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组织人事

生产性保护为鱼皮技艺的传承注入活力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31 09:42:59   浏览次数:

2009年元宵节期间,我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并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当时我对生产性保护的认识很模糊。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在致辞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即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其宗旨是“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

在专家委员会我负责非遗手工技艺组,有幸接触到许多技艺类的项目。看到这些项目艰难地传承、发展以及走向市场,使我对生产性保护增加了认识,体会也越来越深。

生产性保护方式是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它既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开展此项工作方面的独创性,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相关文化“公约”的精神相一致。

我省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为例。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赫哲族人民利用北方冷水鱼的鱼皮,制作服装、饰物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鱼皮文化”。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鱼皮制品在生活中的用途逐渐丧失,鱼皮制作技艺也濒临失传。为了保存和传承这一技艺,赫哲族人民将鱼皮制品从实用转向审美,开发鱼皮民族服饰、鱼皮工艺品、鱼皮剪纸艺术等,使鱼皮制作技艺在当代社会找到生存发展的新土壤。

这就是因时代变迁,在当代社会逐渐失去生存土壤的项目,通过功能转换,来实现其价值。鱼皮技艺从昔日的实用功能转化为工艺美术品,来展示民族、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的鱼皮文化。

赫哲族的鱼皮制品产业从开始的鲜为人知到现在已蜚声国内外,为赫哲族人民带来了实际利益,也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新动力。我省佳木斯、同江、饶河、抚远的赫哲族乡村以及非民族区域的鱼皮文化产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是其文化遗产核心价值所在。

当代鱼皮工艺的母体基因——深厚的鱼皮文化底蕴。

如果说鱼皮是上天赐予赫哲先民如若文锦一般的制衣面料,足以令人叹为观止的话,那么用鱼皮制作出来的千姿百态的装饰图案和纹饰,就犹如锦上添花。观赏之下,放开思绪的丝缰冥思遐想,不由人不油然进入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似水似火、似云似雾、似鱼似鸟、似人似兽、似花似叶——样样使你心驰神往,去探寻那美丽外表中传递的深邃精神内涵。

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先驱凌纯声先生曾经评述:“我们研究赫哲人的艺术,有一件可使我们惊奇的,就是他们的图案艺术来得特别发达。”“图案——赫哲人的装饰艺术特别发达,在民族学上,提起图案艺术就说到赫哲。在他们的衣服帽鞋及用具上,到处可以看到图案。”[] 这些图案有主题突出的氏族树,多绘制在桦皮、棉布及包括鱼皮在内的各种皮制、棉布丝绸制的结婚礼袍上;治病、狩猎用的牛尔罕,绘制在皮貭、布匹、纸张上,也有的刻在木板上;祭祀祈福的各种神偶,这一类型图案有时单独存在,有时以独立元素参与组合在其他整体图案中;有真实写意的宇宙间的日月星辰、自然界的植物花草、飞鸟游鱼,动物界的虎、豹、鹿、猂;还有源于现实并艺术抽象化的螺旋纹、云卷纹、水波纹、几何图形等等。这些图案的载体除兽皮、布匹、纸张、桦皮、木板外,有很多是鱼皮。而我们发现,用鱼皮为质料制作的纹饰图案更是赫哲人图案艺术中独具特色的突出代表,甚至可以说是赫哲人标志性文化之一。

纵观鱼皮纹饰在服装和器具上的形成方法,我们觉得大体可分为四种工艺形式:涂染、粘贴、缉缝、包绣。

涂染工艺,是用各种不同色彩的天然染料,把已经制作成成品的鱼皮衣服或器物上的天然鱼鳞纹痕或事先画好的花纹线条,涂抹成为装饰图案。

粘贴工艺,是把用鱼皮剪刻成的纹样或图案,采取直接,或者先粘到鱼皮、彩色布料、纸做的衬垫上,再用鱼胶粘贴到衣服或器物上。也有人把这种工艺叫做“贴花”。

缉缝工艺,是把用鱼皮剪刻好的并染好色彩的各种纹样,或者先缝在一小块鱼皮或布片上,再缉缝到衣物上,或者直接沿鱼皮纹样的轮廓用线缉缝到衣物上,形成装饰图案。不言而喻,它比涂染工艺更容易操作且把握性更大,也就是说,在小块的鱼皮上剪刻和涂染,万一不慎有所失误,可以换过重来,损失极小,不致影响整件已做好的衣服或器具。比之粘贴工艺虽操作上稍显复杂,但其耐用性是后者所无法比拟的。可能正缘于此,这是曾经被广泛采用并且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普遍的鱼皮纹饰工艺形式。

包锈工艺,是把剪刻好的鱼皮图案版贴在衣物面料上,然后用彩色丝线按图案刺绣,把纹样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绣在丝线与面料之间,形成略有凸起的浅浮雕般的彩色纹饰。

这些都是现代鱼皮艺术的母模版。

无论是历史文献记载,还是到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都清楚地看到,赫哲人的鱼皮纹饰全部由女人来完成。是什么样的神奇灵感让赫哲妇女创造出如此令中外学者、旅游家们为之倾倒、赞叹不已的美丽图案?笔者以为,这主要源于她们亲历亲闻渔猎民族民俗文化的历史积淀及丰富多彩的民间神话传说的滋养。这些积淀与滋养全部熔铸在赫哲妇女生活的节奏里,使其闪烁出既特异又平凡的艺术灵感。从这种意义上讲,鱼皮纹饰是一种女性文化,它是赫哲女人编纂的一部没有文字的“女性文学”。

用鱼皮剪刻成各种花纹和图案,经染色等艺术加工后粘贴或缉缝到衣服、器物以及萨满神服、神具上,是赫哲族及其先民的特色文化。在赫哲等渔猎民族中,这一文化现象曾广泛存在,随处可见。然而,虽然这些花纹和图案绝大多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这一族群先民们向往美好的生活情操和追求艺术的审美情趣,但是这些物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用于观赏的艺术品,只是附属于实用衣物的装饰品。

鱼皮衣物作为实用品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中最值得称道的纹饰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载体。但是,鱼皮纹饰在衣物上形成的四种工艺为渔家天锦的全新形态——鱼皮工艺美术品的诞生唱响了序曲。以赫哲人为主的一批民间艺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进行了大胆尝试,在材质、技法和艺术风格上,承袭鱼皮图案版,使之形成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鱼皮剪贴画、鱼皮镂刻画、鱼皮缝合工艺品等等。赫哲人的鱼皮文化曾在人类文化史中独树一帜。在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今天,它堪称认识人类童年的“活化石”。而今,这棵千年古树又生出了一缕新绿,鱼皮艺术品携带着母体的基因——“天留文锦”与“贴花”的文化元素,通过生产性保护,已然活跃在赫哲人的现代生活之中。也向世人展示着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从2005年一个地区、一个传承人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到如今普及赫哲族地区及更大范围。据不完全统计,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十余个项目。各级传承人和民间工艺大师尤文凤、尤伟玲、尤忠梅、尤雪松、刘升、蒋丽梅、姜涛、马华、孙茂密、孙玉民等二十余人。他们的作品都各具千秋、各有特色,如北方的夏日百花争艳、竞相绽放。不到十年,黑龙江的鱼皮技艺不但得以传承,而且传承人民间艺人队伍壮大,艺术品种增多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我省非遗保护的重大成果。当然,这只是一个点。诸如剪纸、满绣、靺鞨绣、泥塑、麦秸工艺、桦皮技艺、鱼骨工艺、老汤精配方、秋林大面包、哈尔滨红肠、黑陶制作技艺、葫芦制作技艺、山核桃工艺、金源青铜镜透光工艺等等许许多多的各级项目,通过生产性保护措施,均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文化底蕴深厚的项目,越是底蕴深厚,越发呈现勃发的后劲。

生存是鱼皮文化的根基。无论是传统的鱼皮手工技艺,还是当代的各种鱼皮艺术,或是新潮的鱼皮服饰与物品的应用,它们都曾生长在鱼皮文化的母体之中。以赫哲人为代表的鱼皮文化开拓者的先人们,为了生存,曾从黑龙江流域沿北半球的江河湖海拉起了一条金色的鱼皮文化的彩带。21世纪的今天,散发着现代气息的鱼皮艺术,又从黑龙江流域走出,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如同她曾经环绕地球一周的历史那样再次冲向全球。然而,无论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绽放异彩,她都将遵循一条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携带着母体的基因。

她的根在黑龙江,她的花果必将永远散发着黑土地的芳香。这就是非遗核心价值的魅力。

(编辑/穆杨)

推荐访问:技艺 传承 注入 活力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