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济工作

浅谈内蒙古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育问题及对策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3 08:52:11   浏览次数: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拥有较好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但文化产业发展却较为落后,人才培育、培养问题一直是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首先,对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概况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模式。其次,在文化产业的实际运行、运营中寻找人才使用、培养的现实问题。最后,在摸清内蒙古文化专业人才培育现状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产业、企业内部,教育机构培养等方面给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内蒙古;文化产业;人才培育;问题;对策

2018年3月,我国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凸显了文化与旅游之间的紧密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内蒙古自治区拥有较好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但文化产业发展却较为落后,人才使用、培育、培养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发挥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培养,来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及旅游事业发展提供动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概况及模式分析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概况

首先,内蒙古文化产业产值有所增加。2012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呈现良好趋势,产业增加值197.86亿元,同比增长31.9%,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但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其次,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内蒙古各区域内的文化设施得到完善,内蒙古博物院、国际会展中心等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再次,旅游业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内蒙古现有118个A级景区,4条精品旅游线路,基本涵盖了内蒙古所有以文物、史迹、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及现代文化层和民俗文化层等。旅游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载体,并促进其发生量变与质变。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模式分析

内蒙古地区是边疆民族地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植根于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关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孟航在《中国文化产业的西部模式》一书,根据民族文化在其中的不同利用方式,提出了五种类型:本地型民族文化产业、外向型民族文化产业、媒介型民族文化产业、创意型民族文化产业、综合型民族文化产业。本文依据这五种类型对内蒙古文化产业进行分析。

首先,本地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主要是以民族文化的展示、体验作为消费的内容,多与旅游相结合,大到民族文化体验园,如呼和浩特的蒙古风情园、呼伦贝尔的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等,小到民族家庭的生活体验,如草原旅游“牧民家访”等。

其次,外向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主要是以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输出为主,包括民族歌舞演艺、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民族美术产品等。

第三,媒介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主要是为民族文化产品或服务提供展示交易的平台。比如大型的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在传统民族节庆基础上举办的各种文化节、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会展等。以 2007年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为例,其组织大型活动19项,组织分会场活动10项,签约52个投资合作项目,成交总金额达119.06亿元。

第四,创意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以民族文化作为基本元素进行了创意的加工,形成新的产品。比如根据民族文化进行的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的开发等。

第五,综合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围绕民族文化进行多方面的产业形态,既有在本地建设的民族文化体验园、体验区,又进行相关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并且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时向相关产业拓展,如反映民族文化的传媒、广告,展现民族文化风格的地产、酒店等。内蒙古综合型民族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即呼包鄂城市圈的文化产业园区。呼和浩特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玉泉区旧址恢复新建,以旅蒙晋商文化为依托,开发相关产业;包头乐园文化产业园区,主打创意休闲娱乐,以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鄂尔多斯江源文化创意园等是鄂尔多斯经济转型的新契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现狀:本地型民族文化产业有综合型及外向型,民族文化产业弱,媒介及创意型民族文化产业差。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运行中的人才体制问题

(一)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不利于人才资源的组合和流动

现存的文化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方面发展较快,但文化方面的发展却明显滞后,阻碍了社会的全面进步。现行文化体制基本上是按事业编制、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运作。也就是文化单位仍然是列入行政事业编制,属各地党政主管部门管辖,它的负责人由上级委派,人员的规模、数量列入事业编制范围,但在它的经济财务方面,国家不再划拨,或部分划拨。由于文化单位的人事制度方面,仍然沿袭条块分割的部门所有制关系,使文化单位无法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不能根据市场要求,自主自由地进行人力资源的组合和配置。文化产业单位需要的人进不来,而不需要的人又难以流动出去,这种铁饭碗、大锅饭式的机械、僵化的行政人事体制,使文化部门内机构臃肿,冗员充斥,效率低下。

(二)现行文化产业的人事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规模,人员的结构和数量是根据市场和生产的需要来配置的,生产扩大了,人员自然要增加,生产缩小了,人员自然相应减少,人员数量是随机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调整的。但在旧的事业人事体制下,人员的编制却是固定的,且是由远离市场和对企业不负有经济责任的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其他的情况规定的,这是极不合理的。这种僵化的行政事业人事制度当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现行文化产业的人事制度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培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从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成长起来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结果,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企业不断淘汰不合适的人员,留下和不断吸收合格的人才,一方面,企业在社会上广纳贤才并量才使用,人才各得其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自身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对人才提拔和任用,使企业全体员工明白企业任用人才的标准,知道努力的方向,看到前途和希望,激励他们努力上进和通过公平竞争得到晋升及提拔的机会,使企业全体员工士气高涨,促进人才队伍不断臻于完善;反之,在旧的人事制度下,人才的任用和提拔不是由企业的需要自主决定,尤其是在单位负责人这一关键位置上,是由在企业之外的高高在上的对企业的经济不负有直接责任的上级主管部门决定的,这种不是根据企业整体利益需要自主选拔任用的制度,打击了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妨碍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三、内蒙古文化专业人才培育现状及问题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于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进行试点招收生,在2011年成为可授予管理学与艺术学学位的正式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全国已有近百所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硕士、博士、博士后教育为辅的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中渐趋成型。但科属不明确、人才培养同质化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专业的发展。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规模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区仅有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三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内蒙古大学在其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艺术管理方向),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于2005年开始招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其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于2008年开始招生。内蒙古财经大学在其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文化产业管理系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于2012年开始招生。三所高校的招生规模,皆为每年40至50人,在籍专业学生总人数不过200人。从学科建设来看,三所高校皆依托其固有的优势学科体系开设,内蒙古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突显其艺术背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以文史见长,内蒙古财经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以经济管理为优。在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三所高校皆强调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虽初露峥嵘,但亦有许多问题。例如,专业整体建设起步晚,基础差,缺乏积淀;各高校办学专业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偏弱;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缺失的教育现状,缺乏科研支撑,无战略前瞻优势等。

四、内蒙古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育改进对策

(一)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健全文化产业人力发展环境势在必行。

首先,改革文化创意产业人事制度,加强“政·产·学·研·用”人才流动。推动大学文产会展专业聘用弹性机制,在新时代背景下给予文化创意工作者有受聘与受教机会;整合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供需信息,适时调整人才资源策略。进行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统计与长期研究调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资料库以掌握人才就业方向。

其次,开拓文化创意产业机构与就业市场,刺激微型文创的创业与发展。政府透过政策的扶持与资源的引流,快速刺激起设计新鲜人的成长。各层级的创业孵化器除了提供场地资源以外,还能够对接各种资源,补助相关费用,新人便能透过官方资源,快速获得创作的硬件空间,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再次,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中长期产业发展政策,详加规划产业所需人才类型,适应国家导向及文创发展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趋势,提高文创人力素质与地区竞争力;大学专业设置应考量国家及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综观内蒙古自治区各大学近年文化产业专业设置课程,多从学校基本条件及自身优势出发,忽略了市场人力需求。

(二)提升文化产业从业者竞争力

提升文化产业人才竞争力,推进产业经营模式发展与传承。

首先,积极参与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会议与论坛,与各方进行多层面交流,主动向相关组织提出未来人才需求的建议;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力职业能力指标体系,企业、产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只有其自己最为清楚,产业界或产业组织应在职能分析的基础上,与教育体系合作制定能力指标,作为文化产业的评选与培训标准。

其次,产业界在关心自身企业营运之际,也应观察现在及未来国家人才培育的方向,筹组文化产业专业协会组织,整合人力资源,加强员工在职训练,以因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基于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模式(Shared Services Model),以联合服务中心为架构,协助中小型企业有效运用人力资源。

再次,勇于面对文创市场的国际竞争,挑战全球化市场。对外进行跨国产学合作与人才培训,寻求异国相关专长之企业与人才。对内加强员工语言训练、国际文化素养与相关专业训练。

(三)改善文化产业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育在于学校的教育体系。

首先,应积极规划文化艺术相关专业,健全课程设置,将艺术专业学生整合进入文化产业经济管理教育中,在教育实训中,加入经济、企管或财务等其他学科的训练,协助艺术产业总体成长。

其次,建立文化产业专业发展与人才培育指标。综观近来内蒙古教育界如雨后春笋般之设置专业,各大学、教育学校宜强化本身教育目标与宗旨,培育具有特色的文创人才。

再次,加强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文创机构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各大学应结合现实,规划实训合作课程,延揽企业人员来校授课,校企合作开设研发课程与设班,以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真实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晓标,解程姬.文化资本对旅游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影响[J].管理世界,2018(11)

[2]柴国君,张智荣.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6[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01)

[3]李曉标.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浅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05)

推荐访问:内蒙古 浅谈 专业人才 文化产业 培育


[浅谈内蒙古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育问题及对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