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教育心得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8 08:57:02   浏览次数:

摘要: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文化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相互依存。通过分析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来进一步探讨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使译者重视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从而译出好的译文。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翻译;影响;更多还原

一、前言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很多,而背后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有以下四大差异。

(一)地域差异形成的差异

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差异无所谓好坏之分,无所谓优劣之分。只是通过了解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之处,取长补短,更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一直生活在平原农耕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好静、内向及求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以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本内容。古人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这种“天人合一”是指人们顺从自然规律和崇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是简洁少言,语言表达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同时会引人遐想,回味无穷。中国人的“真理”是无法“道”出来的,只能是用模糊不确定的“玄”字来表达。

而西方地处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求得生存,必须独立面对大自然的恶劣条件,从而养成了求新、思变的民族性格,西方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从公理出发,以亚里士多德严格的演绎为基本模式。西方人一直倾向于把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他们注重探索自然,为求得生存,不断地寻求征服自然之道,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于是,他们从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宗教信仰中的“耶稣”既有神性,也有人性,他们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并不相信天命。却相信人自身的努力和抗争。这些决定了他们重分析、重逻辑的思维模式,总是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无法想象的财富。

(二)不同的宗教信仰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主要英语国家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基督教的神论观点经典是《圣经》(the Bible)。《圣经》对西方人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圣经》宣称人的生命来自上帝。应该专心伺奉上帝,可又与人没有血缘关系,因此,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个人与社会冲突时,必然要以法律去规范人们的行为,进而又导出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救赎说”是基督教的来世观,其基本特点是相信来世,但更强调现世对上帝的信念和修炼。因此,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绝对主义。认为上帝高高在上,缔造和推动着宇宙,把规律“塞给”了大自然,而人类是宇宙之外的一种力量,进而他们提出原子论、个人自由论和战胜大自然的观点。

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长期处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其传统宗教是以祖先信仰为信仰和崇拜的核心。中国历史上,除夏、商、周三代传统宗教具有国家宗教的性质之外,历代王朝都以儒学为治国之本,对各种宗教兼容,但君权始终大于教权。中国人认为,生命来自父母。人生在世就有孝敬父母、赡养妻儿、济民报国的责任与义务,这乃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儒家倡导折衷主义、中庸之道:道家提倡辨证思维等等。因此。思维方式是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相关、互为依存的,没有绝对的独立的存在。中国古人面对大自然只有欣赏、崇拜和体验,对于自然科学方面,先人在天象方面留下四十余次的关于哈雷慧星的文字记录,但没有人想到过“用心”去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此殊荣,而我们的记录只能起到验证作用的证据。

(三)不同的价值观念所造成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西方文化中个性是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西方人强调个人,包括个人的身份、个人的作用、个人尊严、自主权、隐私权、自我设计、创造及自我实现价值等。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构成首先从“自我”开始;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荣格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代表一个人对外在世界有意识的和相当一致的态度: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倾向。美国人把“个体主义”当作生存的自然法则,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才可立足社会。

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中国人自然也承认个人的作用,但更侧重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群体的力量。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他们更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尤其是忠孝于一身的家族整体主义决定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真实贴切地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与权力的价值观以及整体观念的思维方式。儒家追求的高尚人格压抑人的“自我”,不讲求人的“自我”。孔子好古,但从未提及对古的继承是立足于自我,确切地说儒家文化更侧重于“礼”文化。在理论上,儒家道德始终没有给每个人的“自我”留下丝毫尚存的空间。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社会不容许“个人英雄主义”者冠冕堂皇地存在着,认为这是天地不可容的自私行为。中国文化强调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才是每个社会个体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对自己严格要求,提高自身修养,是为了实现“家”、“国”、“天下”的和谐,追求的是整体利益。这种群体价值观使中国人善于合作,但也使得“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个人竞争意识,甚而有些人走极端,过分地强调家族整体利益。把拉“关系”当作自己的处世哲理,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四)从哲学的本质特征看中西方思维方式

从哲学本身来看,中西方哲学既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又各自走了不同的道路。哲学的共同价值就在于“能给我们诸多的关于可能性的启示。以开阔我们的思想,免受由经验形成的独断习惯之苦”。“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一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这就是中西方哲学共同的本质和价值。但是,中西哲学在各自追求超乎现世境界的探索中,却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有的概念体系及表达方式。

西方哲学着力于自然的思辩。西方人注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思辩。古希腊哲学所强调的人通过自身努力去追求智慧、净化心灵,把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作为始终如一的精神状态,最后获得灵魂解放思想的神化。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古罗马的西塞罗,到后来的卢梭、孟德斯鸠、康德等,他们都持“天人相分”的观点,崇尚个人奋斗。着眼于未来,重视逻辑、理性、分析的思维。具有游牧民族及海洋民族的浪漫性和超越性。宗教哲学逐渐成为西方一门独立的学科,使得基督教在西方社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有了系统连贯的理论支撑。

正因为西方宗教哲学认为天人分离,所以要致力于改造大自然,于是发展起近代科学技术。爱因斯坦说过,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他们的思维更注重于智慧的逻辑型、思辩型、实证型、跨越型。

中国哲学着力于人生的探索。自古就有“听天命而尽人事”的特点。中国人的政治伦理哲学和传统文化不重视来世,虽然也普遍相信来世,相信自己的灵魂也要在来世过跟现世相类似的生活。但是,他们都不愿意为来世而放弃对现世生活的享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认为来世太遥远了,是靠不住的。在恩格斯看来,中华民族是最讲现实的民族,表现为家族性、实用性等特点。中国哲学思想家向来是“身以载道”,就是自身理论的实践者,无论是儒家追求的“仁”及道佛都追求的“道”和“真如”等终极境界有何不同,但在实践性上都能与他们本身的修养与道同体。中国人把人生价值归结为对“天道”或“天命”的表现和产物,强调“天人合一”,遵从集体取向,经常感怀过去,重视整体、主体、感性的思维。中国哲学重教重德。以三纲八目为人生哲学修养之道,以慈、孝、友、恭为家庭道德之行为规范,以对道德的自我追求和完善为宗旨,以“内圣外王”为最高境界。也正是由于体现中国人整体的家族性、实用性等的特点,似乎对现实以外的事物不太感兴趣,热衷于子孙满堂、丰衣足食等之类盼世俗的想法,所以缺乏形而上的逻辑思考和慎密的推理。李约瑟说。现代的蒸汽机等同于中国的水排加风箱,可是中国人就是不会把这两者结合而制造出蒸汽机。再如,“四大发明”是在中国最早发明的,但现代火药却是诺贝尔的发明专利,指南针成全了西方探险家发现了新大陆,可是在当时的中国只是用于看阴阳测风水。由此可见,有别于西方的思维,中国更注重于智慧的记录型、描述型、经验型。

三、中西方思维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就一些例子来做一些浅显的说明。由于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征,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水的词语;而在以大陆为主的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形式,因而对中国人来讲,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就较为困难。 be left high and dry 直译为被留在水流不到达的地方。在西方国家水给人以安全祥和的感觉因此“ be left high and dry ”可意译为陷入困境。

这些谚语多与水有关,代表海洋文化;反之,汉语有许多关于江湖、山川、四季、农耕等方面的习语,在英语中也难找到现成的对应表达形式,必须按实际含义和上下文去翻译。译为英语时一般用意译的办法。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译法是“One has a sudden glimpse of hope in the midst of despair.(在绝望中突然看见一丝希望)”,在此种译法里根本找不到山、水、路、柳树、花、村等词的对应形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偏好用词具体细腻,而汉语用词概括模糊。例如 “说” 一词,英语有“say , speak , tell ”等,这些词可以表达不同情况下 “说” 的意思。这样使语言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形象生动。而汉语往往趋向于泛指,在 “说” 前加副词修饰语,如,语无伦次地说,低声地说,嘟嘟囔囔地说。

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中英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表示颜色的词语同样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其所蕴涵的意义也有很多不相吻合的地方。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红色(red),在中国文化中,常与喜庆、欢乐的事联系在一起或象征革命和共产主义等。如“披红挂彩,开门红,大红人,红军,红色政权 ”等。英语中 red 除了用于喜庆的场合,如“a red letter day”,指所期盼或值得纪念的日子,因此日历上也用红色标注节假日。在部分句子的表达中, red 并不总与欢乐、喜庆联系在一起。 英语中to see red 意思是: “使人生气”或“发怒”、“冒火”, waving a red flag 指“做惹别人生气的事”。

蓝色(blue),在英美文化中常意味着“忧郁、伤感”。例如:in a blue mood,having the blues 均指“忧伤”,a blue fit 指极其愤怒;蓝色在汉语中象征着温和、平静、清新、静谧,并无伤感之意。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

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而对崇尚新教、个体文化价值的英语民族来说,这种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得多。表现在两种语言中,英语一般只用 uncle 和aunt 表示对非直系长一辈的称呼,对小一辈只用 nephew 和 niece ,而对同辈不分长幼用 brother 和 sister ,甚至不分男女概称 cousin ,这在汉语中是不容许的,因为汉语中对此类关系分得十分详细。所以在英译汉中,要找准汉语对应的词语,必须先弄清辈分和亲属、社会关系。而在汉译英中,这些复杂的亲属关系词语就要适当简化。

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体现在语言中,例如: 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他们的城堡),意味着没有理由不可以去无故打扰别人或没有预约不可以贸然拜访某人;Even reckoning make long friends (明算账,友谊长);Tell money after your own father(亲父子明算账)等,这些都表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地域差异、宗教信仰、不同的价值观所造成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显而易见。西方人强调个人,包括个人的身份、个人的作用、个人尊严、自主权、隐私权、自我设计、创造及自我实现价值等,而中国人自然也承认个人的作用,但更侧重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群体的力量。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他们更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使得中西方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充分了解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源语,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王楠.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文化研究,2009(1).

[2]伍晓蓉.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16):2.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

[5]刘梅丽.思维差异与英语翻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12).

[6]刘文晖.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7]李丹,周晓玲.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翻译[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06(12).

作者简介:田果果,河南城建学院,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应用翻译学。

推荐访问:中西方 其对 思维方式 差异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