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实习心得

浅谈民间蓝印花布技艺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8 09:45:08   浏览次数:

zoޛ)j馟iM:_yky工作者从尼雅遗址中发掘出一块蓝印花布,约为公元1~3世纪的纺织印染品。也是迄今为止,世人所能见到的历史年代最为久远的蓝印花布出土文物。

说到印染,就离不开染料。周朝时,就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称为“染人”。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时期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機构。古人将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并掌握了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多重“间色”的技术,建立起古代比较科学系统的染色色谱。

古代染色采用的是矿物和植物两种天然染料。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上就有关于“五色土”的记载,那时的人们将红色的赤铁矿和朱砂、黄色的石黄、绿色的空青、蓝色的石青、白色的胡粉和黑色的炭黑作为染色和彩绘的染料。

使用天然的植物染色又称“草木染”。明代《天工开物》与《天水冰山录》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700多种。

现在还在使用的植物染料有红色类的茜草、红花、苏枋,黄色类的荩草、栀子、姜金和槐米,蓝色类的蓼蓝、鼠李,黑色类的皂斗和乌桕等。

沈从文先生在《谈染缬》一文中指出:“现存材料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应数甘肃敦煌和新疆发现品以及日本正仓院部分藏品。从这些材料分析得知,唐代至少已有三种染缬技术普遍流行:即蜡缬、夹缬和绞缬。”这里所提到的“蜡缬”和“绞缬”,就是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蜡染”和“扎染”。古代“夹缬”的制法是用缕空花板把丝绸夹住,投入染缸加染,染后晾干,花纹就明白显出。宋人笔记说的“药斑布”“浆水缬”就指这一种,可以说它是蓝底白印花布的前辈。

由古代品种繁多的丝绸印花“三大缬”,到后来发展成“蓝底白印花布”一种,转为用棉布印染,变成百姓日常用品和一般性流行商品,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蓝印花布的生产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目前保留有民间蓝印花布传统生产技艺的地区有贵州、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河北、河南、安徽、福建、江苏、浙江、上海、海南、台湾等。

民间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比较特殊和复杂。其制作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采蓝制靛

将采集的新鲜蓼蓝植株浸泡在容器中并压上石块使其沤烂,捞出残枝后在靛水中投入适量的石灰粉,加以搅拌,制成土靛。将土靛稀释并加入适量的酒糟或烧酒,充分搅匀,静候缸中的土靛发酵,待土靛中的杂质沉淀,捞去液面上的靛花,就可以准备入缸浸染了。

2.制防染浆

防染浆又称“防染糊”,防染浆的配制是蓝印花布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使用的材料是石灰粉、黄豆粉、蛋清和水。具体的配制过程如下:

(1)准备。先将石灰粉和黄豆粉用100目筛子筛去杂质,将鸡蛋的蛋黄取出,蛋清备用。

(2)称重。取石灰粉、黄豆粉适量,倒入盆中拌匀。

(3)搅拌。在盆中加入清水和蛋清,顺时针搅拌。依照气候的情况,水量可稍做增减调整。

待充分拌匀后,用手指检查糊状的防染浆,若感觉细腻顺滑且没有小块颗粒状,那么防染浆就配制成功。

3.油纸雕版

先将设计图稿描绘在油纸版上,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线、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刀法,来表现大块图案,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蓝印花布图案中的线又分阴线、阳纹。“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点一般在图案中起装饰作用。除了镂刻以外还有替版,早期用过的版面通过涂色把图案保留下来,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花版镂空后,经刷桐油加固,分类保存,需要用时就可直接印纺染浆。

4.拷花上浆

将油纸雕版上的花纹漏印到面料上去的工序又称为“拷花”。拷花上浆前,先将布料做湿水处理,均匀吸收水份成半干湿状态的布料易于平整,纤维毛孔也易于均匀吸收防染浆,提高印染效果。

将面料平铺在台板上,压上油纸雕版,在油纸雕版上刮上防染浆,油纸雕版上的花纹就被漏印到了面料上。要注意的是在刮印防染浆时,油纸雕版要压紧,不可发生移动,否则刮印防染浆的工序就算失败了。拷花上浆是蓝印花布制作工艺中非常关键的工序,漏印的防染浆应该厚薄匀称,花纹清晰规整,织物留白处不要沾染到防染浆的残渍。

5.入缸浸染

将经过拷花晾干后的织物投入靛缸中,轻轻抖动,使其均匀吸收到染液,第一遍浸染大约8分钟,然后提出,使织物与空气充分接触氧化,这个过程也需要8分钟,然后继续进行入缸浸染和提出氧化这样的过程,反复4至5遍后,将织物摊开晾晒。

6.刮浆显花

将印染物两端固定绷紧,用铁刀轻轻刮去布表面的防染浆,靓丽清新的白色花纹就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7.漂洗成品

将刮浆显花后的布料投入清水中漂洗,洗去防染浆残余粉末,拧干水份晾晒,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也就全部完成了。

民间蓝印花布是我国正在消亡中的众多民间手工艺中的一种,这些活态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情感、个性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载体,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蓝印花布技艺不仅是一种劳作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所展现和承载的文化元素是世界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交流以及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对蓝印花布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整理、保护和传承、创新和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作者简介]

李娟芬,女,1971年10月6日出生,汉族,浙江桐乡人,中级工艺美术师。十多年来一直从事蓝印花布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与开发,专业技术水平属于同行业领先水平,创作的很多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的专业展览上获奖。

[作者单位]

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

(编辑:温子超)

推荐访问:浅谈 技艺 民间 蓝印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