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思想汇报

论现代历史学研究的后现代转向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3 08:43:10   浏览次数:

摘 要 后现代主义历史学研究摒弃书写只注重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大写历史”,关注具体化、琐碎化、边缘化历史现象,寻找非规律性的历史细节,注重研究历史的偶然性、表象性、非理性、特殊性等现象,探索“微观史”、“日常史”研究,书写“小写历史”。

关键词 历史学 非理性 终结 现象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科学的历史学研究正如西方的康德主义历史学、黑格尔主义历史学、马列主义历史学研究一样,始终关注的是历史发展的共相,探索历史发展的本质,乃至人类生存的本质,找寻历史发展的规律,追求螺旋上升、因果相连的“大写历史”;很少有关注非规律性、非共相性,非本质的表象性的历史,反映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生存状态,研究处于非历史主流的、具有偶然性的历史。后现代主义历史学研究关注的是具体化、琐碎化、边缘化现象,注重研究历史的偶然性、表象性、非理性、特殊性等,寻找非规律性的东西。笔者认为现代史学研究注重社会的结构性变化研究,忽视非中心、非精英和非理性活动的小人物生存变化,不肖于注重“微观史”“日常史”研究,摒弃“小写历史”。处于历史转折期的人们,应该走出现代历史学研究的狭小天地,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那样,通过还原历史真相的方式重创自己的历史学,注重“他者”历史进行研究,发展后现代主义历史学,再创历史学研究的一片辉煌。

1 现代历史学研究转向的哲学依据

历史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是相互一致,互为表里的。现代哲学发展转向了后现代哲学,历史学研究也将随哲学的转向而转向后现代历史学了,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代历史学强调的是历史发展的普遍理性,主要表象特征是必然性、理性、体系性强、意义明确、客观一元等等;后现代主义历史学强调的是历史发展的非理性,主要表象特征是反历史决定论、反体系、反本质主义、反意义确定性,倡导多元主义、历史偶然性、非体系性、意义不确定性。后现代历史学强调的是非主流事件,注重的是越来越细化、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偶然化的表象,研究的是个人或小群体范围内的文化和日常生活生活,它是人们对现代性历史发展问题的一种全面反省,对社会基本价值的一种重新诠释;它不是对现代历史学的否定,而主要依靠直观分析、主观判断来处理史料,促使历史学家看到被他们经常忽视的边缘事件,对整个事件提供某种补充性的说明,为研究过去的历史增添了一种具体感,这也是现代主义史学转向后现代主义史学非常明显的特点。

转向就是圆满完成了的再没有发展性的现实;要想再发展,必须寻找新的起点,另辟方向,另辟蹊径。正如黑格尔宣布认识论哲学终结,除了表明哲学在认识论上走到终点之外,还有另一用意,即哲学应另谋它途。①亚里斯多德从古希腊罗马哲学转向发展为潜在哲学;黑格尔从潜在哲学转向发展为认识论哲学,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及费尔巴哈哲学转向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哲学发展转向的主线是寻求冥冥历史发展中的理性、逻辑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后现代主义哲学把现代哲学转向了历史发展之中非理性的表象的后现代哲学,这种转向体现了历史的自由精神和批判功能,而非是想要真正取消作为人的存在状态的自我意识、作为社会文化的基本方式的历史,这是哲学观随着历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结果。

2 现代历史学研究的转向

历史发展呈现的是一种自我显示、自我发展、自我扬弃、自我超越、自我异化的过程,历史学研究也应反映这种发展过程。中国现代史学研究开始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以王国维、陈垣为代表的新考据学,以胡适、顾颉刚为代表的方法学,以傅斯年、陈寅恪为代表的史料学等等,这些是为近代中国发展寻找道路的实用主义史学。由于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传入中国,史学研究转向了以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以殷海光、许冠三等为代表的运用多元分析和整合的史建学。人们开始转向或强调研究者主观性的现代派,或强调历史事实客观性的现代派,虽然开辟了全新的史学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但他们仍旧没有脱离中国传统史学中的皇朝生存论史学、正族—异族生存论史学和精英生存论史学范畴,史学研究仍是以伦理中心主义儒家意识形态为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思想,在历史描述和历史表现中,反映的仍是上层人物及政治精英的生命存在方式,并没有出现以普通人、尤其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的生存和生活为历史描述对象和表现主题的史学作品。历史书写,既非为劳苦大众而作,也非劳苦大众之自作,普通人仍旧没有历史话语权。

但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这种进步历史观也就随之而终结了。人们开始反思环境污染问题,恐怖战争问题,生物克隆与人伦道德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忽略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结果,还是极端重视精英的思想和生存方式发展,忽视占世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的思想和生存方式的结果。现在的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史学思想,史学研究逐渐开始转向后现代史学研究,它是对现代性,尤其是对现代进步论信仰和“唯新是从”价值观的反思和批判,是对现代史学研究中关于历史描述对象、历史研究方式及方法、历史表现形态和历史阅读之主体观念内容上的彻底颠覆,是对历史描述和历史表现之主体的生命存在方式理解上的差异。后现代史学研究在内容和形式及方法上把现代史学颠覆了,开拓新的思路,像凤凰涅槃一样,在浴火中重生。后现代历史观既是对现代历史观的解构,更是对现代历史观的重构。

3 后现代历史学研究的特征

后现代历史学必须摒弃对“大写历史”的追求,书写表现小人物的行为和生存方式的“小写历史”,尤其是表现日常、细小的生活细节的“微观史”和“日常史”,他们推动了后现代史学的研究。所谓的“小写历史”,就是从下往上写历史,就是那些“局部的”历史,“非典型”历史,比如个人性的、地方性的历史,也是那些“常态的”历史,日常的、生活经历的历史,喜怒哀乐的历史,社会惯制的历史。后现代历史学研究反映的是当代社会的四分五裂、无中心、不确定但又激动人心、转瞬即逝的场景,与现代主义所想表现的理性主义态度和社会的有组织、有结构恰好相反”。强调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相对性和无结构性,注重为现代主义排斥在外的“它者”的地位。这种历史能供给国民以历史的全部知识,要求每一个国民都必须对于自己生命存在的社会性或外在性方式,对于自己生命表现对象具有清楚的理解、清醒的认识和自觉的意识。

后现代历史观反对宏大的叙事篇,提倡历史的片段化、琐碎化;反对历史文本的客观主义,强调历史文本的主观性;反对历史发展的进步性,强调历史发展的破坏性和问题性;反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强调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反对人本的中心主义,强调边缘化历史;反对整体史观,强调局部史观;反对对历史进行定论和绝对化,强调历史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后现代历史观转向细碎化、边缘化、局部化、非理性化,转向宫廷艳史、日常生活史、突发事件史、意识流史,转向史学的复杂性,多样性,多元性,相对性,特殊性。这也可以说后现代历史学既是在现代历史观的自否定基础上的发展,又是对现代历史观的终结。人们应立足于本国的历史学,结合西方史学理论,关注人的生存现象、关注处于社会边缘人的生存境况、关注非理性的人群,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历史学,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那样重创自己的历史学,使历史学走出狭小天地,再创一片辉煌。

注释

① 王俊.哲学终结的三个历史维度及其隐喻性内涵——哲学终结问题的历史清理与实质探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4卷,第2期.

推荐访问:历史学 后现代 转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