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典礼主持

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沃土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5 09:53:55   浏览次数:

课堂教学是培养儿童道德认知与情感的主要场所,是师生道德生命成长的沃土。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指的是要直面新生活,通过新生活来引领儿童成长。我们不仅要关注现实中儿童的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生活方式,关怀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要关注其理想的可能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关怀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这里的“新”,是在把握当前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之后对已有“生活化教育”的一种融合和重组,旨在引导儿童在重建道德新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走向现实的新生活。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强调四个“关注”,即关注体验、关注资源、关注性别和关注心理,以此促进儿童道德生命的自由生长。

一、关注体验

体验是道德教育之本体,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首先也是一门“体验课程”,从儿童的体验出发,我们的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以满足并实现其多层次的体验类型。下面以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做到全员体验、连续体验和多维体验:

1.全员体验

全员体验,即全员参与角色体验活动。教师组织孩子们和聋哑儿童共同生活一天,亲历聋哑儿童和盲童艰难的学习生活,尝试用聋哑儿童和盲童的方式生活,直观地感受、体味、领悟。一天下来,孩子们觉得“太难受”。课堂上,教师再通过回放活动过程,使每一个孩子都自然而然地将教材中的道德认识与活动体验中的感受加以整合,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以不断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这样的体验具有亲历性、个体性、形象性、情感性、生命性、境域性、融合性和印刻性,使儿童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过程中常怀同情之心,形成自己内心深处的关爱弱势群体的良好品德。

2.连续体验

连续体验要求开放、拓展教学时空,融入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以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前准备活动和课后延伸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和评价,精心选择与学生的情感能实现有机链接与融合的生活情境。上述课例中,教师课前认真组织走近聋哑儿童学习生活的体验活动;课堂上组织孩子充分交流,分享体验,互动生成新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在课后,教师组织孩子与聋哑儿童开展“手拉手,共成长”等活动。这样的系统教学设计不仅巩固了儿童的道德认知,深化了儿童的道德情感,更加强了儿童的道德体验,从而对儿童日后的行为产生持续效应。

3.多维体验

多维体验要求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完整的、深刻的体验。因此,教师在让学生亲身观察并体验了残疾儿童的学习生活十分不便之后,又组织学生欣赏了“爱心小天使”关爱残疾儿童的活动,最后,师生还共同策划并开展了“手拉手,共成长”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并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体验过程。这样,课内与课外、观察与实践、欣赏与分享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一种渐进的、多维的、立体化的体验活动,学生们亲历其间,以心灵去感知,以情感去体验,以行动去践履,最终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关注资源

资源是道德教育之泉,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都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优秀的课程资源有助于直接提升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同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由忠实的课程实施者转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创生者。尤其是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这样的活动性、综合性课程来说,教师不仅要学会精选资源,还应努力创生资源。

1.在真实生活中精选合适资源

儿童的真实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重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去捕捉、提取和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德育价值。当然,教师开发课程资源也要体现师生的共同参与,并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精选合适资源。例如,教学《我掉了一颗牙》时,笔者选择了自己曾经在课间抓拍的一组本校一年级小朋友咧嘴欢笑的照片,上课伊始就通过幻灯片予以播放。没想到,这组生活镜头引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理想的学习状态。可见,教师留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细节中去捕捉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问题成为教材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在课堂生成中创生优质资源

生成性是新生活化品德教学的根本特色之一,它十分强调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信息,迅速提炼成有用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基于新的课程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两个维度入手,网罗鲜活而灵动的生成资源,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如在教学《我做志愿者》一文,笔者引导学生交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志愿者需要什么条件。一位同学告诉大家他的表哥就曾做过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于是,课堂上,我们立刻电话连线了这位志愿者,没想到他十分热情地为同学们讲述了当世博志愿者的经历。这让孩子们既兴奋又羡慕,从小做志愿者的理想的种子开始播种在幼小的心。由此可见,教师充分发挥课程智慧,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点,创生优质资源是完全可能的,也必然是有效的。

三、关注性别

过去的品德教育中,我们常常忽视性别的差异。事实上,性别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重视这一差异,才能使我们的道德养成教育真正实现公平,走向民主。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倡导教师尊重性别,关注性别差异,考虑男孩或女孩不同的需要,为男孩和女孩提供适合他们的道德教育课程。下面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的《男生女生不一样》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因人施教,恰当地体现性别差异教学。

1.尊重男孩

男孩具有与女孩不一样的生理特征,尤其在小学阶段,男孩的身心发育显著迟缓于女孩,并且具有容易冲动而控制力较弱的特点。因此,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鼓励接受和包容男孩更脆弱的事实,改变对男孩的态度,耐心等待暂时落后的男孩,学会欣赏与女孩不一样的男孩。在活动中,可以制订适合男孩发展的评价标准,努力发现、尊重并培养他们的特长,如设计制作、逻辑判断、创意发明、体育运动等;在教学时,应该鼓励设计适合男生的环节。如教学《我更了解自己》一课,教师就为男生设了专场,量身定做“滑板秀”、“悠悠球擂台赛”等展示项目,鼓励男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和女生比。最特别的是,教师为男孩树立男子汉榜样,让男孩从榜样身上学习宽广和包容,学会坚强和果断,感受男子汉的气质,逐渐成长为男子汉。

2.关怀女孩

《养育女儿》一书封面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女孩有了自信和对自身能力的意识,她们将能够对毒品说“不”,对错误的人们说“不”,對没有准备的性行为说“不”,与之相对,同样重要的是,她们也能对生活中自己想要的东西敢说“要”,对符合个人特色的观点敢说“对”,对刻板印象中女孩不能做的事情敢说“是”。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鼓励女孩主动学习,提升自我认识,读懂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女性所拥有的特质。为此,学校特意组建了“七彩编织”“巧手十字绣” 等富有女性特质的社团,让女孩子正视性别差异,以作为女孩而骄傲,处处注意培养女孩的自信心,鼓励其应对压力和挑战,进而培养起健康的女性人格。

四、关注心理

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心育,需要以心育德,以德育心,从而“让道德生命自己成长”(班华语)。可以说,唯有深入儿童的心理世界,触动儿童的灵魂深处,道德养成教育才能真正产生实效。因此,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主张,教师应该学会关心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用心捕捉儿童细腻的情感,重视提升其精神生活的质量,努力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根据儿童成长的需要实施教学,做到以心“换”心,以心“唤”心,以心“焕”心,切实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唤醒感恩心和培育好奇心。

1.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内在品质之一,自信心的强弱将在一个人的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自信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儿童自信心的培养和发展,让儿童逐步找到“我能行”的感觉和心态。

2.唤醒感恩心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怀有感恩之心,才能品味到生活的美好。德育课堂应成为培养儿童感恩之心的发酵场。教师应挖掘生活中的活性因素,创设感人情境,搭建表达平台,唤醒儿童的感恩之心,让德育课堂闪烁人性的光辉。新生活化的课堂常常鼓励儿童“讲真情故事”,写“感恩心语”,引导儿童学会感恩给了自己生命和无尽的爱的父母家人,感恩给了自己智慧和友谊的老师、朋友……

3.培养好奇心

好奇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外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课堂教学是培养好奇心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把培养儿童的好奇心作为重点,激发与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使儿童拥有美术的眼睛、音乐的耳朵和爱思考的大脑。如教学《走进聪明屋》,笔者组织儿童进行“头脑风暴”,鼓励大胆地提出各种异想天开的想法。课后,孩子们怀着好奇心纷纷奔向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搜索,请教能人,动手实验,寻求答案,开启了求知的探索之旅。

当然,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还注重培养儿童的进取心、责任心、自尊心、平常心和同情心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儿童讲诚信、思进取、负责任、会学习、善竞争、勇创新、能坚持。总之,新生活化课堂教学主张用心理理论指导德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儿童充满希望、乐观和韧性的心理品质,使德育课堂更加贴近儿童,贴近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儿童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海门市东洲小学

江苏海门226100)

责任编辑王清平

推荐访问:沃土 活化 课堂教学 新生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