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个人简历

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0 08:36:43   浏览次数: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是一线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效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逐步由形式向实质转变,笔者带着开拓创新的理念走进课堂,踏踏实实地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在探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对“导学案”教学模式做了深入研究,同时积极参与了市级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此谈一下笔者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体会,以期与同仁分享.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导学”,具体讨论如下.

1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目的定位” 进行“导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第一部分引言中:“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互相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物理学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重要的作用.”

依据引言,笔者在课堂“导学案”模式的教学过程中,从三个方面进行“导学”:(1)用物理概念的比值定义法进行导学.例如在“速度”教学中,从不同角度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在“压强”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论归纳出“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在“比热容”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具体实例,归纳实验数据总结出“质量1 kg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时所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叫做比热容”等;(2)从物理学的功能方面进行导学.例如在“密度的应用”教学中,通过课本上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确物理学的计算功能,以及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物理学的应用功能;在“机械效率”的教学中,通过课本上介绍的利用动滑轮、定滑轮以及滑轮组、斜面等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都能达到相同目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明确物理学有强大实用功能;(3)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功能进行导学.例如在“物体浮沉条件应用”教学中,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等原理的“导学”,引导学生知道它们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从而使学生通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体会到物理学的本质,体现出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性质” 进行“导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性质有如下阐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世界观”.

依据物理课程的性质定义,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导学”:(1)从物理学的特点方面进行“导学”;(2)从物理课程的特点方面进行“导学”;(3)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性质方面进行“导学”.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先从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停止用力,物体就停止运动”.引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继续导学“刚停止用力后,物体为什么还要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提出伽俐略的观点,并比较这两个观点.再继续引导学生分析“物体最后停下的原因是受摩擦阻力的原因”,依据伽俐略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怎样的影响”的问题,从而引出“探究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然后学生分组做探究实验,证实伽俐略的观点,最后推理并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样“导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从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物理学的内涵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去学习物理会很有趣味.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物理内容,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了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3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进行“导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五个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潜能得到发展;(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3)注重科学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4)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5)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基于各种理念,为了学生的发展及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学中采用相适应的“导学”方式.如在实验课教学中,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首先在小组划分上依据课程理念进行“导学”,由于我校是老牌学校,各科实验室设备齐全,多年来初、高中各科学生分组实验全做,我校现八、九年级物理实验课分组,全部采用每组两名同学,按全班成绩名次第一名到最后一名,一分为二,前一半的第一名和后一半的第一名为一小组.依次类推,前一半的最后一名和后一半的最后一名为一小组.每小组中后一名同学为组长,负责仪器使用和管理,使这部分同学有更多机会和时间接触仪器.同时在做实验时成绩好的一名同学先做,另一名同学作为助手,然后成绩差的同学再做,另一名作为助手,每一位同学都亲手操作一遍或多遍,成绩好的同学还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同时每次助手又可以起到另一个作用——评判作用.综上所述,确保了课程理念:“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以达到“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导学”目的.

又如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小实验”、“小制作”,采用以每个“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完成,老师作相应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价,老师与小组共同评判进行评定,以达到课程的理念的“导学”目的.

再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如下“导学”,在“实验小组”分组的基础上组成“课堂学习小组”,每四人一组(两个“实验小组”合并成一个“课堂学习小组”)采用互助学习的方法学习.在具体的讨论式学习、课后作业完成的学习、章节练习以及单元测试后到老师评析前这段时间内,各“课堂学习小组”发挥了各自的互助作用.学生积极合作、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采用各种手段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各种学习方式获取新知识,老师的“导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课程理念的“导学”目的.

4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目标” 进行“导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分别提出了义务阶段的总目标和分维度目标.课程的总目标在知识、能力及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科学研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分为三个分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这三维目标中,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会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两个目标的桥梁,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是“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的升华.任何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分离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这三个目标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完全独立于其他目标而单独成立,它们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渗透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教学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而进行“导学”、对“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教学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而进行“导学”、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教学则立足于让学生“乐学”而进行“导学”.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把握好教学活动中的操作环节,就能有效地进行“导学”,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推荐访问:初探 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 物理 课程


[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程教学模式初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