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分析材料

浅论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09 08:36:55   浏览次数:

[摘 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没有生活的数学将是枯燥乏味的学科。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更密切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生活素材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真正实现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生活素材;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58-03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教练员。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个舞台上,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教学的依据。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一项摸得着、看得见、用得上的生活必备技能,减轻枯燥乏味之感。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自然、亲切,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意识和态度。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为了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充分研究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把抽象的、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经常接触的、易于理解的生活素材。加强生活素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课改要求。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通过一系列鲜活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理解数学原理,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联系生活,用数学的方式去认识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有利阵地,如去超市购物要用到数学计算。学生应该联系生活,用数学的方式去认知我们的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的数学知识,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从而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愿望。

教学时,教师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就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新识、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而且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数学学习保持热情。生活情境的创设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课堂授课模式。如,在教学“表内乘法(一)”后,笔者给学生上了一节数学实践课。当时笔者创设了公园游玩的情境:星期天,1名老师准备和班上的6名小朋友一起去万州西山公园游玩,进公园时每个人要交2元门票费,一共要交多少元?在公园里还可以玩其他游乐项目,其中旋转木马每人每次5元,摩天轮每人每次20元,抓娃娃每人每次10元,滑梯每人每次2元,请小朋友根据这些项目情况设计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既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身边的数学知识,从而萌生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想法,又实现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同时使之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乐趣。

二、把数学结合生活常识,更好地学习

1.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数学知识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知识生活化正日益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现象,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在他们面前。小学生活泼好动,同时又有极强的求知欲、探索欲,对于语言讲授的数学概念和文字化的数学知识往往接受感不强,甚至感到懵懂。比如,教学“认识立方体”时,笔者根据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如皮球、铅笔盒、粉笔盒等设计教案,在上课前将皮球、铅笔盒、粉笔盒实物放到课堂上。这些物品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接着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出皮球、粉笔盒、铅笔盒的特点,由此很自然地引申出球、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同时让学生很形象直观地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并了解和掌握它们的特点。这样设计教学,学生自然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物品联系起来,既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又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无形中催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2.结合生活场景,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贴近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活动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时时、处处、事事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课题,它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和全面发展规律,同时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生活实际协调一致。因此,教师要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提出的问题不仅要符合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熟悉,又感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进一步体会到趣味性和成就感。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有了继续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结合生活常识,解决具体数学问题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不知如何解答。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学时可以引入生活实例和常识。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讓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教学活动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学生的知识是在生活中形成,在思索中重组,在融合中倍增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小小菜市场”这一环节,让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来解决数学问题。笔者先出示了蔬菜价目表:南瓜2元/斤,土豆1元/斤,然后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买5斤南瓜和3斤土豆共要多少钱?”以“小小菜市场”为媒介,使数学走进生活,来到了学生身边,帮助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了学生开放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了解生活

1.运用数学知识了解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生活,让数学知识广泛地服务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在教学“表内除法二”的解决问题课时,需要讲授如何利用和6有关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笔者首先准备了18颗糖,并把糖分成三堆,每堆6颗,然后设计情境:请大家结合糖的分法,独立设计数学问题。有学生直接就说:“我有18颗糖,把它们平均分给小明、小东和小丽,每人分得几颗糖?”这时马上就有学生抢着发言:“我知道,18÷3=6,每人分得6颗。”这样的授课方法,既结合了生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新知,深受学生的喜欢。

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如果没有发现数学与生活的有益结合,就会觉得数学离实际生活很遥远,从而感到学习过程非常枯燥。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把生活中的、和数学相关的、常见的现象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找出来,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强化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我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去强化、理解和学习。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教学的内容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但是数学本身就是数字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色彩单一,缺乏趣味性。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如果教师只是从教材出发进行知识内容的授课,那么学生的学习环境就会很沉闷,从而影响教学的开展。学生对数学的反感表现在对数学作业的拖延和逃避上,至于上课认真听讲更是很难做到。这时教师应该结合数学的有关实际生活应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加强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责任心。比如,通过提问“学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有什么帮助?能解决什么生活难题?”,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有的学生意识到如果没有学习数学知识,就不会进行计算,和妈妈去市场买菜不知道怎么算账;不认识时针、分针的作用,就没有时间观念,不知道什么时候去上学,不知道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去工作;不知道加减法,爸爸妈妈可能连工资都不会计算。对于这一系列提问,学生就可以进行联想和回答,就能够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拓展数学视野

1.源于生活,解决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终点,从生活实际出发学数学,再回归生活用数学。

在本学期的数学教研活动中,笔者尝试把“生活中的数学”作为重点,向学生强调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强调解决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而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故而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在授课时要设计富有生活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在做题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还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讲授的数学知识尽可能地变成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用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去理解数学知识,然后再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紧紧地被问题所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问题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在情感体验中独立地完成数学知识的构建。

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虚拟儿童乐园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和学习平移和旋转这两个知识点的含义。学生通过观察虚拟儿童乐园中的各种游乐项目,如滑梯、旋转木马、空中缆车、电动小火车等,了解它们的运动轨迹,认识了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并逐一对应和检验。把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虚拟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理解,从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将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让数学活动回归到生活中。

2.寻找问题,积极探索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引出探索问题的一个良好途径。荷兰数学家弗兰登塔尔曾说:“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教学中,笔者也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以“生活化进行教学,让教学来源于生活,再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相结合,并运用到生活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导入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对生活现象的熟悉感引入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让数学内容不再枯燥、抽象,而是充满生活气息。

3.思维拓展,发展创新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探索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应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悟中体验数学,并由此培养数学思维和知识素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是在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成这个目标,必须把数学学习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捕捉“生活现象”、收集生活实例,使学生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出并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终有效解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學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有效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实践充分证明,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使数学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 参 考 文 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编 吴美玲)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 有机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