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检查报告

谶纬神学对中国吉祥艺术的影响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5 08:50:07   浏览次数:

摘 要:《白虎通义》作为东汉时期具有法典性质的古籍,其“天人感应”的“谶纬神学”和“阴阳五行”的观念在政治文化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我国的吉祥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这几种思想对汉代的政治、文化起过重要作用,同时,其“图谶”、“符瑞”、“阴阳”等观念,也对古代吉祥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谶纬;吉祥艺术;符瑞;天人感应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46-02

提起中国的吉祥艺术,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可能就是一些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或事物,例如“龙”、“凤”、“三元及第”、“瓜瓞绵绵”等等,其实,这些显性的艺术元素承载的是汉代人的审美观念。著名的艺术学家朱存明教授说:“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往往通过祥瑞观和吉祥观表现出来。”在汉代,人们的祥瑞观和吉祥观则与政治有着非常紧密并且微妙的关系,而谶纬神学思想也对当时的政治、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可想而知,谶纬神学作为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足以辐射到吉祥艺术,这些关系在《白虎通义》中都有体现。

虽然说《白虎通义》谶纬神学的方面被削弱,但是其作为东汉之前几百年的儒家经典以及经学的汇总集合,其残留的已经被内化的谶纬思想仍普遍存在。而作为国家的“封建法典”①,对皇室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都产生了影响。

《白虎通义》作为东汉国家的“法典”,或者说是“一种制度化了的思想”②无疑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是,历史学家则认为此书的内容涉及社会、礼仪、风俗习惯、国家制度以及伦理道德等等,不仅仅是制度化的规定,而是一种带有学术性的名词解释。由于帝王的介入致使其带有官方权威的性质,但学术性质还是占主导地位。③

“谶”,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占卜文化,《广雅释诂四》中说:“谶。纤也,其义纤维而有效验也。”《说文言部》中提到:“谶,验也。从言,谶声。”也就是说,“谶”是一种带有预示性质的数、语言、文字、图画等。“纬”与“经”相对,《释名·疏证补》曰:“纬之为书,比附与经,辗转牵合,以成其谊,今所传《易纬》、《诗纬》诸书,可得其大概,故云反复围绕以成经。”这就意味着它是假托孔子,对儒家经典作出的带有神秘色彩的解释,并强加附会上人世的吉凶祸福、国家的兴衰灾变等等,带有强烈的迷信色彩。这种成份在纬书中占有极大的部分。“纬书中吸纳和编造了大量的‘谶言’,致使‘谶言’成为了中国传统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吸纳和融合,‘纬’必须编造大量‘谶言’方能神化自己;‘谶’则依傍经义才能达到宣告天下的效果”④。“谶”和“纬”合称“谶纬”,其本质就是对传统儒家经典的带有神化色彩的附会。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汉代的正统思想,而由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又使得“谶纬神学”在汉代空前繁盛起来。儒家的经学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成为了汉代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并且引发了一种人人知谶,人人讲纬的社会潮流。这种全民皆受影响的谶纬神学思想,内容涉及了神仙方术、儒家经典、礼仪制度以及灾异祥瑞等,内容庞杂多样。

谶纬有一重要思想就是符瑞,又称祥瑞。因此,谶纬学说对古代吉祥艺术的影响非常深刻,这一点也为艺术学家所认可。张道一先生在《民间美术辞典》以及《吉祥文化论》中对“谶纬”词条的解释中也有提到,说“对后来的吉祥图案的发展颇有影响。”“这种意识形态对当时社会各层都产生影响,并对后来的吉祥艺术也有深远影响⑤”。东汉时期,谶纬学说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作为这一时期带有“法典”性质的《白虎通义》有许多内容对吉祥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虎通义》对吉祥艺术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下文将从两方面作出具体阐释。首先从“谶纬”神学对吉祥艺术观念上的影响,即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的民众祥瑞观;其次是对吉祥艺术题材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儒家“谶纬”迷信对一些自然现象的附会,赋予许多动物、植物以灵性,带有浓厚的祥瑞色彩,推动了吉祥图案的发展。

在思想观念上,支撑《白虎通义》的核心思想是 “天人感应”,这一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汉代人的信仰以及祥瑞观念,也注定了“谶纬”思想与祥瑞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某种程度上来说,谶纬神学思想将自古以来就有的吉祥意识与现实的事物发生了关联。“尽管追求吉祥是人类的共性,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但吉祥观念在中国尤显广泛和深入,对吉祥观念的象征表现,中国人尤显娴熟和完美,这不能不部分归因于中国‘天人感应’哲学观念”⑥。在中国,从远古时期的巫术与信仰开始,就渗透出了民众追求吉祥的观念与意识。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也意味着皇帝从此成为国家的绝对统治者。行至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的思想,其最核心的内容不外乎是皇帝受命于天,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白虎通义·卷一·爵》开篇就提到:“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⑦,还引用了《援神契》里面的“天覆地载为之天子,上法斗极”。这就显示出了君王的权利的至高无上,这一观念在封建社会的民众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在封建社会,所谓吉祥,通俗的解释应该是“和”“顺”“美”,而秦承周,汉承秦,贯穿而来的“礼”成为了国家追求吉祥的一个重要内容。“天子必须以“礼”治国,因为“礼”是沟通天人的最佳手段。”⑧由此,“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便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合乎二者之间的礼仪便为吉,不和则视为忤逆,大不吉。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不管是君臣父子之间还是夫妇朋友之间,都形成了一条不可跨越的限制线,也就是所谓的“三纲六纪”。《白虎通义》第一卷中规定的“爵”、“号”、“谥”,以及第二卷中的“五祀”、“社稷”,包括后面的“诛伐”、“谏诤”等,无一不渗透着封建礼制社会所追求的的和谐大一统的吉祥观念。从大的吉祥范畴来讲,也就是对天、对天子以及天子的统治的肯定和服从,由此我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汉代的吉祥观念和礼制思想存在很大的关联性,《白虎通义》将社会民众普遍尊崇的吉祥观念制度化了,并囊括于“礼”之中。

在当时,这种带有国家性质的“吉”的观念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民间,由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为主要内容构建而成的谶纬神学,在社会各个阶层开始流传并推广起来。

而作为“天”的代表,皇帝所要做的则是“受命于天”,保天下太平。而“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成天统礼,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徳至天,则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则嘉禾生,蓂荚起,秬鬯出,太平感。德至文表,则景星见,五纬顺轨;德至草木,则朱草生,木连理;德至鸟兽则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德至山陵,则景云出,芝实茂,陵出黑丹,阜出莲莆,山出器车,泽出神鼎;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醴泉涌,河出龙图,洛出龟书,江出大贝,海出明珠;德至八方,则祥风至,佳气时喜,钟律调,音度施,四夷化,越裳贡。⑨”,由此,我们就可以联系起来说了,国君受命于天,则应顺“天”意而为,若天下太平,则天必降符瑞而示之。这就是《白虎通义》核心的吉祥观念,其依据则是“同类相动”,这也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原理,“究天人之际”也就成了探究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来寻求一种长久、稳定、和谐的局面。

具体到民间,民众对有德之君以及天下太平的渴望促使他们对《白虎通义》中提到的符瑞之物产生崇拜之情,将这些动物、植物甚至自然现象等视为吉祥之物,经过艺人的借用、加工和变形,这些图案被广泛的运用到各个场合和各种器物上,成为了吉祥寓意的载体,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作为谶纬学说的另一部分重要思想,“阴阳五行”说也始终贯穿于《白虎通义》之中,并通过“式微”⑩式的隐喻手法,影响着吉祥艺术的象征内涵。在汉代,历史的发展观被归纳为一种叫做“五德终始说”的历史哲学,《白虎通义思想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提到,《白虎通义》的作者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也将历史的演变置于“五德”的轮回转换之中。但并不是简单的按照土、木、金、火、水或者木、火、土、金、水的演变顺序,而是增加了更加丰富和复杂的内容,形成了“五行更王说(11)”。“五行所以更王何?以其转相生,故有终始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以木王,火相,土死,金囚,水休……木王所以七十二日何?土王四季各十八日……‘五行并起,各以名别’”(12)。虽说这是政治色彩非常浓厚的由儒臣构建的五行演化系统,但是对吉祥文化的影响确实非常深刻的,使得民众将“阴阳”观念和“数”纳入吉祥文化的范畴。闻一多先生的《七十二》认为七十二是个神秘的数字,并非一个实数,而是与阴阳五行有关。张道一先生在《中国的吉祥文化》一文中对七十二这个数字也做了精细的阐释,吉祥文化中的“七十二”大多与阴阳五行相关联。

单就阴阳观来说,综合“天人感应”和“谶纬隐喻”,出现了大量的带有阴阳观念的吉祥图案,例如“S”式构图的“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等,这些被民间称为“喜相逢”模式的图案,大多以八卦形制出现,圆形构图,首尾相接,体现出一种圆满和相协调的思想,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兼顾到寓意的体现,多选用龙凤、对龙、对凤、比目鱼、木连理等。阴阳的调和成了人们追求吉祥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天地”、“昼夜”要阴阳调和,就连日常生活中的男女嫁娶,也要讲究阴阳的相协,“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阳数奇,阴数偶。男长女幼者,阳舒,阴促。”“礼之称字,阴系于阳……阳小成于阴,大成于阳,故二十而冠,三十而娶。阴小成于阳,大成于阴,故十五而筓,二十而嫁也。(13)”这里面包含了“阴七阳八”的思想,强调阴阳的调和,其实质就是通过这种隐喻的手段来暗示男女的和谐,与当时人们普遍追求的“同类相动”相一致。这也成为了人们追求“阴阳调和”的渊源。

张道一先生在《中国的吉祥文化》中从九十七种瑞应目录中摘录了五十六种,说就此可以完全看出谶纬符瑞所指的内容、目的和意义了。而《白虎通义》仅《封禅》一章节中所提到的瑞应就有二三十种有余,由此我们也不难推断出《白虎通义》中蕴含的谶纬思想与吉祥文化二者之间的关联。

汉代人不仅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还掌握了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并将其运用到了实际的生活中。这些都围绕着“天人感应”思想在人们心中潜移默化变成汉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婚丧嫁娶这些人生礼仪到建筑雕刻绘画艺术领域,甚至细微到接人待物,汉代人都遵从着他们的审美观,也就是他们的吉祥观和祥瑞观,追求天人合一,重礼教,将自然世界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谶纬起于秦,盛于汉,也正是在这个大的历史环境下才促使它对吉祥艺术的寓意和题材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谶纬神学”对吉祥艺术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也不仅仅局限于《白虎通义》之中,抛去谶纬思想的政治性,其“图谶”、“瑞应”以及“阴阳五行”等核心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吉祥艺术的发展,成为后世吉祥文化繁荣发展的渊源和基础。

注释:

①②⑧(11)向晋卫.白虎通义思想的历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

③金春峰.两汉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④江婷婷.中古时期“佛谶”的产生嬗变及对中土文化的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月第14卷第6期.

⑤⑥钟福民.中国吉祥图案的象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⑦(东汉)班固.白虎通义·爵.

⑨(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封禅.

⑩张道一.中国的吉祥文化.浙江工艺美术,2004年第二期.

(12)(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五行.

(13)(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嫁娶.

参考文献:

[1]向晋卫.白虎通义思想的历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

推荐访问:谶纬 神学 中国 吉祥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