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鉴定评价

恩施州硒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17 09:08:40   浏览次数:

摘要:围绕湖北省恩施州硒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恩施州硒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硒产业;科技人才;需求;对策;恩施州

中图分类号:F3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3-3508-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3.062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被誉为“生命的火种”、“抗癌之王”,在农业、医药等行业具有重要的价值[1]。中国是一个缺硒大国,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拥有“世界惟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两大世界级资源[2],拥有“世界硒都”的荣誉称号,丰富而独特的富硒生物资源为恩施州硒产业发展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恩施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硒产业发展,将硒产业作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湖北省委省政府也将富硒产业列入全省农业提质增效的新兴战略产业,“十三五”将是恩施州硒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科技人才战略与硒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息息相关[3]。为全面推进恩施州富硒产业的发展壮大,摸清当前全州硒资源开发利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先后到恩施州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各县市富硒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采取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州硒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1 恩施州硒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1 自主创新团队

近年来,恩施州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力度,全州硒资源开发利用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质量持续提升,初步形成了一支较为优秀的人才队伍,为全州富硒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智力保障。目前,全州硒产业科研人才有264人,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和高校,少量分布在企业中。

从学历结构来看,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较高,绝大多数都是本科以上。其中博士13人,占4.9%;硕士75人,占28.4%;本科146人,占55.3%;大专25人,占9.5%;中专5人,占1.9%。

从年龄结构来看,中青年人才占了绝大部分,人才队伍充满活力。其中20~29岁的有39人,占14.8%;30~39岁的有91人,占34.5%;40~49岁的有85人,占32.2%;50~59岁的有47人,占17.8%;60~69岁的有2人,占0.7%。

从职称结构来看,形成了以高级职称为学科带头人,中级、初级职称为业务骨干的结构合理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有101人,占38.3%;中级职称有91人,占34.5%;初级职称有63人,占23.9%;其他9人,占3.3%。

从技术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传统农学和医学研究上,掌握食品科学、生物学等现代高新技术的人员不多。其中医药学125人,占47.3%;农学63人,占23.9%;地质学23人,占8.7%;生物学20人,占7.6%;化学19人,占7.2%;食品科学14人,占5.3%。

1.2 联合创新团队

在恩施州委、州政府各项政策的激励引导下,富硒产业联合创新团队人才总量稳步上升,引进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院士、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郭秀蓉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等国内外高层次人才12人;通过与武汉轻工大学联合组建恩施绿色富硒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院引进州外硒研究人才100余人。州内部分企业在自主研发力量不强的情况下,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大学、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进行科技合作,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智力优势,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

2 恩施州硒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人才总量不足

硒产业的发展是一个跨行业、多领域、多学科支撑的健康产业,高层次、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是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核心因素。从调研情况看,恩施州现有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总量极为紧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现有人才总量与全州硒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量不协调,难以满足产业外延与内涵的拓展。

2.2 人才结构不优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硒资源开发的人才多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相关人才匮乏;从市场要素来看,硒资源开发人才多集中在技术要素,高层次市场营销和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相对空白;从技术结构上看,硒资源研发人才集中在传统医学、农学等专业上,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科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方面的人才甚少。

2.3 人才建设投入不够

从大的经济环境来说,恩施州的经济基础在湖北省内属于比较薄弱的,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严重不足。人才引进的优势不够突出,加之全州硒产业刚刚起步,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科技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滞后;在薪金待遇、生活条件、发展空间上不能提供良好的环境,个人总收入远低于同类企事业单位人员水平,社会地位偏低。

2.4 人才政策不明

近年来,政府已逐步认识到富硒产品开发的重要性[4],虽然有不少凝聚人才的相关政策出台,但还不够完善;在执行过程中因宣传度不够、含金量不高、解决实际问题受限等多方面因素而使优惠政策大打折扣;执行不到位、无法执行的情况时有发生。人才政策没有先行先试的试验区,无法考量政策的执行力和可行性。

2.5 人才分布不合理

各类人才在区域上分布不均衡。在恩施州从事硒资源开发的人群中,绝大部分高学历的人才都流向了机关事业、科研院所等岗位较为稳定的单位;高层次人才都集中在州直单位,真正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就业的非常少。在此次调研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员工的企业一家都没有,拥有本科学历的也只有十几人。

3 恩施州硒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分析

3.1 自由科研创新人才

富硒产业发展离不开一大批有科技素养和创新意识的科研人才。恩施州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各类人才也有一定聚集,但与日益崛起的富硒产业急需大量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仍显不足。一些科研院所、高校呈现人员老化、人才断层现象,一些重点领域人才极度缺乏,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使之快速成为产业发展的骨干和领头人。

3.2 国内外领军人才

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富硒产业来讲,科技、知识密集度高,单靠恩施州自有人才及科技力量很难实现突破,需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能引领恩施州硒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引智”成为恩施州发展富硒产业的必然选择。

3.3 企业技术人才

由于恩施州从事富硒生产加工企业中的高科技人才不多、不精,导致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凝聚力不足,导致职工队伍不稳定。急需引进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技术人才,主要是能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能改善生产工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人才。

3.4 职业技能人才

恩施州富硒产业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农民和由农民发展而成的产业工人或企业家。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一方面缺乏懂技术、会操作的专业操作人才,另一方面缺乏会经营、善管理、能带领农民、员工闯市场的带头人。所以,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无论是农业产业化还是产业专业化,都需要大量具备职业技能的组织成员,这也是直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4 对策与建议

4.1 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组建创新团队

依托行业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硒产业发展平台[5],包括技术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成果孵化平台等,在技术人才、科研资源、技术咨询以及项目建设等方面发挥综合优势。建立农学、医学、食品、化学、工业等跨学科的高水平硒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团队,横向上,建设“二大一小”的人才队伍,即大而精干的多学科有机结合的技术团队,大而高效的高端市场营销团队,小而高效的科学管理咨询团队;纵向上,建设三级联合团队,从技术创新、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积极推进国家(省)、州、企业三级联合团队实质运行。

4.2 强化人才培养,聚集英才

一是加大刚性引进人才的力度。按照州人才引进政策,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引进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进一步完善多学科自主创新团队;二是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通过聘请客座研究员、与国内外硒专家团队联合等方式,集聚各路英才为所用,完善联合创新团队,成立硒资源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为硒资源开发利用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撑;三是加大现有人才的培养。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引智项目、“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书记工程等人才项目,开展学习深造、相互交流、实地考察、科学实践等活动,开阔研发人员眼界,提高应用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4.3 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科技合作,采取委培形式,在农业种植、畜禽养殖、食品科学、生物医学、分析检测、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全面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和企业的技术需求进行对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二是鼓励依托恩施州富硒产业重点集群和企业建立科研机构,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孵化器、“企业订单班”等,进行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

4.4 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投入保障机制

州市(县)两级政府要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建立富硒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和项目资助等工作,支持人才发展。人才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对硒人才引进相关方面给予支持,通过税收、贴息、引导基金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在激活机制上,政府要保障三个方面的基本经费,一是硒相关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经费;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应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费;三是市场公共营销团队建设的基本经费。

4.5 建立激励分配机制,激发积极性

研究出台促进地方硒资源开发的激励政策和条例。把创新主体与利益主体结合起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把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一是要强化团队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如人才评价机制、竞争激励机制、考核引导机制、福利分配机制、分工合作机制等,不断挖掘团队成员潜力,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二是建立起一套公平合理、分类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对科技人员作出绩效评估,建立分类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实行分类考核与绩效评价;三是建立以业绩(包括争取各类项目、经费、技术成果、推广与转化新技术、新成果获得的效益以及获得各种科技奖励)为主要依据的奖励机制;四是发挥精神激励作用,对在科技创新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应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 冯彩霞,刘家军,刘 燊,等.硒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J].地质与资源,2002,11(3):152-156.

[2] 彭小桂.湖北省恩施市硒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浅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5,29(4):436-441.

[3] 刘培棣.硒资源及其综合开发利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 于勤勤.恩施富硒区硒元素迁移转化规律及开发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5] 朱云芬,李卫东,向极钎,等.恩施州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3):5894-5897.

推荐访问:科技人才 队伍建设 对策 产业 恩施州


[恩施州硒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