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典礼主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的探索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5 09:29:12   浏览次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亮点,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的生长点,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目前,高中新课程正在稳步推进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全新的课程领域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空白点,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老师感叹到“综合实践活动听了让人感动,看了让人激动,做起来实难行动”,“教师缺动力,学生没时间,家长不支持”。该课程的实施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即“普遍实施,教师易导,学生爱学,效果实在”,本人在实践中做了积极的探索。

一、走向“常态化”的原动力——主题活动的价值葸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其课程的价值意义不是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就能获得的,它需要让学生参与到与自身生活实际关系密切的主题活动中,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和自主探究,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体验、人格得以塑造、个性加以张扬,生命得到发展。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更加充分地彰显其价值意义。使学生对学习这一课程有了内在需求。如我们组织高一年级的学生参加了“学唱感恩歌”,“为父母做一件温情的事情”,开展“社区弱势群体现状”调查活动,养老院公益活动、给“桑美”台风灾民募捐等“学会感恩、学会关爱”的系列主题活动。组织高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闽东红色之旅”,“倾听南际天籁之音”、“走近霍童民风”、“霍童线狮”、“为家乡特产没计广告”,“闽东旅游没计”等“热爱家乡,走进自然”的系列主题活动;组织高三年级的学生参加了“体昧三十六行”,“高考后我们做义工”等“走近社会”的系列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学生自己去“做”、“服务”、“调查”、“探究”,在“做”中学,在“服务”中体验,在“调查”、“探究”中“感悟”。如,在“社区弱势群体现状调查”的主题活动中,学生了解到所在社区弱势群体的现状,撰写了“杜区弱势群体现状调查报告”。在小组交流讨论时,同学们萌发了新的主题“我为社区弱势群体做点什么?”大家为解决社区弱势群体的困难和问题出谋献策。有的同学准备为社区老人读报,有的同学准备为下岗职工收集就业信息,有的同学准备为贫困家庭子女义务辅导功课,有的同学准备为鳏寡孤独人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等。同学们准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弱势群体,在活动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进发,在活动中发展爱心和同情心,增强自我奉献精神。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经验,锻炼了他们社会实践能力。这些收获,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意义的生动体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的内在动力——原动力。

二、走向“常态化”的催化剂——营造良好的课程氛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事物,它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一样“家喻户晓”,也不是高考的科目,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为此,我们必须为该课程的实施积极营造良好的课程大背景,大张旗鼓地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价值,从而获得社会支持,家长配合,领导重视。教师积极。学生喜欢。我们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阵地,如:利用高一新生人会和高一新生家长会,学校网站、学校的宣传栏、班级的黑板报介绍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课程的价值意义何在;给高一新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知识讲座和案例展示;通过“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向学生家长介绍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安排,请家长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学校还组织家长听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题讲座,让家长观摩综合实践活动的阶段性成果汇报,由学生向他们展示自己的体验、感悟、收获和成果。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课程氛围,让学生、家长认识到上好这门课值!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添加了催化剂。

三、走向“常态化”的支撑点——加强课程的有效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误区,把它当成是学生的课外活动课,放任学生自流。然而,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展开,学生缺乏这一学习领域的经验,如果没有教师行之有效的指导,学生的收获甚微,便会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常此以往,该课程将流于形式,名存实亡。为此,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敢“放”善“收”,加强有效指导,使其名副其实,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走向“常态化”提供支撑点。具体做法如下:一要帮助学生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活动计划、方案,以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如,学生确定了“让护城河更干净”的主题,“护城河”就在学校围墙外不远的地方,学生上学、放学常经过的地方,河面上经常漂流着垃圾,天气一热,就飘出一股难闻的气味。学生确定这一主题,体现了他们关注环境、关注社会,但他们制定出来的计划比较简单,写一篇调查报告,组织一次清河活动。针对学生制定的计划,教师便给学生做了一次“制定计划的基本要素”的讲座。指导学生重新修订计划。二要给学生以基本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既要“到位”,但又不能“越位”。如指导学生如何收集与处理信息,如何进行调查、访问,如何进行整理总结,如何进行评价,怎样与人交往、带着怎样的情感去体验、抱着怎样的态度去参与、上网应遵守怎样的“网德”、外出安全注意事项、小组合作的规则等等。教师基本方法的指导,往往会使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加强组织、协调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习空间上是开放的,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同时,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等多种形式,都需要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分享成果。因此,教师不仅在学生之间要加强组织、协调,还要加强与家长、社区、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的联系、协调,善于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促使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保持持久的兴趣。

四、走向“常态化”之路越宽越广

学生发自肺腑之言,预示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之路越宽越广!

成就感,找回了学生的自信。一位学生在他的周记中写到:“我在初中的学科成绩在年段名列前茅,在本学期的期考中,落到了年段的中等名次,我真怀疑自己的智商了,我产生了放弃学习的念头,是今天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课让我找回了自信心!我行!”他的“福安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获得创新大赛市一等奖,他自制的课件获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一等奖。这种成就感让他找回了自信。

实践中,展示了学生的才华。一位女生在一次“当代中学生”演讲比赛中,慷慨激昂地陈述着自己利用课余时间为家乡特产设计广告,六都草霉营销策划,为家乡的农民推销草霉献计献策的经历,展示了当代中学生的风采。她在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中写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证明高中的女生不是‘靠勤奋,死读书的’,我们女生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能综合应运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让我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探究中,提升了学生的素养。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感悟”中写道:“我走出了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通过亲身经历,学到了课堂中所学不到的知识”,“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社会调查”,“我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我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我更加关注生活,关心他人”,“我学会如何与人分享”,“我领略到服务的社会意义”,“我学会了怎样去获取信息”,“我懂得了合作的意义”……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了综合素养。

我们将继续在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的道路上进行不懈地追求。

推荐访问:常态 综合实践活动 走向 探索 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的探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