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考察报告

开创新常态下工业强省建设新局面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7 09:04:52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和“五个迈上新台阶”的新要求,省委召开的十二届九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系统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并全面部署了2015年经济工作,为新的一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2014年,全省工业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预计全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快于全部工业,占比上升;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区域两化融合总指数达87.23,居全国第一。

2015年,经济运行不确定性依然较多。我们要主动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对新常态的认识和判断上来,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总目标,与时俱进地发展工业经济、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建设六大行动,狠抓改革创新,做优增量,调整存量,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打造江苏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建设升级版。

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科学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是新常态下加快工业强省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监测协调,强化监测手段,提升分析能力,深化产行业研究,试点推广大用户直购电,创新融资服务,积极发展产业基金,突出重点支持、精准引导。加强市场开拓,丰富拓展江苏产品万里行、国际服装节、南京软博会等展会内涵,推广区域品牌,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提高我省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强消费拉动,举办示范促进活动,推广环保建材、节水洁具、节能家电等绿色产品,扩大光伏太阳能“阳光屋顶”工程示范,更大力度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增量培育,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聚焦政策、要素支持,确保新增长点按期达产增效,保持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大力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是新常态下加快工业强省建设的战略举措。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加快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智慧基础设施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区、智慧政务运行高效区、智慧服务业态创新区、新兴智慧产业集聚区。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提速、下一代信息网络全面布局,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全地域、无缝隙接入。加速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促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推广应用,推动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和模式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壮大新兴智慧产业,推进平台经济、移动互联网等产业发展,强化集成电路设计与智能产品研发,推动智能装备应用与智慧服务创新,构建信息服务产业链,加快形成支柱力量。

创新推动产业高端跃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新常态下加快工业强省建设的核心动力。加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协同创新,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探索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争创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广,组织编制年度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百千万”工程,加快推进自主创新重大装备首台(套)保险试点试行,引导产品升级,加大应用力度。加强新兴产业培育,贯彻落实十大新兴产业专项推进方案,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建设光伏、船舶、物联网等高水平的重大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应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是新常态下加快工业强省建设的战略任务。主攻智能制造,出台《更大力度推进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意见》,制定智能车间认定办法,围绕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装备(产品)、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性企业电子商务等六大关键环节,实施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生产线示范应用工程,创建智能车间,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强化技术改造,深入贯彻《企业技术进步条例》,继续实施“百项千亿”重点技改工程和强基行动,推动企业产品升级、技术更新、服务优化。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严禁过剩行业新增产能,进一步运用环保、能耗等产业标准,以减量置换、兼并重组、搬迁改造等方式,调整布局、优化结构。

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是新常态下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必要条件。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健全统计体系,进一步强化工作组织。推动分离发展,引导企业聚焦主业,发展业务外包,引进专业服务,推动企业内部生产性服务社会化、专业化。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向产业链上游拓展,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等专业服务;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围绕产品功能创新服务内容,强化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发展故障诊断、维护检修、远程诊断、在线商店等增值服务,向两端拉长增粗制造业产业链。狠抓重点突破,突出抓好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融资担保等生产服务业发展。

强化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在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是新常态下加快工业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平台建设,完善服务标准,出台运营管理办法,扩大覆盖面,全省63家窗口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提升服务中小企业发展能力。促进创新创业,落实市场准入、资源配置、审批服务等改革政策,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强化融资服务,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减负专项行动,营造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浓厚氛围。聚焦“专精特新”,引导资金、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模式,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升创新能力。

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绿色低碳发展,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重要结合点,是新常态下加快工业强省建设的必然选择。强化目标考核,修订市级政府节能工作评价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惩。开展节能改造,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主要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实施锅炉(窑炉)、电机等改造工程,建设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动清洁生产,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编制推进方案,推动重大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产业化,发展节能服务业,推进生态设计、循环利用,开展再制造产业试点示范,建设低碳园区,提升绿色制造水平。

全面深化改革依法行政。简政放权、深化改革,依法行政、规范服务,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新常态下加快工业强省建设的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各部门行政权力事项清单》、《省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真正简政放权到位,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编制权力事项责任清单和流程图,依法运行,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工作制度,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公开透明、便利高效、程序严密、权责一致监督机制,做到放管结合。优化监管手段,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在线即时监督监测,扩大运行数据直联直报,实现监管信息化、动态化、精细化。探索信用监管,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覆盖行政管理全过程,实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作者系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李佳婧

推荐访问:常态 新局面 开创 强省 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