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思想宣传

关于新常态经济论文

作者:jnscsh   时间:2020-10-16 13:57:53   浏览次数:

  范文一:中国经济新常态

  摘要: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稳定崛起。 从2002年起,新常态一词在欧美国家出现,主要形容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2014年5月,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2014年11月北京APEC第22次会议和在澳大利亚的G20峰会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广泛关注的热词。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本文首先介绍经济新常态的提出的背景、起源、定义以及五大基本特征,然后阐述了经济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最后提出建议,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国该如何在增长中促发展,发展中促增长。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机遇;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142倍,从世界第十位跃居第二位,占世界份额11.5%,年增速9.8%,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只有2.8%。近几年来,我国一直保持高速的发展特征,持续的高速增速并不能说明掩盖经济发展瓶颈。面对潜在危机,中国在2008年的40000亿计划在短期内使经济有所好转,同时外媒称中国拯救了世界。但使中国避开了最佳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最好时期,附加带来的各种负面特征如地方债务、通货膨胀、市场要素价格扭曲、生产率水平降低、整体竞争力减弱。[1]产能过剩是我国目前经济的最大问题,40000亿计划使得问题比以前更加严重。政府花钱,不能创造财富,只能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好转,但不具备不可持续性。必须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计划,单纯的刺激政策亦不能振兴当前的经济状况,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新一轮的体制改革亟待进行,必须渐进地消化40000亿这一应急政策带来的后续,这成为接下来的改革目标。[2]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两提经济新常态。在2014年5月10日的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经济新常态;在2014年7月29日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第二次提到经济新常态。针对的两提新常态,人民日报三天发文阐释,什么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一文指出: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表明我国未来经济预计进入发展换挡期,将出现常态化的中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相继进入拐点时期,经济增长趋势放缓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常态化的趋势。[3]

  二、经济新常态的起源

  2014年11月在北京闭幕的APEC第22次会议和在澳大利亚闭幕的G20峰会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影响全球的热词。201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要求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首次全面阐释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一)国外的起源

  新常态(new normal),顾名思义,就是指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常态。11页据统计,2002年,新常态一词在国际主流媒体中每个月出现50次,关注度有限。当时,美国所说的新常态主要含义为:

  ①无就业增长的经济复苏;

  ②恐怖主义距离日常生活更近。[4]

  不同领域不同学者有不同解释,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二)国内的基本脉络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2014年12月9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把发展速度适当调整以后务实迈向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一种运行状态,与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完全不同。[5]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

  从字面上理解,所谓经济的常态是一个经济体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的简称。显然,这里隐含了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概念,即所谓经济的常态应该是一个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内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的简称。依此定义,经济的新常态,由于有一个新字,那就一定是相对于上个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或者是相对于历史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在维度上难以穷尽,而且在内涵或形式上也无法完全控制或重复,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能简单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别于上个时期或阶段的经济运行状态,一旦趋于稳定,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那就是经济运行的新常态。[6]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

  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根据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发言,中国经济新常态应包含以下五点内涵和特征。

  一是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从1978-2011年,长达32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87%的高速增长。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实现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2012-2013年增长7.7%,2014年前3季度增长7.4%。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2014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4%,经济增速进一步呈现出回稳态势。[7]

  二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经济结构包含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范畴,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应当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比较利益较低。

  三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投入。从当前的情况看,这三大要素均面临着诸多瓶颈约束,已难以支持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

  四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机制保障。过去,我们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显然,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可以具有更多的经济职能和管理权限。

  五是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开始显现,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此外,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的提出,我国的区域增长格局与协调发展也在发生重大而可喜的变化。新常态下,经济福祉逐步走向包容共享型将是长期趋势。

  四、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的机遇

  发展新常态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总方针。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的趋势。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8]这种战略性概括引领新预期、凝聚新共识,引导国内外更理性务实地看待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吃下定心丸,为中国在下一步全球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描绘出了美好愿景,激励国民以新状态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创举中。[9]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全球经济失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痼疾,其中中美两国的贸易与金融失衡又是全球失衡的核心。这种失衡结构虽然使中美两国获得了某些利益,维持了中国三高模式(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和美国高消费结构,但积累的矛盾也对世界经济长期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此密切相关。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美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此时,中国提出了新常态战略,改变过去实行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高增长、低消费的模式,强调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为基础,保持经济适度增长。这与美国提高储蓄好投资的战略相呼应,有助于中美两国经济失衡的调整,使世界经济摆脱过去的失衡结构,走上一条更为均衡的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并以此带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传统世界经济结构下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经济新常态战要求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客观上需要相关产业的国际转移,其对象也只能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这无疑将带动相关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大大有利于其经济起飞。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发展,如同我国国内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作用一样,无疑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形成新的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和国际经济循环。新常态的特点之一是企业大规模走出去。我国以及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合作已经和正在建立一系列国际合作机构与机制,如金砖国家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RCEP、WTAAP双边和多边货币互换协议等等。通过这些机构与机制,将以中国和其他新兴大国为核心,形成代表新兴经济体新的国际经济力量,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主导的、以IMF、世行、亚行为代表的传统势力和权力中枢相平衡和互补,以此推进世界经济治理结构的改革,并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以新型南南合作为载体的新的国际经济循环,改变过去一家独大的中心-外围循环,推进世界经济双轮驱动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让中国的经济改革面临新的挑战。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量依然可观,但稳定经济增长任务繁重。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从经济总量看,我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从发展速度看,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

  经济新常态下,依靠依然可观的实际增长,能够有效保障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而财力的增加能够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从我国的发展实际看,依靠依然可观的实际增长,党的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也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大国红利。

  但客观讲,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挑战亦十分明显,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施策,使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

  二是经济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但核心动力源正在培育中。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从城镇化角度看,我国正在经历世界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伴随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将推动消费持续增长,这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2013年我国的名义城镇化率仅为53.73%,户籍城镇化率则低得多,仅为36%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工业化角度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除东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业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区工业化的发展还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机遇。

  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临的创新挑战和技术瓶颈依然存在,离依靠技术红利创造经济增长核心动力源还有较远的距离。

  三是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空间。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的统计公报显示,这一比例攀升至48.2%,这是非常好的经济结构优化迹象。在支撑我国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内需结构中投资占比相对较高,但2010年消费率和投资率达到各占50%之后,消费率出现较快增长趋势,在经济结构中占比再次超过投资率,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逐步得到体现。

  由于地理条件、发展基础、历史文化等因素,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中,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区域结构亦在逐步得到优化,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发展红利。

  但同时应看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得较为落后,需求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这些因素在制约着中国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

  四是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但转变政府职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一届政府将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当头炮,目的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取消和下放了共700余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涉及到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等一系列具体举措。2014年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这些举措既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机遇之一。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当前地方一些职能部门过度干预企业经营管理,吃拿卡要、红顶中介、寻租腐败等现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挑战之一。

  五、结论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要正确认识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放缓了2%-3%,经济发展方式也必须摆脱过去的粗放型模式,转为依靠结构优化、生产率提高、开拓创新型模式。[10]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常态下的机遇,建立起足够的信心。一是仍处在新型城镇化的黄金阶段,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二是潜在的人才红利依然较大。三是体制改革红利依然较大。四是对外开放仍可释放足够的动力。五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下,政府间相互竞争的红利依然较大。因此,我们认为,新常态下的紧日子是可持续且比较健康的。

  第二,要更加精心地应对社会矛盾。过去积累的一些矛盾,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会逐步凸显出来,而作为托底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手段还相对比较滞后。因此,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更加精心地应对,以免因小酿大,因局部而失全局。

  第三,要勇于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尽管我国经过30多年的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但相对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应对新常态必须向体制改革要红利。要通过改革,使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趋于现代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成员。信息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唯一法门利器,既要鼓励自主科技创新,又要注意引进和利用世界科技创新成果,信息技术、新能源、大数据利用等均是重要突破方向。

  第四,要继续挖掘人口红利,创新利用人才红利。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我国人口红利正在衰减。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逐步提高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劳动参与率、逐步提高总和生育率等措施,拉长人口红利释放期,减小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另外,在现有人口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如企业改革,人员流动和教育培训等,充分挖掘、培养和形成人才优势,开发和利用人口质量红利。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人口质量红利,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在新常态下实现知识驱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驱动型的较高质量增长。

  第五,要以不断改善民生作为我们的政策目标。应对新常态,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重要前提是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就是要保证在经济发展和推进体制改革时,能够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当然,福利的刚性又从另一个方面要求我们,这种改善必须是渐进和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王庆.低增长高通胀将是经济的新常态[J].中国投资,2013(4):25-27.

  [2]刘西曼.新常态下的2014中国经济预判[J].IT经理世界,2013(12):13-14.

  [3]黄益平.增长放缓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J].决策探索,2013(7):88-90.

  [4]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11-13.

  [5]陈雨露.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发达国家新常态的五个区别[N].证券日报,2014-12-13(2).

  [6]郑京平.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应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4(11):42-44.

  [7]连平.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解析[J].科学发展,2014(08):5-8.

  [8]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2-12(1).

  [9]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1):91-98.

  [10]汤薇.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教育教学论坛,2015(8):99-100.

  范文二:经济发展新常态论文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一词由此而来 所谓经济常态,是指在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由经济规律所主导的经济活动相对稳定特征的动态过程,就宏观面而论,经济常态应当最终取决于某一段时期由技术、制度、人口与劳动供给和资本所决定的潜在增长率

  而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提出。在宏观经济领域, 新常态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然而,中国经济 新常态的出现,同西方国家的新常态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中国经济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而不全是由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其次,这种新常态的出现,始终处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从根本上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那么,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具有将哪些特征呢先让并不是仅仅每年GDP增长律下降几个百分点。2014年8月7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的《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一文归纳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中高速。曾说:只要我们的发展有就业、增收入,有质量、提效益,节能环保,没有水分、实实在在,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无论是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比如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看都是无可厚非的。

  优结构。产业结构方面,我国现如今构距离发达国家还仍有一定的差距,未来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所占比重仍需大幅增加,进而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我国的储蓄率全球第一,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消费意识太过保守,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中,消费这一架马车在以后将逐渐成为主体。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城乡区域结构方面也将有各自的优化。

  新动力: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离开中国市场转向东南亚等成本更加低廉的地区,世界工厂难以为继。 所以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前段时间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的即在于此。

  多挑战。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比如楼市风险,为了防止楼市的衰落甚至崩盘,今年已经两次降息两次降准,降低二套房首付,改革满五唯一等措施来使房地产回暖。再比如股市风险,自去年11月以来,大盘不断快速攀升,在小幅回调后今天(5.19)再次突破4400点,最近每周开户数屡创新高,比07年6100点牛市的热情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繁荣的股市下其实蕴藏了很多风险,都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其实在我看来,这个说法在目前的中国并不太成立,中国之所以股市如此繁荣,一是因房地产行业的低迷以及降息降准的侦测推动。另一是因为经济的下行,实体经济很难赚钱,于是转而投资资本市场。现在的股票价格虚高成倍,当这一次的530来临时,又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以上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将具备的四个特征,我们对旧常态进行扬弃,转向新常态,是有内部和外部的必要原因的。

  一. 旧常态时,高储蓄―高投资(在之前已经提到),人口红利贡献巨大,并且严重的房地产依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那是的高增长,是不平衡式的增长,是以GDP为中心、以投资为主导、对技术进步重视不足的粗放式增长。我们的第三产业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消耗的能源,环境资源承载力承载力,科学技术等发面并没有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健康成长。所以,提高效率和效益,是中国经济由大走向强的必然过程。

  二.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释放负面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革命正在兴起。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将会很大程度改变现今的经济格局。德国已经有了工业4.0计划,中国也必须积极寻求改变(就在今天(5.19),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如今,中国经济只有适应新常态,才有可能继续长久持续的发展。正如在提出新常态式所说的,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内在的规律,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客观上讲,也确实到了阶段性调整时期,我们要做到沉着冷静,不急不躁。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

  然后,我们要增强信心,发挥优势。我国总体来说,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增长潜力依然巨大。我们有13亿多人口,内需充分迸发所形成的消费潜能无可限量;我们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依然强劲、空间依然广阔;我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进步对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信心来自于亚太发展的良好前景。

  适应新常态,对于我国来说虽然是一个挑战,但更多的是一个机遇。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率过高,而我国城镇化至少还有20多年历程,可以长久释放活力,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且我国还具有大国优势提供发展支撑。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内需的支撑力不可小视。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不仅会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发展,也将形成汽车制造、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型支柱产业,使产业体系更为协调。另外,我国人才资源丰富,又具备技术后发优势,有条件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结构调整也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空间,现在煤炭钢铁等各行业产能过剩,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积极在海外寻找发展空间,比如一带一路的计划,再比如中国高铁走出去:从去年开始,访问欧洲推销高铁,到今年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以及现在正在访问的哥伦比亚秘鲁智利巴西等国,均签署或准备签署铁路基建的百亿,千亿大单。这不仅是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的好方法,同时也将促进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的状况下全面发展。

  中国经济新常态,通过对旧常态的批判继承,是在现今经济发展背景下做出的最佳选择。长期来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能否积极适应这种新常态,将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推荐访问:常态 经济论文 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