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实习报告

桥头堡战略下云南高师院校国际化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10 08:38:39   浏览次数:

摘 要:近年来,云南高师院校国际化取得明显成效。在分析云南高师院校国际化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桥头堡战略下如何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进行探讨。

关键词:云南;高师院校;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7-0241-03

在桥头堡建设中,云南既重视通道、产业、贸易等硬实力建设,也同样重视教育、科技、文化等软实力建设。高师院校国际化水平将对地方基础教育水平和国际化产生重要影响。加快云南高师院校国际化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需要,是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需要。

一、当前云南省高师院校国际化现状

2011年,教育部与云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在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加强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创新教育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合作。云南省明确提出支持区域性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围绕“一家园三平台”(即在云南建设国际教育家园、国际教育基础建设平台、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不断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近年来,云南省高师院校抓住发展机遇,国际化取得明显成效。

(一)国际化意识日益增强

云南高师院校纷纷把推进国际化摆上议事日程,设立专门的外事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外事管理干部,成立国际学院或国际教育学院,提出把“教育国际化”作为学校重点工程。一些沿边院校还提出“国门大学”建设。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云南高师院校已与欧美、东南亚、港澳台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互派师生和文化交流。积极承办了多个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拓宽合作交流平台,在国内外引起较好反响。

(三)教育服务产业有所拓展

云南省高师院校对外教育服务产业初见成效。近年来,就读云南省高师院校的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1999年招收的留学生仅有85人,2011年这个数字扩大到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1 642人,增长了近20倍。2013年11月21日,云南师范大学成立全省第一家“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系统的留学安全教育和行前培训的需求。

(四)留学生结构多元化

近年来,云南省高师院校通过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留学生招生力度,留学生层次实现从非学历教育、本科学历教育到研究生学历教育全覆盖。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成长于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带来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在多民族的云南汇聚,相互融合,形成云南高等教育多元化、国际化的文化特征。

二、云南省高师院校国际化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缺乏战略思维,国际交流与合作层次有待提升

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是国内外名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要素。但目前云南省高师院校对国际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还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仍停留在迎来送往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多属于零散、浅层次发展状态。

(二)竞争优势不足,院校知名度还有待提高

在2013—2014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高校与同在亚洲地区的日本、新加坡等还有明显差距。在中国校友会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云南省排名第一的高师院校仅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一百七十四位,在全国师范类院校中排名二十一位。云南高师院校在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还相对有限,知名度有待提升,与国内发达地区和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知名高校相比,整体教学、科研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研究生培养规模偏小,还未形成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

(三)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和学生结构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高校必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师,专业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才能提升,才能培养出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人才。目前,云南高师院校了解国际规则、熟悉国际教育的专业队伍仍显缺乏;参加国际科研合作的专业教师数量偏少;聘请外国知名专家学者的总体规模还不大、在岗时限较短。

当前,设置的国际化专业课程中,参与省级、校级项目建设评比的课程多、实际开展国际化教学的课程少;面对留学生开设课程数量多,教学效果和质量有待评估,开设全外语和双语教学课程、跨文化课程以及国际问题课程的高校仍然较少。

按照国际通行的一所国际化高校其留学人数达到20%~30%的标准来看,当前云南高师院校没有一所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和师资国际化水平的不足,直接导致生源结构和专业方向的单一。据统计,2011年来滇的2万名留学生中,来自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有1.6万人,占来滇留学生总数的80%。其中,绝大多数又来自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中南半岛五国。语言仍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向。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层次还不高,合作办学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受到中国高校未纳入国际高校评价体系、学校自身综合实力不强等因素影响,与云南高师院校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的国外办学机构和学校大多数仍是国外二流、三流水平,国际知名学校很少。此外,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人才培养还未能体现中外教育理念融合、合作的思想,云南高师院校基本上还是采取嫁接型模式,充分保留了中外双方各自的教学模式和评价评估,导致了专业课程链接不顺畅、国内外教学理论与实践协调性不强等问题。

(五)地区社会经济、就业市场、奖学金设置等配套服务水平有限

云南具有的毗邻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地缘优势和长期以来民间交往的传统,使云南高校普遍把与周边国家加强国际交流作为国际化的起点。但相比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省份,云南省社会经济水平仍然较低,吸纳优秀人才落地留(返)滇就业的能力还有限。另外,云南周边东南亚、南亚国家经济水平不高,奖学金成为吸引本地区学生来滇留学的另一因素。这些问题都将给云南高师院校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带来挑战。

三、桥头堡战略下加速推进云南高师院校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一)积极争取桥头堡战略对高师院校国际化的政策支持

1.发挥教师教育联盟合力,编制云南特色高师院校国际化发展规划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成立于2013年4月,致力于制定共同的教师教育行动计划,构建协同、共生、共赢的区域性教师教育发展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教育发展结构和分工体系。教育联盟可从教育桥头堡建设的高度通盘考虑,尽快编制《云南省高师院校国际化发展整体规划》,并根据各高校发展现状和优势特点,形成特色国际化发展战略和梯次发展格局,有重点、分步推进国际化进程。

2.加大对地方高师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支持力度

相对于部属师范院校和中东部发达地区师范院校,云南高师院校在资源禀赋层面上处于窘迫状态。为此,可考虑在师范教育领域先试先行,设立桥头堡建设师范教育专项基金,支持省内高师院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吸引知名院校在省内独立建校或设立分校;设立专项留学生奖学金,用于资助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留学生来滇学习交流;加大民间资本的引入力度,充分发挥民间资本效能;鼓励省内高师院校“走出去”,与周边国家高校合办境外校区,或在当地开办各种层次的学历班、培训班;支持国际教学与科研合作;积极为高师院校提供对外宣传的平台,支持其参与或承办国际和区域性教育展、高等教育论坛等活动。

(二)明晰政府和高校的权力边界

1.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办学自主权是高校进行创造性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是分析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关键,反映了政府对高校的支持和干预程度。在处理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关系方面,应该从机构职能的角度明晰行政与学术、宏观与微观、管学与办学三个维度,避免出现“由于行政决定学术,大学缺乏微观运行的具体目标;由于宏观干预微观,导致大学运行中学术繁荣内生动力不足;由于管学代庖办学,导致大学事业发展的创新空间不够”[1]的现象。要防止地方政府非教育主管部门截留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应多一些宏观指导性意见,要“管大事,议长远,谋全局”,负责方向、秩序、质量、公平,少一些微观的指令性文件,杜绝截留高校自主权;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历史和优势,“办特色、上水平、入主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定位,管好自己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应,缩小与国内一流大学的差距,进快融入国际化大潮。

2.发挥政府监管职能

放权不是不管,而是要更好的把政府应该管的管好。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讲的要把放和管两个轮子都做圆一样,政府对高校要坚持放权和监管两轮驱动。政府在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等前提下,要把一些重要的资源用在教育的重要领域和环节,做好宏观调控;要优化审批程序;要创新监管方式,科学评估大学的办学质量。当前,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从水平评估改为审核评估以及针对新办本科院校的合格评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相应作出政策调整。合格评估抓底线,而所谓审核评估,是按学校自己确定的办学目标进行评估。审核评估代表了政府对大学管理的一种导向,即对大学的评估是一个相对概念,既不是用同样一套指标体系去评价大学,也不是用定量的方式去考核大学,而是看大学是否遵循自己的办学定位,是否实现了办学目标[2]。

(三)提升国际理念、对接国际标准

要加快推进高师院校国际化进程,需要在办学理念上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要形成“国际化水平是高师院校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关键因素”的共识,要把国际化纳入各高师院校和内部学院、部门的发展规划中,把国际化与学科和学位点建设、队伍建设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盘考虑。

要加快推进高师院校国际化进程,需要主动对接国际标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一流大学相比,云南高师院校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延续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学校定位雷同、一味追求规模和“大而全”的学科建设,注重教学质量国际化标准评估不够,还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国际化战略。

(四)加强高师院校国际化能力建设

在师资培养模式方面,应主动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在原有的公派留学、访问学者等形式的基础上,可考虑实施“区域性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计划”、“教师教育海外进修提升计划”、“教师国际化背景资助计划”等,建设“境外教师培训研修基地”,深入推进教师教育国际化模式改革。另一方面,各高师院校要加强留学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从全校范围内精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成为留学生教育的骨干力量,保障留学生教育质量。

在课程和专业建设方面,第一,针对中国学生,可通过设置一批有关国际问题研究课程、具有跨文化议题及提供跨文化技能训练的语言学课程,开展“海外名师讲坛”、“海外校友论坛”、“国际文化碰撞”、短期交换、夏(冬)令营等活动,融入跨文化理解和国际合作精神,培养国际化能力;第二,针对外国留学生,可增设一批具有云南高师院校特色的外向型国际化课程和专业,打造各高师院校国际教育品牌,推动国际化建设内涵式发展;第三,加强非通用小语种教育。高师院校可发挥自身人才培养优势,通过建立高师院校非通用语种教学基地、增设小语种专业和选修课程、设立专项支持经费、加强非通用语种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升东南亚、南亚和西亚、非洲非通用小语种教育水平。

(五)努力扩大外籍优秀教师和国外留学生规模

国际化师资和管理团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是增强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引进和高效利用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在现有引智政策的范围内,加大面向海内外选聘优秀教师的力度。同时,要对外籍教师的教学资格和水平进行严格审查,加强管理和评估。

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第一,制定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的中长期规划,拓宽东南亚、南亚国家留学生生源结构的同时,加大力度招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其他西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第二,通过增加政府留学生奖学金名额、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增加对外国中学生来滇留学的吸引力。第三,加强招生宣传。高师院校需要走出去,采取教育巡回展、招生咨询会、建立国外招生网站等措施,加大推介力度。第四,多层次发展留学生教育。各高师院校应根据各自特点和优势,多层次、多类型深化留学生教育领域、拓宽教育层次,形成博士、硕士、学士、专科的学历教育和语言进修、专业进修、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积极向印度洋沿岸国家推广汉语

印度洋沿岸地区目前仍是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薄弱地区。云南高师院校可把在印度洋沿岸国家推广汉语、承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努力把高师院校建成中国西南向印度洋沿岸国家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

(七)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挑战

1.维护教育主权,保持创新本土化

在国际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扩大对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渗透力,给中国高等教育阵地带来严峻冲击,“在教育规模、价值观、语言、科学知识产品等方面有淹没和排挤中国的趋势,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的质量评估、学位的等值互认方面有严重的歧视现象”[3]。

为此,边疆多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围绕国家教育规划和目标,巩固自身民族文化守望者地位,结合边疆民族文化和自身历史传统、优势、特色等,有机融入国际教育,加强国际合作,增强文化理解,培养本土化、具有国际素养的优秀人才,提高本土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力。

2.做好国际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国际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和西方价值观传播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挑战。部分师生出现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歪曲等不良现象。云南高师院校学生多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毕业后也多是到边疆民族地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事业。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将长期影响云南省和谐校园、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建设。为此,高师院校应增强国际竞争意识,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形式和载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巩固国际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参考文献:

[1] 校长书记谈简政放权:政府管大事 高校办特色[EB/OL].http:///high/gdjyxw/201403/t20140331_576210.html.

[2] 高校缺哪些自主权[EB/OL].http:///high/gjsd/201404/t20140421_578887.html.

[3] 李素敏.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9,(4).

[责任编辑 王晓燕]

推荐访问:桥头堡 云南 国际化 院校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