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个人简历

宗教的自然保护思想和作用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4 08:41:24   浏览次数:

摘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是我国和世界上主要的宗教。这五大宗教的经典和教义中,蕴含着深邃的自然保护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完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自然保护,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通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宗教的自然保护思想和作用进行分析,认为要解决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政府行为层面,要从更为深广的人类精神生活层面来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提出要发挥宗教的作用,对自然生态要进行“观念”保护,做到自然保护的外在他律和内在自觉的结合,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宗教;自然保护;作用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10)03—0168—03

史前社会的后期,人们无法认识和控制自然,幻想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来影响主宰自然的神灵,就形成了最初的宗教意识和仪式。当社会由采集狩猎发展到传统农业生产社会阶段,宗教又成为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重要手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宗教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逐渐弱化。伴随着全球经济前所未有的增长,物种灭绝速度却不断加快,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因此,审视宗教中有关自然保护的教义,发挥宗教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宗教的自然保护思想

(一)佛教的自然保护思想

1.慈悲的思想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慈悲,劝诫人们要尊重和宽容所有的生灵,鼓励尊重和包容一切生命。佛教把世间万物,不分贵贱大小,都看做平等造物,都给予悲悯怜惜,自然地加以关爱。慈悲的思想还体现在戒杀和不伤生上。佛教徒五条戒律第一条便是戒杀;佛教“十善”中,以“不杀”为首。

2.尊重生命与众生平等

大乘佛教将一切法都看做是佛性的显现,万法皆有佛性。佛教主张“尊重生命”,尊重包括植物和动物在内的一切生命形式。因此,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不仅是不同个人、不同人群、不同人种的平等,而且是宇宙间一切生命的平等。

3.和谐共存的理念

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只是整个因果关系自然体系中的一个元素。在该体系中所有元素都起到各自的作用,所有生物——人和动植物都是自然规律体系中的共存者,所有行动都应协调和有利于该体系。

(二)道教的自然保护思想

1.道法自然的生态观

澳大利亚环境哲学家塞尔凡和本尼特认为:“道教思想是一种生态学取向,其中蕴含着深层的生态意识,它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即天地万物根源于“道”,“道”对万物却是“生而不有”,丝毫不干涉宇宙万物的本性和自然发展过程。以“道法自然”为总纲的道教戒律中蕴含有丰富的生态意识和规则。

2.道生万物的平等观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道的产物,道性无差别地遍布于任何事物之中。《无能子》说:“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甲虫俱焉。同生天地,交气而已,无所异也。”这种“道”的共源性及共生性教义,体现了朴素的自然生态平等观念。

(三)伊新兰教的自然保护思想

1.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观念

《古兰经》指出,真主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人类只是大地的代治者,真主使人类负责动植物的保护。真主创造的万物是不容变更的,人类要对真主和环境履行责任。人类获取生存必需品是合理的,但不能过分和挥霍,滥用自然、破坏自然、变更自然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2.热爱和保护自然

《古兰经》指出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我(真主)确依定量而创制万物”,“每一种事物我这里都有仓库,我只依定数降下它”由于真主给予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伊斯兰教将热爱和保护自然视为传统美德,认为任何破坏大自然的行为都是真主不喜欢的。“蹂躏禾稼,伤害牲畜,真主是不喜作恶的”。

3.伊斯兰教的生灵观

伊斯兰教承认动物“是各有种族的”。主说所有生灵都是有目的而创造的,他们和地球上的人平衡地生活在一起。动物有自己在自然中形成的沟通和崇拜主的方式,有他们的个性、社会生活和结构,形成像人类那样的种族。

(四)基督教的自然保护思想

1.地球保护原则

基督徒常说上帝是位充满慈爱的造物主。耶稣基督深爱一切万物:它不仅爱基督徒、爱所有人类、也爱所有的动物。如同创造者保护了人类一样,人类必须保护和维持创造者在地球上的创造,“修理看守”伊甸园。

2.自然保护的契约意识

人类和自然均为上帝所造之物,上帝是自然真正的主人,人类对自然的支配权是上帝授予的。《创世纪》中说:“大洪水之后上帝与所有的生物都立了约。”《以赛亚书》指出,对永恒立约的违反将会导致灾难。因而人类没有任意支配和破坏自然的权力,只有按上帝的契约保持和呵护所有的造物。

3.休养生息原则

《利未记》指出,土地耕作六年后第七年应得到休息,不可耕作,上帝要让他的创造能从人类对它的使用中得到恢复。万物由此在安息中得到了完善,此时上帝的显现不是通过创造而是通过安息使整个自然生态都得到休整和恢复。

(五)天主教的自然保护思想

1.平等思想和责任意识

天主是天地万物的主,人和其他受造物是平等的。天主是所有受造物的主,而非仅仅是人的主。人和其他受造物一样,都是主的受造物,处在同一个层次上,地位平等。天地万物各有各的规律,人类有责任保护受造物。

2.治理和保护观念

天主造人的目的是“管理海中的鱼、天空的飞鸟、牲畜、各种野兽、在地上爬行的各种爬虫”。人有了治理和管理其他受造物的权力,也就有了保护好他们的责任。因为天主要求“以正义和圣德治理一切”,并且“上主对待万有,温和善良,对他的受造物,仁和慈祥”。

二、历史时期宗教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

(一)佛教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

1.影响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

佛教对待生命万物的平等观,既是一种宗教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日常生活。历史上佛教对于自然保护所做的贡献是卓有成效的。研究显示,只要是佛教具有影响力的地方,那里的自然环境就会从中获益…。峨眉山优美的环境、茂密的森林并非出自天然,而是主要来自从唐朝开始中国历代僧人的杰出贡献。中国民间吃斋念佛者众多,许多地方设有放生亭或放生池等。在佛教的影响下,隋唐时期,素食制度在全国普遍流行,放生和护生的观念逐渐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

2.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佛教戒律号召信徒爱护所有的生命,常在寺庙周围植树造林,遍种松、柏、银杏、菩提树等古树名木,千百年来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因佛教而闻名的泰山、庐山等地,都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并保护最好的地方。

(二)道教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

1.心灵环保和生态保护功能

道教的洞天福地都是名山圣水。钟灵毓秀,能唤醒人们

深埋在尘嚣中的自然感动和环保意识。千百年来,道教神仙真人遵道为善,遵循生态规律,维护生态秩序,助天地生养“万二千物”。目前,包括华山、太白山、巍宝山、嵩山等在内的118个“洞天福地”,85%以上被规划在自然保护区中。

2.文化遗产保护功能

“道”的实践原则是“自然无为”,要求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相协调。泰山岱庙、青城山上清宫、嵩山中岳庙等道教建筑顺应自然环境,依山就势。因高就殿,就洞为宫,灵活布局,创造了辉煌的宫观建筑艺术,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伊斯兰教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

1.倡导自然保护

《古兰经》强调了真主对自然的关怀和钟爱。伊斯兰教禁止骚扰巢居的鸟或将幼鸟和他们的父母分离。在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关于自然保护的思想深入人心,他们对自己宗教的信奉和对自然保护意识的认知,使马来西亚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2.设立自然保护区

从伊斯兰教的观点来看,建立保护区,为公众利益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栖息地是项义务。伊斯兰教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先知穆罕默德曾下令将麦加、麦地那和塔伊夫三城及其周围定为保护区,不允许砍伐树木,不允许捕猎野生动物。

(四)基督宗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

1.对自然的掠夺

基督教曾深深影响了西方人对大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倾向,基督教伦理一度被偏颇地理解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

2.在心灵的约束中保护自然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迫使基督宗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深刻的反思。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神学家们不断挖掘《圣经》中的自然保护思想,并对教徒进行环保的心灵教育,约束行为。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傅铁山主教,把宗教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四化”,即“圣化”、“净化”、“善化”和“美化”。所谓美化,是指教徒不仅要心灵美、语言美,还要行动美,其中就包括亲自动手,创造和保护自然环境。近年,国外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内的自由派越来越认识到,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结成伙伴。

三、宗教在现代自然保护中的作用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观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了《共同的未来》,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l世纪议程》,确立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观。马建华教授等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原则;寻求全面发展的协调原则;促进人类在困境中变革的创新原则;人类改变行为方式提高公众意识的原则;保证人人都有平等发展权利的公平原则;建立全球共同行动框架的合作原则。笔者认为,改变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行为方式),对自然生态进行“观念”保护,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观念融于开发行为之中,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最本质的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原则。而这种观念的树立,需要人的内在自觉性。

(二)宗教自然保护思想的内在自觉性

政府行为是自然保护的主渠道。但是这样的保护措施若没有民众的诚心接受是不可能取得效果的,成功的自然保护措施一般是有深刻的信仰基础的。面对日益严重的自然生态破坏,人们不断寻求解决方法,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应对之策。但一种新的观点的提出要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宣传,才能深入人心。发挥宗教的作用是解决当今自然生态危机的路径之一。世界上60多亿人口,信仰宗教的占了4/5还要多。通过对宗教教义的理解来影响信徒的信念和行为方式是宗教自身的力量可以做到的。我们在按照可持续发展观念价值吸引人们关注自然保护事业的同时,宗教中关于保护自然的原则,可以成为我们努力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其实更需要关爱环境且有着自然保护思想的宗教参与,因为宗教有助于培养遵循正确惯例的习惯,宗教可以使自然保护在外在的他律(政府行为和法规)和内在的自觉中实现。

(三)我国各宗教的自然保护实践

目前,我国已有30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有13处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联。这13处自然遗产,是中国宗教重视环境保护的历史传统的具体体现,凝结了我国宗教界致力于自然保护的成功经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近年,我国当代宗教界继承了重视生态保护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通过讲经说法、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以及开展国际对话等形式,大力弘扬宗教的自然保护理念,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为保护自然和促进生态平衡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伊斯兰教积极开展解经工作,诠释了“两世吉庆”的思想,既要求穆斯林考虑现世,更要求着眼于将来,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确保子孙后代共同享受自然生态环境的恩赐。这种新的解释,对于我国穆斯林聚居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意义尤为重大。河南焦作桑坡村、长葛白寨村等穆斯林聚居区,是皮毛加工、生产基地,20世纪90年代,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这几年当地自筹资金,进行污水处理,保护环境,绿化家园。甘肃兰州各清真寺在兰州市五里坪荒山区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改善生态环境。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代表团参加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首脑”会议,并发表了《道教和生态环境宣言》。2003年4月以来,中国道协呼吁国内外道教组织、宫观相继捐款200多万元,在甘肃民勤县建设中国道协生态林基地,完成沙丘造林1500余亩。2006年在浙江举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确定了“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主题。阐述了宇宙、万物与人类是相互依存、同体共生、不可分割的整体。2007年4月举办的以《道德经》为题材,以和谐理念为核心,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的国际道德经论坛,体现了《道德经》在现代文明与科技中的独特价值和生态智慧。每年的植树季节,我国宗教界都要在“三北防护林带”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此来实践宗教的自然保护思想。

四、结语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生态系统,不仅自然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每个人每个国家的利益也相互联系,人与自然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我们可以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行动的基础上,使可持续发展观和宗教自然保护思想相互融合,在自然保护中做到他律和自律的完美结合,实现对自然生态的“观念”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维韦卡·梅农,坂盂正吉,天、地、与我一亚洲自然保护伦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蔡林波,助天生物一道教生态观与现代文明[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贺圣迪,古树新枝一道教与中国科技文明[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宇汝松,道教的生态智慧[J]中国宗教,2004,(7):41)---41,

[5]王明,无能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古兰经[M],

[7]圣经[M],

[8]黑保旭,张景国,伊斯兰教的生态和谐理念[J]中国宗教,2005,(6):34--35,

[9]马建华,现代自然地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宋淑芳

推荐访问:自然保护 宗教 作用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