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乡镇农村

胶东地区的文人剪纸浅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28 09:43:02   浏览次数:

【摘要】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民间剪纸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如果说民间剪纸是母亲艺术,那么,文人剪纸则是她繁衍生息的艺术。在中国剪纸史上,有不少文人曾参与了剪纸的创作,对剪纸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文人剪纸只是将原始民族文化因素归纳总结,加上富于诗情画意的思想印记,再回到民间。

【关键词】胶东剪纸;文人剪纸;文房清供;园林;对联;游戏

胶东剪纸概说:胶东民间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剪纸的一个重要派别,它深深地植根于胶东大地,自古以来为民间吉庆、婚嫁之必备饰物。在胶东剪纸称为“花”,而行里的人们则习惯称之为“半剪半绘剪纸”,因它是通过绘画和剪纸双重语言元素来表达的传统纹样,它在胶东百姓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息、流传,反映着人民的生活,传达着无声的感情,体现了胶东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明朝万历年间修纂的《莱阳县初志》中就有“以剪纸贴花灯,以彩纸挂门楣”辞旧岁迎新春的记载。

一、胶东地区的文人盛气

1、胶东所指的范围:始于明朝登、莱两州,而剪纸艺术的分布从昌邑、高宻、胶州往东,统称为胶东剪纸。胶东的文人剪纸则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海,包括莱州、招远。龙口、蓬莱、福山、宁海。这一地区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一句俚语所描述的:“蓬莱腿子、黄县嘴子、掖县鬼子”。

2、胶东文人:所谓“蓬莱腿子、黄县嘴子、掖县鬼子”其实是形容胶东这三地的百姓多能言善辩、敢跑外沟通甚至于为人处事多长一个心眼,机灵精明的意思。同时,也是“儒商文化”的一个缩影和典型的代表。仅龙口市(原黄县)的丁氏家族,凭着“儒、官、商”三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学入仕,以仕保商,以商养学,做到了长盛不衰的境况。先后27人次考中举人、进士,五品官衔以上者148人;当铺、钱庄遍及我国东部11个省市,被誉为山东首富,绰号“丁百万”。还有一句在北京城流传的“京油子,卫嘴子,比不上黄县鬼子”的民谣,也说明了山东黄县人在京城也混得很开,不论商场还是官场,都不乏黄县人(也泛指胶东地区)的聪明才智,而这些在北京受到京城文化熏陶的胶东人,当他们返还家乡,也同时把京城的繁盛文化底蕴不自觉的带回了胶东地区。

就在这样活跃的大环境下,胶东北部地区的文化氛围在清朝中后期一下子跃居山东省的重心地位。可谓官贾云集、文人辈出。

3、文人的雅兴生活:文人剪纸体现的也是文人的生活艺术。“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平民的生活,那么文人又是怎样的生活,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中肯地总结苏州文人生活:“饮酒、品茗、堆假山,凿鱼池,清唱曲子,挥洒画画……”。

文人,热衷于生活的每一处有情的细节。因为他们相信,精致的生活艺术最能帮助他们怡情养性。什么急切的事情也不能耽搁他们古籍珍玩的雅鉴、插花莳竹的雅趣、以诗会友的雅集、登高饮酒的雅兴。他们绝不贪千里迢迢为官为宦,也不愿设肆作贾,或出门经商,只是一味眷念着温柔清幽的家园。

在文人士大夫看来,人品,是一种独立的人格尊严,不求闻达,不为利诱,“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钱选语)心怀澄澈,所以人品超绝。文人的观点,承袭着庄子“解衣盘礴”而来,并从一种外在的创作态度,进入到剪纸创作主体人格修养、道德品质的内在层面,反映出创作主体在剪纸的过程中所保持着艺术自由,超然尘世的创作需要和个性前提,代表了胶东文人剪纸创作的基本倾向。

二、文人剪纸在胶东地区的发展

首先,文人剪纸在胶东剪纸的众多门类中,属于文娱类里面的文房清供小类。历史上不乏有应贵族市民阶层节日习俗需求而专营剪纸的艺人,也不乏文人画家为艺人绘稿而由家里内人或下人制作的。而就现存剪纸纹样来看,应该是第二个原因最为主要,就是胶东文人的直接介入。

讲到胶东地区的文人,有的为了取悦妻妾,籍增闺房之乐,偶尔也寄情剪镂,聊以自娱。由于制作者的文化修养有别于村妇山姑,那些精巧的文房清供剪纸,取材注重寓意,用巧妙的方法表达深奥的含义。于经史故实,诗词散文,传统题材中求真重义,以闲情逸志,寄情山水为主的寓意在文房剪纸中占据重要地位。

明清文人艺术家,讲究以书画修身养性,书斋中难得见贴窗花。至清末文房清供的出现,方爆发出一股雄劲的生命力,一扫文人俾睨窗花之风,盛极一时。凡是前人阐说的绘画或乃至诗文的美学观点,诸如虚实、向背、隐显、疏密、刚柔、奇正、开合等等,全部应用于剪纸中。小如拇指般小窗花,大之盈窗的窗心,无不成功体现鄧石如的“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的卓越创举,正因为他们能够融会贯通,使绘画与窗花二者相互为用,因此文房清供剪纸纤细精致,雅俗共赏,具有强烈的装饰风味,得以在乡间广泛流传。

像招远的“渔,樵,耕,读”剪纸,是宋以来文人士大夫常乐道的题材,亦可看出他们通过科举制度由庶民进入官场,而一日官场失意则又返回民间,对民间生活环境的一种怀旧情绪的流露。

文人對剪纸的介入,最明显的标志是将民间剪纸侧重于世俗的展现转向了侧重于性灵的表现。文人的性灵与心境在剪纸中是高于一切的。所以文人剪纸的表现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文人画家参与的剪纸稿样的设计,属于以线为主,线面结合,黑白对比强烈的精巧型剪纸,线条纤细灵秀,结构完整严谨,讲究剪口干净利索,一丝不苟,富有诗情韵味。

张士保就是文人剪纸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张士保顺应剪纸发展的趋势,在精研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成为清末文人剪纸的旗手。莱州张士保(1805-1879)清末著名书画家,学者,曾为其妻画过《百驴图》、《四君子》、《李白醉酒》、《放爆竹》、《鹿鹤同春》、《金鱼缸》等大量的窗花稿样。

他的学生刘鸿宾也曾整理过《老鼠娶妻》、《百子图》、《百蝶图》等。剪纸《放爆竹》刻画了四位童子放爆竹的情景,童子神情专注,顽皮娇憨,作品风格简朴生动,体现了作者善于表现人物神情的娴熟技巧,其造型手段与文人画如出一辙。

(太白醉酒,莱州)

清代末年至民国初期,出现大批在野文人不滿足于文人绘画闲适幽雅的意趣,将视野拓展向民间剪纸。像蓬莱清末书法名家张香海,陶诗等人曾画过《文房清供》、《苏小妹三难新郎》等剪纸稿;海阳城里鞠凯岁,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为慈禧制庆寿贡品《有凤来仪》、《麻姑献寿》剪纸。

我们看到民间剪纸所表现的题材非常丰富,包罗万象,它们都有一定的吉祥含义,是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积累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程式符号。而文人剪纸,所选题材,不外乎与文人喜好的高雅器物、戏剧有关,文人剪纸一直是琴棋书画,山水园林,梅兰竹菊,钟鼎彝器,文房清供的钟情者,并且反复去表现它们,并建立以此为象征意味。文人剪纸在这方面所表达的,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种倾向:一是心迹的表现;二是视觉的表现。心迹则取向象征,丰子恺曾说:中国画虽也有去花卉翎毛、昆虫、马、石等为题材的,但其题材的选择与取舍上,常常表示着一种意见,包含着一种象征意义。

(青铜器,莱州)

剪岁寒三友,四君子,而不剪杂花野草,是取其象征高洁,完全是文人士大夫的自诫,或自颂。剪琴棋书画,钟鼎彝器也是取其高贵,也说明文人剪纸依据事物的性质品味而取舍的,正是出于这种基调,决定着文人剪纸的创作题材。

三、结语

纵观胶东文人化的剪纸艺术,他们那些深湛的见解,微妙的意境,别致的风格,杰出的才能表现以及始终富于灵感的作品,都在于他们深厚的人文修养。他们的天生才情所创作的精美剪纸作品,风格清丽优美,常常会使人们振奋地心动。

但是,文人剪纸和民间剪纸并非是两条泾渭分明的河流,它们时而并进,时而交汇地形成了胶东民间剪纸的宏大整体。对于胶东剪纸的发展,文人剪纸与民间剪纸犹如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民俗中岁时节令贴窗花,对于文人来说,已经大大地超越了文人所从事的艺术范畴,至于剪纸的即兴创作,则应该属文人的一种“游戏”,在剪纸的稿样创作游戏中展现一种高度的审美自由状态,剪纸“游戏”能从高度紧张的追求某种目的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而趋向于现实存在状态上。

文人避俗题材的剪纸作品,它是得不到普通百姓的理解的,但对于文人自身来说,品格反而显得更高尚。采用民间惯用的老鼠吃葡萄,鱼戏莲等民俗题材去再现事物,并不认为是文人该做的事情,因为站在精神主义的立场上,图案的取舍表现的是文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品和灵魂。人品,需要深厚的学问滋养。所谓的“书卷气”,因此成为雅俗的分界线,在这种传统文人审美意识的指导下,对精神的尊重就显得至关重要。

剪纸游戏与形式完全无关,而是人生追求的想象纯粹在自己自由天羁之中感到的一种愉悦。在节日高度兴奋的氛围冲击下,在一种无法压抑的强烈感兴下,也迸跃着一种倾露才可能尽量满足这种兴奋,正因为这种剪纸游戏与风俗尚无关系,只是以一系列无拘无束的文人艺术意象将诱惑性转换到五光十色的节日民俗中去。在瞬间的“游戏”中,创作出无数完美无缺的“书斋清供”聊以自悦。而在无数次的完美结合着的瞬间,产生了新的创造物——文人剪纸。

【参考文献】

[1] 郭万祥. 胶东剪纸[M]. 广西美术出版, 2010.

[2] 蒋惠民.丁氏故宅研究文集[M].华文出版社, 2005.

[3] 王玉珉.老黄县[M]. 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5.

[4] 顾颉刚.玉渊潭忆往、苏州史志资料选辑[M].苏州市档案局, 1984.

[5] 李 强.中国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M].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13.

[6] 丰子恺. 中国画的特色——画中有诗[J]. 东方杂志第24卷第11号, 1927-6-10.

[7] 王德胜.美学原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

赵路(1990—),男,汉族,青岛科技大学民间美术整理与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胶东 剪纸 浅析 文人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