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讲话发言

从交通美浅析社会美的真善美特征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9 08:45:29   浏览次数:

【摘 要】社会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人们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集中体现了劳动产品作为社会美所表现出来的人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纵观交通工具的历次变遷,都体现着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功利性标准与人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交通工具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0-0239-01

我们把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美统称为社会美。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最直接的表现。因此,社会美首先表现在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其次表现在劳动产品上,这主要是指那些已经改变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的劳动产品。[1]而作为人们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就集中体现了劳动产品作为社会美所表现出来的人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一、社会美之真与善

社会美直接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社会形象。而人们的自由创造是在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离不开真。而自由创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功利目的和实践中的进步要求,这就离不开善。[2]

纵观中国交通的历次变迁,从古代社会最原始的时期,人们用脚来实现出行,发展到将人的双足解放出来,利用畜力及自然力来完成出行。尤其是到近代社会,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我们接连迎来了蒸汽时代、内燃时代、电气时代、自动化时代,相对应的我们的交通工具也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力由畜力变革为蒸汽机械力,人们也开始将马车等交通工具废弃,开始利用蒸汽机车、蒸汽火车出行并以此为美。甚至在这一时期,人们把一切能够体现高工业生产力水平的行为都视为“美”的表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力也从蒸汽机械力发展为电力机械力,应运而生的汽车、电动车受到人们的青睐。第三次工业革命,由电力机械力转向自动化和电子信息技术,这时,乘坐飞机、高铁等成为人们出行的风尚。

梳理交通美的变迁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社会存在既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又体现了人对社会生活的需要和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而伴随三次工业革命所发生变化的交通工具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社会美的直接现实性体现出其不仅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也对社会和人生有益。我们看到交通工具变革是从利用人力到解放人力为原则的基础上展开的,这就充分体现出交通工具满足了人们对更省力、更便捷、更快速、更舒适出行方式的需要与目的。

二、审美理想之召唤

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它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味的审美追求。审美理想作为一种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观念,本身就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主体要选择怎样的事物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与之建立怎样的审美关系,都是与其审美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符合主体审美理想的对象才会被纳入到审美活动中来,否则就难以引起审美主体的注意。[4]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并明确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5]

人们评价美的社会事物、生活和现象的标准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社会美要体现人们对于未来生活图景富有激情的想象,再现人们头脑中所创造的新世界的蓝图,实现人们审美的理想。如今,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污染严重的环境现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引导,人们对于出行方式的理想形式都有了日趋一致的观念,那就是更为绿色、环保、健康、节约的交通工具才符合我们对于美的价值取向。所以,当符合这一理念的共享单车一经问世,就迅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与兴趣。我们可以看到,在沿着生产力变革这一条线发展的交通工具中,看似回溯的自行车出行在绿色、环保、健康、节约的审美理想的召唤下蔚然成风,这就体现了人对于现实的超越,是审美理想的胜利。

三、结语

交通美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产生于客观规律基础上,并且在其每一次的变迁中都体现着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这代表着社会美之真;交通美实现了一定的社会功利目的,直接体现了人的需要、创造、智慧和力量,这代表着社会美之善;交通美是在人们美好的审美理想指导下艰苦实践的结果,体现着一定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代表着社会美之美。因此,交通美作为一种社会美的形式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

参考文献:

[1][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先达.马克义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六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7.

推荐访问:真善美 浅析 特征 交通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