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汇报

巍巍太行,民族傲骨: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领导下的军事工业(上)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9 08:55:29   浏览次数:

zoޛ)j_w]uw6޵9uiZ工作团。

1938年4月,八路军在晋东南粉碎日军的9路围攻后,开辟了太行抗日根据地,为建设军事工业创造了条件。同年8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对分散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各随军修械所进行集中生产,委派徐长勋筹办制造步枪的兵工厂,厂址选定在山西省榆社县韩庄村,同年9月,在徐长勋的组织下,数百名随军修械所的工人奉命从各地调往韩庄村组建八路军总部修械所。

最早到达韩庄村的是115师344旅修械所的全体职工。他们大部分是太原兵工厂离职返乡的技术工人,共100多人。随后,129师补充团(又称华山游击队)修械所、115师唐天际支队(又称晋豫游击支队)修械所、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等修械所的部分职工和从各地招入的技术工人也陆续被调入,到1938年底,八路军总部修械所职工已达380多人,拥有金属切削机床7台,其中车床5台、刨床2台、另有三节卧式锅炉和15马力蒸汽动力机各1台,各种小型机械设备10余台,初步具备小批量制造步枪的条件。所内设有工务、总务、器材3个业务股,生产部门设有机工、钳工一、钳工二、木工、锻工5个部。厂房除利用寺庙殿堂外,还借用了部分民房。职工生活待遇按战士标准实行供给制,并发有少量技术津贴。修械所所长最初由徐长勋兼任。之后,调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机制造系毕业的程明升接替徐长勋担任所长,后又调红军干部张广才任政委。

八路军总部修械所成立后,总部首长对步枪生产十分重视。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多次到韩庄村视察指导工作。

1939年初,总部修械所正式开始试制7.9mm步枪。由于所内手工工人与机械操作的工人制造步枪的方法和使用的工具不同,所里组成了手工方法和机器方法2条造枪生产线,并互相开展竞赛。起初,手工方法造枪快,他们每人在院内的树桩上固定一台自制的虎钳作为主要设备,配以钻头、錾子、锉刀等小型工具,就可以造出枪来。在当时部队严重缺枪的情况下,这种枪支受到战士欢迎并得到首长赞扬。但这种手工方法造出的枪尺寸不统一,零件不能互换,连射40~50发枪弹后枪管就发红,后来逐渐被机器造枪方法所代替。

到1939年4月,总部修械所的职工发展到403人,除完成修械任务外,月产步枪60余支。

军工部一所:黄崖洞兵工厂

1939年夏,随着太行山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展,军工部为扩大总部修械所的造枪规模,避免敌人的破坏,决定将修械所搬迁到更为隐蔽安全的地方重新建设。经过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亲自勘察,工厂新址选在山西省黎城县黄崖洞。

黄崖洞位于黎城县西北部赤峪沟西部的水窑山内,因水窑山北部峭壁上有一个高25m、宽20m、深40m的天然大石洞而得名。洞南有一片名为水窑的山谷,兵工厂就坐落于此。厂区与外界只有两条羊肠小道相通,一条沿西北方向翻越山顶可达武乡县王家峪村,与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相连;另一条沿山谷而下,出东口有一条狭长的山涧,蜿蜒曲折。山涧两侧高峰对峙,只见一线青天,俗称“瓮圪廊”。兵工厂在此设一吊桥,平时放下吊桥可达辽县(现左权县,1942年5月25日左权在该县牺牲,山西人民为纪念左权,遂于1942年9月18日更名为左权县)、涉县、潞城一带;战时收起吊桥,路断崖阻,千军难入。

黄崖洞兵工厂在军工部组建的各兵工厂中排号第一,故名军工部一所,也称水窑工厂,对外保密代号“工兵营”,于1939年7月开工兴建。工厂建成投产时,共有机器设备40余台件,其中,动力设备除原有的锅炉和蒸汽机外,新增10千瓦直流发电机1台,能供部分厂房照明,切削机床增至17部,都以蒸汽为动力,靠天轴、皮带传动(当时由蒸汽机带动机工房内的天轴转动,天轴带动各种机床的皮带,皮带带动机床的机轴旋转)。白天厂内机器声隆隆,运输队伍川流不息,晚上山谷内灯火通明,一片繁荣景象,被誉为“太行山上的小天津”。

工厂的组织机构按专业设三科、四员、四部。三科,即总务、工务、器材3个业务科;四员,即组织干事、教育干事、青年干事、特派员(亦称保卫干事);四部,即按产品加工工艺分设机工、钳工一、钳工二、锻工4个部。

所长程明升1941年4月调到延安后,由徐长勋接任所长,副所长为刘贵福、李作锦。

工厂为满足部队的急需,先后制造出近10种武器,其中主要有7.9mm步枪、50mm掷弹筒及掷榴弹。

黄崖洞兵工厂的步枪制造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9年7月~1940年7月,仍沿用在韩庄村的制造方法,继续生产经过改进的中正式7.9mm步枪,共生产了1000多支。第二阶段是1940年8月~1941年11月,刘鼎调军工部任部长后提出要根据山地游击战的特点研制一种新型步枪,并且这种枪能在根据地的兵工厂进行制式化生产。副所长刘贵福遵照刘鼎部长的指示,带领全所职工在无名式步马枪的基础上,于1940年4月改进出一种新步枪,因口径为7.9mm ,职工称其为“新七九步枪”。当年正值朱德总司令55岁生日,工厂便把该步枪取名为“五五式步枪”。至同年8月1日,刘贵福吸取了“捷克式”、“三八式”、“无名式”以及“汉阳造”等步枪的优点又成功设计制造出一支新型步枪,其长度比一般步枪略短,比马枪稍长,加挂三棱刺刀,刺刀平时折叠在枪杆上,肉搏战时能迅速展开,实战效果优于日本的三八式步枪——这就是“八一式”步马枪。该枪全枪质量3.6kg,口径7.9mm,射击准确,刺刀锋利,枪体轻巧、坚固,外形美观。这支枪设计出样枪后,兵工厂领导背着新枪到总部汇报,正在总部开会的领导见到这支新式步枪,都齐声称赞。左权十分高兴,一边拿着枪看,一边做刺杀动作。当时在场的徐向前背着枪不肯放下,笑着说:“我当兵能背这种枪,不吃饭也高兴!”彭德怀当即责成军工部迅速组织批量生产。从此,工厂停止生产改进的中正式步枪,改产八一式步马枪,同时,军工部决定将该枪的图纸和工艺方法送发到根据地的有关兵工厂,统一组织生产。从1940年8月~1941年11月,黄崖洞兵工厂共生产该枪3000余支。

百团大战后,黄崖洞兵工厂根据彭德怀的指示,开始研制50mm掷弹筒和掷榴弹,并于1941年5月正式投入生产,此后黄崖洞兵工厂逐步转为生产掷弹筒和掷榴弹的专业厂,步枪转移到军工部四所生产。1941年1~11月,该厂共生产50mm掷弹筒800门,掷榴弹2万多发。这批武器运往前线后,有效地增强了八路军的作战火力,因而引起了日军的注意和恐惧,他们不断派特工人员收集我军情报,每次“扫荡”都把兵工厂作为重点目标。

1941年11月11~19日,日军坂垣师团出动5000余人,兵分多路进犯黄崖洞,妄图摧毁兵工厂。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在左权的指挥下英勇抗击,经过8天8夜的激战,歼敌1000余人,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取得了黄崖洞保卫战的胜利。黄崖洞保卫战之后,日军从1942年春开始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围歼性的“总进攻”,妄图一举扑灭八路军的首脑机关,摧毁根据地的各项建设。面对这一严重局势,根据总部指示,军事工业实行了“缩小规模,分散转移”的方针。黄崖洞兵工厂的大部分人员和设备于1942年2月迁往辽县苏公村一带,在清漳河两岸设立分厂,利用河水作动力,建起新的生产基地。

同年3月中旬,黄崖洞兵工厂分为3个小厂:一厂,保密代号“河北”,位于辽县苏公村一带,主要生产50mm掷榴弹、82mm迫击炮弹。二厂,保密代号“黄山”,仍在黄崖洞水窑山,主要生产任务是将炮弹体毛坯加工成弹体,毛坯由柳沟铁厂供给,加工成型后运往一厂装配成品。1943年5月,日军在武乡县蟠龙镇设立据点,距黄崖洞只有20多公里,影响到二厂的安全,经上级决定,二厂搬迁到平顺县西安里村。三厂,保密代号“石灰窑”,原是黄崖洞兵工厂的锻造部,厂址开始设在武乡县显王村,生产任务是供应上述两厂产品的锻件。1943年6月,三厂迁至武乡县漆树沟村。

黄崖洞兵工厂驻苏公村及其附近的两年,虽然遭受敌人的多次“扫荡”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军工生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1942年4月~1944年3月,共生产50mm掷榴弹76000多发,82mm迫击炮弹5 800多发,炮弹产量占整个太行军事工业同类产品的90%以上,为抗日战争期间炮弹全部产量的35%。

黄崖洞兵工厂在8年抗战中,不仅为八路军的武器研制和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批工业技术、管理人才,对促进晋冀豫地区和华北解放区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工部二所:西安里兵工厂

军工部二所位于山西省平顺县西安里村,1939年7月由徐长勋领导筹建,后调张广才任政委,郝希英任所长,从一所抽调职工40~50人,从延安调来100余人,同年9月正式命名为军工部二所,初期有机床7台。从10月下旬全面开工到12月底,共修理枪械400~500支。

1942年3月,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军工生产“化整为零”,将大兵工厂缩小规模,组成单一的产品专业厂,分散转移到距敌较远的偏远山村。军工部二所也分为3个小厂:一厂迁至武乡县庄子村,生产炮弹毛坯;二厂迁至黎城县八牛村,生产地雷、手榴弹;三厂迁至黎城县斗鸟村,生产黑色炸药。

军工部三所:高峪兵工厂

军工部三所位于辽县高峪村,于1939年10月由八路军总部供给部高峪修械所(有职工150余人,主要生产刺刀,日产20把,同时生产麻尾手榴弹,月修枪械200~300支)、129师先遣支队梁沟修械所、杨家庄炸弹厂、武安县政府修械所等单位合并而成,从河北磁县怡立煤炭公司、榆次纱厂、正太铁路投奔来的工人也都集中到高峪村。

军工部三所对外称“高峪工作队”,后称“水磨上”。所长吴卓然,初期有职工200余人,设工务科、材料科、管理科、直属部、机工部和钳工部。主要设备有4尺车床1台、6尺车床5台、小铣床1台、小钻床1台,牛头刨床、大钻床、拉丝机、砂轮机各1台,手摇钻4台、三节式锅炉1台、25马力蒸汽机1台。1939年12月~1940年6月,主要生产7.9mm步枪、50mm掷榴弹,也造手榴弹、地雷等。从1940 ~1944年,三所规模逐渐扩大,生产蓬勃发展,成为太行根据地较大的兵工厂之一。

1942年2月,日军大举进犯高峪三所,将厂房和锅炉全部烧毁,使高峪村失去了继续坚持军工生产的条件。军工部不久将三所迁至邢台县清泉村,改编为军工部四所二厂,厂长先后由郭栋材、张世杰、徐璜志担任。全厂职工100余人,主要生产刺刀、50mm掷榴弹等。

军工部四所:梁沟兵工厂

1939年冬,八路军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所制造的磨擦中,在昔阳县缴获了张荫梧、侯如墉等部的修械所,与八路军河北省赞皇县修械所等单位合并,于1940年2月在武安县梁沟村成立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第四所,对外称“晋冀工作队”。因为地处梁沟村,所以通常又称梁沟兵工厂、梁沟四所。

1940年冬,军工部在山西省辽县土棚村(今芹泉镇),接受晋东、平东两个抗日游击队修械所的人员,共有职工40多人,组成刺刀分厂,就地组织刺刀生产,归属梁沟四所刺刀部领导。

四所正式投入生产时,有机床36部、发电机和三节式锅炉各1台。鼎盛时期有职工680余人,生产规模仅次于军工部一所(黄崖洞兵工厂)。初期以仿造中正式7.9mm步枪为主。

1941年3月,军工部调一所副所长刘贵福任四所副所长,加强四所生产技术的领导工作。为加快四所八一式步马枪新产品的上马,刘贵福采取了不少措施。他看到此前生产的步枪枪管寿命太低,就改进了热处理工艺,经过试验后枪管寿命大大提高,前方战士反映打300发没问题。

从1940年2月~1942年5月,四所生产各种步枪4000余支,八一式步马枪随之源源不断送往各解放区。

1940年10月~1942年5月,日军对军工部分布在黎城、辽县、武安、武乡一带的各厂进行多次“扫荡”。特别是在1942年5月,正当刘贵福副所长要仿制苏联转盘机枪时,日军对冀鲁豫根据地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围攻,实行“铁壁合围”,并有飞机协同作战。由于寡不敌众,梁沟兵工厂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

刘贵福副所长带领工人自卫队艰难突围,险中敌弹。他冲过敌人的扫射,一人在深山里迷失方向,周旋数日才遇到我方队伍。

敌人在梁沟兵工厂进行疯狂破坏,锅炉和不少机器被炸毁,工厂成了一片废墟。1942年6月,四所转移到武安县脑沟村重建,也称为脑沟兵工厂。军工部副部长刘鹏兼任所长,同年10月陈志坚任所长,刘贵福任副所长。

该厂机工部的机器没有锅炉作动力,惟一的办法是人力摇轮,即在机器上附加一个皮带轮,用人力摇动皮带轮,带动机器转动,工人操作机器工作。雇用民工专门摇轮,工人要开动机器工作时,工人喊“摇”;需要停工时工人就喊“停”。

枪管的深孔加工是造枪的关键技术。当时没有深孔钻床,工人们利用石磨的磨盘,并加上轮轴和钻头,平放在支架上,民工驱动磨盘使钻头转动,工人将钻头顶在枪管毛坯的中心孔上,逐渐地钻出枪管的深孔。

1942年7月,军工部一名技师到四所试制驳壳枪,由于所制驳壳枪机构比较复杂,试射后零件变形、破裂,枪机退不到位,不能射击,更不能连发,试验失败。失败的教训反而启发了刘贵福,他弄明白了失败的原因,与试制工人重新设计,简化机构,决心再试验。最终于1943年春制成驳壳枪,命名为“八一式驳壳枪”,枪弹是用6.5mm旧弹壳和7.9mm弹头改制成的,并派景绍斌送往军工部展览会进行了展示。

1942年7月~1943年6月,军工部四所重建为3个小厂:一厂仍在武安县脑沟村,主要生产手枪、步枪;二厂由原三所改编而成,位于邢台县清泉村,主要生产掷弹筒和刺刀;三厂由看后村子弹厂改编而成,1943年6月日伪军“扫荡”后迁至黎城县南井沟村,主要生产复装枪弹。

1943年初,为了武装敌后武工队,八路军总部决定由四所生产单响手枪,共生产了1432支。

1943年春,军工部决定将50mm掷弹筒集中到四所生产。在生产中,刘贵福集思广益,对50mm掷弹筒进行多项改进:筒身上加装套箍,增加了筒身强度;套箍下增设两脚架,套箍上增设表尺,改善了射击的稳定性和准确度;取消了筒身的泄气孔,简化了筒身的构造;1944年8月又根据部队反映,将掷弹筒改为曲射、平射两用型,口径由50mm改为60mm。

1943年夏,刘贵福等人将东北造韩麟春式7.9mm步枪改造成6.5mm口径的步枪,称为“新六五”步枪。简化了步枪机构和生产工艺,发射日本6.5mm枪弹,枪机加工简单省工,仍加装折叠式三棱刺刀,按中革军委要求送到延安260支。

1944年春,刘贵福等人还利用一批旧枪,缩短枪管,改制成“短马枪”,轻巧实用,受到军工部首长的赞扬。

1944年9月,军工部的工厂改编为9厂1所,原四所取消,改编为军工部三厂,职工400余人,刘贵福任厂长。

1945年,抗日战争处于反攻阶段,前线的武器弹药需求量大。这时抗日根据地环境稳定,为了扩大生产,军工部三厂迁到生产条件较好的邢台县洺水村。洺水村曾是八路军纺织厂的旧址,有水磨,将水磨改造成水轮机作为动力,加之,距平汉铁路较近,获取道轨方便。1945年4月,三厂正式开始在洺水村生产50mm掷弹筒、60mm掷弹筒、82mm迫击炮。

从1940年2月军工部四所成立到1945年日寇投降,军工部四所/军工部三厂辗转迁移,在近5年半的时间里,生产了中正式步枪、八一式步马枪、新六五步枪、短马枪、单响手枪、50mm掷弹筒、60mm掷弹筒、82mm迫击炮以及枪弹、炮弹等多种武器弹药,源源不断送往八路军的各个抗日根据地。

抗战后期大调整

1944年,日本侵略军在各个战线上节节败退,已无力再对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八路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同年9月,军工部对军事工业的组织机构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将分散在偏僻山沟的工厂又逐步集中扩大,统一组编成九厂一所。军工部一、二、三、四所的的建制被撤销,各工厂直接受军工部领导。九厂一所的简况如下:

一厂,位于左权县(此时辽县已更名为左权县)苏公村,生产50mm、60mm掷榴弹;二厂,位于平顺县西安里村(黄崖洞二厂的全体人员和设备在1943年9月全部迁此),分为机械加工和成品分厂、火药化学分厂、毛坯翻砂分厂;三厂,位于邢台县洺水村,生产7.9mm步枪和50mm掷弹筒;四厂,位于武乡县柳沟村,铸造50mm掷榴弹和82mm迫击炮弹毛坯;五厂,位于武乡县显王村,锻造50mm掷榴弹弹尾;六厂,位于左权县云头底村,生产82mm迫击炮弹;化学厂,由黎城县白寺峧村迁到源泉村扩建,主要生产火炸药;电解铜厂,位于左权县麻田镇,主要是提炼紫铜,生产三七黄铜,制造枪弹用铜片;子弹厂,位于黎城县南井沟村,生产复装步枪弹;军工技术试验所,位于黎城县上河村,研究武器的改进和制造专用工具设备。

编辑/曾振宇

推荐访问:太行 傲骨 巍巍 军工 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