会新生群体,他们区别于工人,也有别于农民,他们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群体,实际上就是城市的新市民,政府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他们。政府应承认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已经成为城市劳动力供给的主流了。

(太谷县明星镇南关小学)

推荐访问:农民工 撑起 子女 关注 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