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会议发言

“宇宙与地球”课程建设实践浅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1 08:42:46   浏览次数:

摘要:“宇宙与地球”公共选修课可以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演化与发展。本文以“宇宙与地球”课程建设与实践为背景,系统介绍了新常态下如何有效开展该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从清晰的教学思路、合理的教学内容、革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课程考核等角度分析了该课程教学建设与实践的思路。多年的课堂教学表明,这些课程建设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宇宙;地球;课程建设;公共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72-02

当前,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世界大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并已从单一型人才需求转变为复合型人才需求,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同时,随着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等学校不可避免地需要满足新常态下的教育发展要求,逐渐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针对大学专业课程不断尝试与探索新的课程建设与改革[2,3]。为了不断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大学生全面了解人类社会生存的宇宙背景、地球背景,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地球观,增强地球环境保护意识,因而“宇宙与地球”或者类似公共选修课的积极开设显然有利于大学生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的发展和要求,同时系统地建立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人才的公共选修课教学体系也有利于高等学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多年的“宇宙与地球”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尝试和不断探索,并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等方面为“宇宙与地球”课程的教学建设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工作,以期取得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清晰的教学思路

由于“宇宙与地球”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演化与发展,主要介绍地球(宇宙)的物质组成、生命演化、动力过程、作用类型以及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是大学生正确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地球观以及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科学知识,因而“宇宙与地球”或者类似公共选修课是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由于“宇宙与地球”课程开设的对象实际是非传统地质矿产类专业的大学本科生,他们对宇宙和地球的感知和认识往往并不深入,而且比较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因而我们很难按照原有针对地质矿产类专业大学本科生开设的“普通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地质学基础”、“地球科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根据这些非传统地质矿产类专业大学本科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革一些来自原来相关课程的教学思路,并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思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确定了“宇宙与地球”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精选教学内容,重点落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革新教学方法,大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完善考核机制,进行灵活的课程考核。

二、合理的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不断相应增加,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根据目前“宇宙与地球”课程的教学大纲,总共仅有32个课时。在较少的教学课时的严峻形势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充分了解“宇宙与地球”的课程体系和基本内容,并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掌握“宇宙与地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这些都是我们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心的内容之一,尤其是精选合理的教学内容。实际上,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宇宙与地球”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几经改动变化,目前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讲解、视频讲解两部分,共计32课时,详细的课程教学内容大纲如下:

1.理论讲解(22课时)教学内容如下:①宇宙系统(5课时);②地球系统(物质组成、地质作用;5课时);③地球系统(动力过程、生命演化;5课时);④人与地球(5课时);⑤课程回顾与讨论(2课时)。

2.视频讲解(10课时)教学内容如下:①宇宙系统(2课时);②地球系统(物质组成、地质作用;3课时);③地球系统(动力过程、生命演化;3课时);④人与地球(2课时)。

三、革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在“宇宙与地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其中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和革新,不断促使“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与感应。

1.设置连贯的教学主线。针对宇宙与地球之间的包含关系,设置了一条连贯的教学主线:宇宙—地球—人类,并将这一“由大到小”的教学主线贯穿在整个课程的各部分内容当中,让学生能够可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抓住“一条线”,帮助他们将看似繁多孤立的教学内容最终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把握能力,又能培养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自学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有力把握。

2.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教学[4,5]。事实上,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宇宙与地球”课程当中大量描述性内容的讲解带来了极大方便,目前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全面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使得学生可以深入浅出、直观形象地理解有关概念、理论和知识。例如,在介绍地球表面外动力地质过程的河流作用时,插入一些现代河流作用图片,并播放有关现代河流作用的视频,使得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和体会河流作用的动力过程,较好地掌握与河流地质作用有关的一些概念和知识。

3.充分开展启发式教学。在“宇宙与地球”课程的课堂教学上,我们通常积极利用在“宇宙与地球”课程备课时总结预设的一些小问题进行提问或者讨论,引导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思考,使得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其理解和感受科学知识获取过程。同时,我们也积极补充一些课外实际应用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应用意义和实用价值,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灵活的课程考核

由于“宇宙与地球”属于公共选修课,而并非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专业背景差异较大,因而传统“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在“宇宙与地球”考核中显得不合时宜,有必要采用相对灵活的课程考核形式。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宇宙与地球”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全面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演化与发展),我们及时摒弃了传统的“闭卷考试”考核形式,以改变大多数学生机械地学习知识、死记硬背课本内容的习惯,取而代之的考核形式是自由撰写某个命题的小论文。目前在命题设计上,我们也尽可能保持灵活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资料,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然,上述考核形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无法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宇宙与地球”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这样的考核形式似乎有失偏颇,但由于“宇宙与地球”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全面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演化与发展,因而我们的考核形式只需满足“全面了解”这一要求即可。实际上,通过分析多年的命题小论文的撰写考核结果,我们也会发现:勤于思考的学生会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应付差事的学生则会取得较差的成绩,因而灵活的课程考核会较大程度上有助于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与能力,这是绝大多数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的传统“闭卷考试”所不具备的。

五、结语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高校的命脉所在是教学质量[6]。当前,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等方面。“宇宙与地球”是高等学校重要的通识课程之一,是大学生正确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地球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可或缺重要支撑,如何有效地“宇宙与地球”教学的质量是大学教育中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建议:清晰的教学思路、合理的教学内容、革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课程考核,旨在与同行们一起探讨和交流。目前,“宇宙与地球”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5-03-05(1).

[2]赖绍聪.“岩石学”系列课程建设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4,12(3):58-60.

[3]费光春,李佑国,袁天晶,等.“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改革实践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7(8):122-123.

[4]刘林玉.沉积岩石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J].高等理科教育,2004,12(3):104-106.

[5]赵志丹,苏尚国,赖兴运,等.《岩石学》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地质教育,2003,12(3):43-44.

[6]胡作维,李云.“沉积岩石学”实验教学规律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8(6):149-150,152.

推荐访问:浅析 宇宙 课程建设 地球 实践


[“宇宙与地球”课程建设实践浅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