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思想汇报

程氏剪纸:纸随刀剪转,须臾万象生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28 09:45:37   浏览次数:

程兴红为当地幼儿园小朋友进行剪纸教学

“双手能而巧,心灵慧亦聪。纸随刀剪转,须臾万象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前任主席冯骥才曾题写过这样一首阜阳剪纸歌。

作为安徽省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阜阳剪纸融合了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以题材多样、构图严谨、艺术特色纯朴而在国内享有盛誉。程氏剪纸就是这种艺术的代表之一。

程氏剪纸的创始人程建礼享有“中国剪纸大师”之誉,有103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第二代传承人程兴红的作品曾获得中国非遗大展金奖;第三代传承人程娟娟则是安徽省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名人”。

作为阜阳剪纸近一百年来兴衰起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程氏一家人是如何将剪纸艺术传承下来的?在新的时代,这一古老技艺又将如何焕发新的生机?

为剪纸而生

6月19日,安徽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程圩村的一栋普通农家小楼里,阜阳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程兴红和女儿程娟娟接待了几位来自中华剪纸艺术委员会的客人。

程兴红面带微笑,听着28岁的女儿向客人介绍程家三代人的剪纸风格,目光扫过墙上一幅幅由父亲程建礼创作的剪纸作品:“如果老爷子还在世,看到程氏剪纸今日的成就,看到后继有人,该有多么高兴!”

现年49岁的程兴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最为骄傲的是,在剪纸艺术发展的艰难时刻,父亲和他都选择了坚守和传承。

作为程氏剪纸的创始人,程兴红的父亲程建礼被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评价为“代表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创作的极高境界”。

而在程兴红眼中。“父亲这一辈子就是为剪纸而生的。”

程建礼生于1921年,自幼家境贫寒。给人放牛时,他喜欢用树叶撕成各种图形、用刨花剪成花样,后来越剪越上瘾,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要碰到好看的东西,心里就痒痒,不吃不喝也得把它剪出来。”

12岁时,阜阳闹饥荒,程建礼被迫外出乞讨。一次他和二弟去讨饭,见到一位大姑娘在剪绣衣服的花样,因为剪得不好,剪了就扔,觉得可惜又心疼。二弟上前说:“我哥剪得好,让他帮你剪吧。”剪完后,大姑娘满意极了,让他们吃饱了饭,还往他们怀里塞了儿个蒸土豆。

从此,剪纸成了程建礼养活自己的一门手艺。他前半生走南闯北,每到一地,都从当地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自己淳厚、朴实的剪纸风格,各种题材都能信手剪来,成竹在胸,一气呵成。

他还有一门绝活——边剪边唱,手头剪刀翻飞,高亢的唱腔很自然就从口中唱出来,兴致浓时,完全沉醉在剪纸与民歌的巧妙结合中。

1969年,48岁的程建礼迎来了儿子程兴红的降生,这是他五个子女中唯一的儿子。他对程兴红寄予厚望——希望有朝一日他能接过自己手中的剪刀,将技艺传承下去。

在程兴红的儿时记忆里,每当父亲剪纸,都会唤他到跟前,一边剪纸,一边讲述中国传统故事。每年腊月和正月,以过年为主题进行剪纸创作,是父子俩迎接新年的传统项目。“六岁的时候,父亲就让我学习剪花瓶,天天剪花瓶。那时候小,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天天都剪一样的东西。现在回想,是日复一日的磨练提升了手感。”

“再穷再难,我也得把手艺传下去”

对程氏剪纸而言,1985年极具意义——中国剪纸研究会在济南举办首届年会暨全国剪纸展览,程建礼有22幅作品参展,是参展作品最多的剪纸艺人。第二年,剪纸展调至中国美术馆展出。从此,程建礼名声大振,各地展览邀约不断。

眼看前景一片大好,意外却降临了。因为一场意外的刺激,程建礼患上了老年痴呆,瘫痪在床,连最心爱的剪刀都无法握住。19岁的程兴红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几年后,程建礼状态有了好转,又可以拿起剪刀了。

当时,迫于经济压力,程兴红开始了自己的“下海”之旅。只不过,他的旅程远比旁人来得艰难。

在1993-1999年这七年里,程兴红全国各地跑活赚钱,但每个地方都待不长久——隔几个月就会接到家中来信——父亲病情转重,唤他回家。

最短的一次,他出门才十多天。

“1994年,我在北京天安门卖剪纸,就在城楼下大红门的门洞里。坚持了十多天后,接到家里的电报——以前都是信,这次是电报。我急匆匆又赶回了家中。”

对于这次短暂的北京之旅,程兴红记忆犹新的是“大红门上的铜钉好大一颗,足有碗口那么粗”。

只要儿子回到身边,陪着说说话、剪剪纸,程建礼的状态就会慢慢稳定、好转。他心里始终希望儿子能继承他的剪纸手艺。他对程兴红说:“我干了一辈子剪纸,没干出什么名堂,但如果我死了,这门手艺就没有了。”

一个夏天的夜晚,程兴红想背着父亲去河边洗澡冲凉,父亲突然说:“儿啊,你该不会是(嫌我累赘)想把我扔河里(淹死)吧?”程兴红眼泪一下子就涌下来了:“爹,有我一口饭吃,就有您一口饭吃。再穷再难,我也得把手艺传下去。”

韧劲加“土气”

程兴红下定决心:“程氏剪纸传到我这一代,决不能让它走下坡路。”

此后,他安心在家向父亲取经,勤学苦练,积极参加剪纸艺术的展出、交流等活動。提升技艺水平。

他坚持住在农村,从农村的生活场景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情趣中获取灵感,作品带着乡村的“土气”。

凭着一股韧劲和一份“土气”,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带着阜阳剪纸登上了国家级舞台。

2005年,程兴红的作品《诚信是金》获得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剪纸大赛金奖,《八仙过海》获海峡两岸书画艺术精品展精品奖;2007年,《奥运金牌颂》获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金奖;2012年,《老鼠娶亲》获得中国非遗大展金奖。

但直到今天,他都认为自己没能学到父亲技艺的精髓:“我这一生都不可能达到他的境界,那是生活和苦难给予他的财富。”

2012年,程兴红被评为阜阳剪纸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五味杂陈:“父亲没能等到这一天……我心里像有东西堵住了,非常难受。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啊!”

那天,他跑到父亲坟前,点了香烛,烧了纸钱,久久不愿离去。

剪纸的春风

程兴红经常庆幸的是,能有今日的成就,是自己的努力遇到了国家扶持剪纸艺术的大好时机。

2006年。阜阳剪纸人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政府为程兴红牵线搭桥,带着他全国各地办展览、作宣传,推荐他进学校和机关作剪纸教学,直接下发项目补助资金就达3次,每次近10万元。

在程兴红印象里,他参与的顶级的交流活动都是由政府部门推荐的。

2012年,他参加德国汉诺威市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安徽周”活动,作品《老鼠娶亲》被汉诺威市博物馆收藏。

2016年,他兩赴俄罗斯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2017年,他参加中国农歌会剪纸作品展,时任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对他说:“民族文化不可缺。”

2017年,外交部举行安徽全球推介会,中外记者和嘉宾200多人到场。程兴红作为非遗代表参会。外交部部长王毅走到他跟前时和他握手,说:“你们辛苦了,你们是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人。”

程兴红感慨:从旧社会受到排斥,到今天获得尊重,剪纸艺术发展得太不容易了。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

而对于非遗传承人的称号,程兴红认为“这意味着一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对剪纸艺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让他备感欣慰的是,如令女儿程娟娟也走上了剪纸的道路,并隐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象。

后继有人

程娟娟的剪纸之路走得相当顺畅,启蒙教育则来自于爷爷。

小时候的程娟娟没有多余的玩具,每天见到最多的就是爷爷坐在那里剪纸。她很好奇,就像发现了一个新玩具,“很简单的一张纸,不用拿笔画,直接就能剪出一张图案,就像变魔术一样。”

她先是看着爷爷剪,后来忍不住自己动手剪:“就是单纯的喜欢,我是心甘情愿学剪纸的。”

天资聪慧,加上刻苦钻研,年轻的程娟娟已经掌握了各种剪纸技法,继承了程氏剪纸的粗犷神韵,又糅进了女孩特有的细腻、灵秀之气。

在全国各类剪纸赛事中,她逐渐崭露头角。2014年,她成为安徽省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名人”。

2018年春节,央视邀请众多名人携国家级非遗作品向观众拜年,主持人杨澜手中的剪纸作品《玉犬闹春》便出自程娟娟之手。

现在,这位“90后”姑娘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将剪纸这门古老的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在传统窗花、绣样之外,程娟娟不断挖掘剪纸的更多可能性。

她提供剪纸的私人订制服务——给酒吧和商户做剪纸版店铺Logo;客人把肖像画、婚纱照交给她,她凭图就能剪出剪纸版的肖像画和婚纱照,气韵俱佳;男孩把写给女友的情诗交给她,她可以剪出这些诗句,周围还配上浪漫的图案装饰——这项服务大受年轻人欢迎。

看到年轻人流行在头上戴小草、小豆芽等装饰物,她把这个细节加入到创作的卡通剪纸中。

她还尝试推出搭配中式家具的剪纸抱枕,很快销售一空。

程娟娟曾多次在外国友人面前展示剪纸手艺,一张纸,一把剪刀,没有底稿,凭空剪出复杂而漂亮的作品,“他们都很震撼,觉得太神奇了。”每当这时候。程娟娟总能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程兴红为女儿的才华感到骄傲:“她可以设计出别人想要的东西,这个我做不到。”

现在的程氏剪纸,有了自己的剪纸公司,每周定期去当地学校教授剪纸课程,经常外出参展交流,免费为剪纸爱好者提供交流场地……一派红火景象。

5月下旬,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阜阳剪纸名列其中。

在被问到剪纸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时,程娟娟不假思索地回答:“信仰。”

“剪纸对我来说是一种家族信仰。我爷爷用了一生做这件事,我爸爸用了大半生,放弃了很多机会。我剪纸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传承。我希望它能被更多人,包括更多外国人知道。”

推荐访问:万象 须臾 剪纸 刀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