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汇报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专题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2 08:42:56   浏览次数:

zoޛ)j馟i:i活动的影响。②从能力考查来看,识记性的试题较少,实际分析要求较高。③近年多以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地貌景观图为背景,突出考查地质构造判读、地貌成因、内外力作用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尤其是地貌景观图高频出现,需引起重视。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

1.整体主干知识网络(如图1)

2.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

地壳的物质循环与复杂的地质作用有关,它不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知识结构如图2所示。

3.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如表1)

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如表2)

5.地质灾害与地表形态(如图3)

6.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如表3)

★重点剖析

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其中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起主要作用。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性质和方向的依据。因此,研究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知识处于重要地位。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表4所示。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如表5所示。

2.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如表6)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二是外力作用的五种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三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这五种表现形式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图4所示。

(2)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如表7)。

4.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

学习这部分知识有两大障碍:一是地貌上,在最初形成的褶皱地貌中,背斜为山岭,向斜为谷地。但是,如果褶皱构造经过长期的侵蚀,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的侵蚀,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可能成为山岭。可见地貌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依据,所以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其一般性,也要注意其特殊性。二是岩层的新老关系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据,背斜部位应该是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部位则是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但岩层的新老关系比较抽象,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这就使背斜、向斜的判断成为重点中的难点。

5.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如表8)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这种关系实质就是内外力作用。这类示意图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常见类型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图示中是三类岩石都能重熔于岩浆,而有的图示中只有深埋于地下的变质岩才能重熔于岩浆。

★复习策略

1.大量使用图表

地貌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看得见、摸得着”,教学中应该灵活采用各种图表,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由于该专题知识结构的整理与学习要求量大,对比分析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采用知识结构法、列表比较法等容易达成学习目标。如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岩浆及三大类岩石间的转换关系,就可以展示该知识的结构网络(如图5)。

再如,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做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读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此类图出现频率高、难度大,应加大练习量。

2.注重学以致用

构造地貌这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为突出新课程倡导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认识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原因等,还要在实际景观中去寻找证据,同时还应结合生产生活,突出地质构造的指导意义,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因密度差异,自上而下分布天然气、石油、地下水);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则选择背斜顶部。向斜有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也是水库坝址选择点等。

三、真题透视

★试题回放

(2012年江苏卷)图6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答案】(1)D (2)C

★方法技巧

上題难度较大,需要理解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的含义,也就是用地形剖面线上各点的海拔减去其地下垂直对应的已知沉积岩埋藏深度,即为该沉积岩顶部的实际海拔高度,通过认真阅读图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和绘图,可得到该岩层在剖面图上的实际位置及形态,即可解决此问题。如图7所示。

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明确海拔高度、埋藏深度等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材料中给出的具体数据进行表图转化、图图转化,从而降低难度,得出正确结论。

★训练拓展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自东向西方向上水平距离各相差600米的A、B、C三地对某沉积岩层进行探测。探测数据如表9,其中的沉积岩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最有可能属于哪一种地质构造:

A.断块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对该地貌形成过程中先后发生的地质作用过程,描述合理的是:

A.岩浆活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B.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D.变质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答案】(1)B (2)C▲

作者单位: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050000);2.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050000)

推荐访问:外力 地表 形态 作用 专题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专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