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分析材料

中国传统艺术的新媒体形态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9-02 09:44:14   浏览次数:

摘 要:中国传统剪纸与皮影艺术博大精深,种类花样繁多,在我国家喻户晓。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两大瑰宝。而现如今,由于制作形式的单一,故事内容的老套,加之很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不重视以及宣传力度的不够,这些传统艺术有很多已渐渐被人们疏忽,甚至淡忘。本文利用新媒体制作技术,将剪纸的艺术形式和特色结合皮影戏的运动方式进行动画实验艺术短片的创作而进行研究和实践的一次总结。目的是,为了发扬和传承中国民族传统艺术,将这两种艺术形式以数字媒介为平台进行广泛地宣传。

关键词:剪纸;皮影戏;新媒体;三维技术

0 引言

本论文以5分钟长度的个人艺术短篇动画《抬驴》,作为传统剪纸和皮影艺术在新媒体领域的应用实践。这种寓言性质的故事情节可以很好地体现中国民间艺术的形式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抬驴”也是采用剪纸形式,而且利用了套色剪纸,染色剪纸的元素,运用得很成功,但不是镂刻剪纸。也就是说,剪纸味儿不足。笔者制作的剪纸动画作品运用剪纸中最普通的形式——镂刻剪纸,颜色选择剪纸广为采用的色彩——大红色,造型特点以中国传统的皮影戏为据,运用这些具有典型中国民间传统特色的技法,结合MAYA软件制作二维动画来进行一次探索,而且这种形式也适合短片的制作。

1 中国传统剪纸的衍变及现状

民间剪纸在民间生生不息,延续至今,其手工艺的最基本制作人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乡村巧手。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它在创作、消费和传播形式上具有大众性,既能满足实用的需求,又能满足审美。现在,它已走出农家小院,走入现代设计领域,无论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潢,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提花,连环画,舞台美术等传统媒体,或是影视、动画等新媒体,各个媒介被广泛使用,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影的普及,电视的出现,加之世界文化的渗入,皮影戏渐渐退出演出舞台。作为我国文化遗产后人有不可推卸的保护与传承的责任,国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正努力以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名义,鼓励民间老艺人收徒传艺,并尽力创作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剧目。我国已对皮影戏的历史及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实施抢救和保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创新。总之,中国民间剪纸和皮影戏这一对近亲艺术的发展现状有喜有忧。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市场上占有一定位置,令人乐观;皮影戏的市场萎缩,令人担忧。尽管如此,这两种民间艺术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影响着中国的动画,如《猪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渔童》等,均是以剪纸或皮影戏的特点为基础的民族动画探索性作品,既是中国传统艺术特色,也体现了中国原创的艺术性。所以,选择剪纸作为本部作品的表现形式,借鉴皮影戏的表演特点作为动画作品中角色的运动模式,并采用剪纸中最基本的红纸阳刻,在手绘造型的基础上,利用3D做平面动画的实验。通过这次实验动画的实践,为今后利用新媒体的制作形式尝试制作系列中国民间动画故事积累经验。同时,也希望能使剪纸和皮影戏在动画这个领域得到传承与发展。

2 制作过程中的学习与借鉴

2.1 前期制作

对于这部5分多钟的短片,内容确定以后,在风格样式上,本片选择了中国剪纸艺术中最典型、最简单、最普遍的大红剪纸为本部动画作品的色彩,将典型中国古代的民间生活状态,以平面的剪纸效果和皮影戏的夸张戏剧化的表演风格,运用MAYA的骨骼技术,改变皮影戏手工操作的机械性动态,使之更为生动、自然、灵活、连贯地呈现于屏幕上。总体风格确定以后,根据故事梗概,先做人物设定。对于一部动画片,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角色设计是首要的,因为成功的形象最容易在观众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本片制作风格是平面剪纸,虽然比起3D立体动画的制作要简单,但角色的形象,表情,动作,服饰等只能以单面来表现。这样对角色的造型就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人物服饰风格以明代为元素,角色设定部分参考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抬驴》中的角色,再进行剪纸特点的线条纹饰连接处理。同时,运用阳刻加阴刻的手法,处理花纹装饰,尽量采用“寿”字、勾云、波浪等中国民间的传统纹饰,突出中国的传统元素,强化剪纸效果。

2.2 中期制作

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对自己设计的角色在动画制作时是否可行,胸有成竹。在设计之初,着眼点集中放在角色造型和可看性上,并没有考虑到动画制作时的可行性;在制作过程中才发现,直接将传统皮影戏里角色活动部位(关节)的分解运用到动画里太过简单。例如,皮影戏中的人物一般是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小臂和两手十一个关节相互连缀组合而成。在骨骼绑定时,本片也仿照皮影影偶的关节设置,结果在调试动态时,角色动态的表现力受到很大制约。因为皮影戏是手工操作,动作比较机械,在动画片里也采取同样方式处理的话,就缺少了表演细节,也就没有可看性。所以,在动态设计中打破传统皮影戏角色规定的局限,改为多个骨骼设置,使人物动态在画面中看起来生动有趣。

添加IK之后,选中身体各个的部位,利用constrain的parent与相对应的骨骼点进行连接,需要注意的是手部的连接方法。在传统的皮影戏里,由于观众离角色距离比较远,所以表情及手部等细节运动是不必表现的。而动画不同,动画有多视角、多方位的变化,中景、特写都要有,细部活动的表演必不可少,如腰带的摆动、部表情及手部动作等,若都用3D去表现,难度就大了。本片尝试用剪纸动画的制作手法,将角色的细部,如嘴巴、眼睛、手部、腰带及裙摆等进行单独绘制。考虑到动画中手部动作较多,所以所有要表现的手部动作姿态都进行分类绘制,这不仅可以丰富本片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还可以降低3D动画制作中细部动作表现的难度。

2.3 后期制作

为了保证镜头流畅、连贯、合理,分镜头剪辑中,针对MAYA制作的40、50个分镜头,主要工作是剪辑、排列、理顺全片关系、把握好它们连接好后的视觉效果和节奏感,并在后期剪辑软件中进行了运动速度、运动方向、动作连贯性的调整。

背景是表现画面气氛的主要元素,要力求画面效果和视觉效果合理,安排好背景很关键。片中背景的山、云、树、草、亭台、楼阁都是采用手工绘制,人物则是用MAYA软件制作,要通过后期编辑软件,对绘制完成的背景与人物进行合成,并根据不同角色的年龄、性格的运动速度、运动节奏调整背景,使其画面准确、协调。再合理安排镜头的推拉背景与人物的相互关系、比例大小,镜头的远景、中景、近景及前后镜头联系等方面,制作人员下了不少功夫。

分镜头连接完成后,因为片子的颜色只有红色深浅两种变化,所以又对本片的色调在后期特效方面进行加工。为了突出古典风格,在画面上加入了一种粗糙的浅褐色宣纸纹理作衬底;为了增强画面中间的亮度,画面四周进行了模糊并加黑的处理,以“做旧”的手段,使片子呈现一种古拙的感觉。

3 结语

动画虽然只有百年历史,却已发展为风靡全球的电影品种。到今天的数字新媒体时代,剪纸、木偶、泥塑等传统形式在动画片中、在中国被冷落和遗忘。作为民间艺术,他们的生命应该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存在的,而因为它的原始性与现代科技的发展难以同步,所以它更需要被呵护和支持,使它们能更好地适应高科技时代的生存,并得以发展。因此,把它们的传统形式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以它们的民族特色为人们的现代生活服务,也是延续其生命的一种方式。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 形态 媒体 艺术 研究


[中国传统艺术的新媒体形态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