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总结报告

阐述大学体育教育期间运动弱势群体的成因和指导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4 08:42:41   浏览次数:

摘 要:运动弱势群体是大学体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人员之一,为了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效果、满足运动弱势群体的体育学习需求,在开展大学体育教育工作期间,就应该做好大学体育教育中运动弱势群体成因研究,然后结合相关成因制定指导意见,才能改善大学体育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弱势群体;成因;指导

运动弱势群体学生的出现成因往往多种多样,但是,不论成因是什么,都会使弱势学生在接受大学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阻碍,从而便影响了学生参与大学体育活动、学习的积极性等。因此,本文将针对大学体育教育期间运动弱势群体成因及指导意见进行分析。

1 针对大学体育教育期间运动弱势群体成因研究

1.1 生理因素分析

通常先天性因素、后天性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理成因。所谓先天性因素,主要是学生身体存在残障、缺陷等,比如部分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无法适应直射的阳光环境,常会出现皮肤过敏现象等;部分学生无法跑跳、运用体育器械等,因此影响了他们对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操作水平。所谓后天性因素,主要指学生缺乏营养或补充了过多营养,致使学生体型矮小或肥胖,在参与体育系协调性、速度、意志力等素质项目锻炼时,通常取得的效果较差,严重时会频繁挂科,久而久之,存在运动弱势的学生就会自闭、厌烦体育课程。

1.2 心理因素分析

大学体育弱势群体中的诸多学生往往对体育学习内容并不感兴趣,甚至早在初高中阶段就排斥体育学习。由于未能在初高中阶段打好体育基础,所以步入大学后无法证实体育锻炼的运用价值,在学习中都是应付了事。而且一些学生恐惧户外运动,害怕失误丢脸,所以造成了心理上的障碍,在大学体育学习中往往束手束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生不善言谈,过分沉迷网络世界,对体育活动参与性兴趣较低,最终影响了自身的体育运动能力。[1]

1.3 环境因素分析

首先,家庭因素。一个温馨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温馨的家庭环境还有助于为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不过,若家庭环境较差,那么孩子往往会出现个性偏激、莽撞、急躁等不良个性现象,这些负面影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阻碍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受传统“重文轻体”教育理念影响。在传统的应试教育體制当中,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学习知识是第一位”的思想就充斥在学生的大脑当中,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重要性关注度不足;同时,国内诸多学校都存在占用体育课组织文化课教学的现象,因此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健康发展。虽然,部分学生喜爱参加体育锻炼或活动,但是,由于学校学业任务较重,最终不了了之。

最后,大学内部缺少足够的体育资源。大学教育教学并不重视体育科学的开展,往往在教学中将大量的教学资源投入到了专业教学当中,致使大学内部缺乏专用的体育场地、器材及专业教练等。同时,很多中小学院校也过分重视文化学科教学,忽视了体育教学的价值,导致学生只能在步入大学校园后才能接触网球、排球等运动,由于学生接触时间晚、基础差,所以,影响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2 大学体育教育期间运动弱势群体指导意见

2.1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善学生参与意识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面对存在的弱势群体,都会提供“免修”政策,而非政策帮助。这种做法使得本就对体育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弱势群体,彻底丧失了学习体育学科的兴趣,完全违背了全民体育教育理念。所以,大学应放弃弱势群体免修政策,反而要为其提供政策帮助,鼓励弱势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同时,要积极推广“人人平等”的观念,消灭校园歧视弱势群体的声音。

2.2 对学生差异予以尊重,推广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如果学生是因为先天性疾病导致自己成为了弱势群体中的一员,那么大学体育教师等就应该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然后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展开针对性疏导,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体育保健的作用;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普及急救方法,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性体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战胜负面心理;还要结合学生的差异特点、自身状况,科学设计训练计划与课堂教学任务,使运动弱势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完成任务,获得自信。最后,教师要科学设计考核内容、要求,为运动弱势学生提供差异性考核标准。

若学生是由于营养匮乏等后天性因素所致,教师要积极的为学生普及健康饮食理念、知识、方法,还要结合学生身体状况,设计运动食谱,帮助学生改善膳食营养结构;然后鼓励学生适时锻炼,改善学生身体素质。若学生后天营养过剩,应及时调整学生食谱、设计运动方案,引导学生参加有氧运动,帮助学生减脂降重、改善体质。

2.3 给予弱势群体学生更多关爱,积极传播互帮互助理念

大学体育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要给予弱势群体学生更多关爱,及时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障碍,鼓励弱势群体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参与集体活动,客观面对自己、面对他人,激发自信,并教导其他学生换位思考,同样关心关爱弱势群体学生,增强教师和其他学生在这一群体学生心中的良好印象,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消除负面心理,使学生主动参加体育学习,获取体育知识等,拉近弱势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体育成绩距离。[2]

2.4 调整“重文轻体”思想,为学生树立合理的体育学习观念

大学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与作用,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要为学生创造和谐、友善的体育学习气氛。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普及参加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要降低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关注度,决不能为了纸面成绩忽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2.5 完善政策法规,为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的权利提供保障

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为运动弱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提供保障;同时,大学院校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给予弱势群体学生提供帮助,使其能够正常参加体育学习与相关活动。

2.6 优化大学体育场地、器材

为了满足运动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的实际需求,大学应积极的优化场地、购买相关器材。首先就要为他们创造合理的锻炼环境,其次在更新高校体育设施、添置体育器材时,一定要考虑到体育弱势群体的运动特征,尽可能增加他们的锻炼兴趣,提高他们的锻炼积极性。[3]

2.7 积极改善大学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综合素养

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由体育教师组织实施,为了帮助运动弱势群体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大学应积极聘请专业教师开设融合体育教育、特殊教育等课程,使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大学要为体育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学习等机会,帮助体育教师更好的掌握运动弱势群体学生特点、学习需求,提高大学体育教师专业综合素养,使其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

3 结语

总之,大学院校应积极研究运动弱势群体学生成因,要结合成因内容,做好内部教育体系的调整、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等,才能满足运动弱势群体体育学习需求,促进运动弱势群体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朋,阿英嘎.学校体育运动弱势群体的隐性存在与显性教学补救[J].中国教育学刊,2017(05):86-90.

[2]于海傲.大学体育教育当前状况及发展策略浅谈[J].当代体育科技,2018(06):138+140.

[3]黄晗.大学体育管理中运动弱势群体成因及对策[J].智库时代,2017(06):85-86.

推荐访问:成因 弱势群体 阐述 指导 运动


[阐述大学体育教育期间运动弱势群体的成因和指导]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