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团范文

试论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区位选择行为的研究价值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2 08:38:02   浏览次数:

[摘要]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区位选择行为既是一个新兴现实问题,又是一个理论前沿问题。文章基于系统工程的思想,运用综合分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的方法,从工业区位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拓展与补缺层面,分析了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区位选择行为研究的理论意义;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分析了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区位选择行为研究的现实意义。研究认为,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区位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区位选择行为;研究价值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8)07-0050-03

A Probe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ocation Selection in the Shifting of Resources-Exhausted Enterprises

Li Cunfang 1, 2, Zhou Dequn 2

(1.College of Management,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Inter-regional location shifting action of exhaustible resource enterprises is both a realistic and a frontier theoretical issue. Based on the view of systematic engineering, by applying bot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logical induction,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issue from the theory of industry regionalization and the expanding and remedying of enterprises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then the paper also researches it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rom the aspec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are both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ing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inter-regional location shifting action of exhaustible resource enterprises.

Key words: exhaustible resource enterprises; shifting; location selecting action; researching significance

一、引言

可耗竭自然资源型企业(以下简称可耗竭资源型企业)是指以地理空间上可耗竭的自然资源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制造业和民生所需的基础原材料为主要产品的企业,如矿山、油田等企业。它具有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度高、对资源依存性强、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工作条件苦等特点。由于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再生能力的局限性,可耗竭资源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往往与其所依赖的资源可利用周期紧密相关,形成了一条“开发—上升—稳定—衰退”的路线。

我国的大中型可耗竭资源型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将有2/3 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晚期,400多座矿山因资源逐步耗竭而难以为继。另据调查显示,“十五”末有色金属66% 的主力矿山进入了中晚期,已关闭和即将关闭的矿山有83座,到2010 年预计还要关闭355座,占矿山总数的46%。可耗竭资源型企业的退出与发展是一个现实难题。国外由于大多数国家采取风险规避政策以及“长距离通勤模式(LDC)”,此类问题并不突出(D.S.Houghton,1993),同时也就缺乏可供借鉴的解决此类问题的成功经验。此外,我国可耗竭资源型企业的退出与发展,还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彻底转轨、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调整、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特有问题。换言之,我国可耗竭资源型企业面临资源耗竭和体制转换的双重困难。因此,研究可耗竭资源型企业的有效出路意义重大。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我国入世以来,许多大型煤炭企业,尤其是一批中老年矿区,为了尽快摆脱现有煤炭资源衰退的困境,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需要,都相继调整了发展战略,纷纷选择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新疆、山西、陕西、内蒙、贵州等省区的理想区位,建立本企业新的煤炭、焦化、电力等发展基地,实施跨区转移。例如淄博矿业集团到陕西彬长矿区建设了年产达300万吨的亭南煤矿;兖州矿业集团到陕西榆林与榆神煤炭有限公司合资建设年产800万吨的榆树湾煤矿,总投资达13.59亿元;新汶矿业集团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订立了煤田地质勘探合同,前期勘探投资1900万元,探明储量后将投资80亿元建设一个年产1000万吨的煤矿;徐州矿务集团到新疆阿克苏投资建设了年产120万吨的俄霍布拉克煤矿,到陕西宝鸡投资将原产能仅15万吨的戚家坡煤矿改扩建为年产150万吨的高产高效矿井;等等。对这种企业转移与区位选择的现象,有人褒之,有人贬之,有人疑惑。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这种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区位选择现象,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区位选择的实践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规律和理论依据,对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区位选择的研究有何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这些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务。

二、有效拓展工业区位论和资源型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思路

1.可以填补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区位选择研究的空白。自从韦伯(1909)在他的经典之作《论工业区位》中第一次提出区位因素的概念以来,有关企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问题的研究不断出现,总体上形成了四大较有影响的理论学派。(1)微观成本学派(W.Launhardt,1885;T.Palander,1935;E.M.Hoover,1937 et al.)。他们研究的基点基本上局限于单个经济单位,如工厂企业区位、港口区位的空间分布等,研究结果找到了一个静态的局部均衡模型,阐明了简单的生产、消费、决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决定企业区位选择和经济活动的目标函数是生产成本最低化。(2)区域市场学派(F.A.Fetter,1924;B. Ohlin,1924、1933;W.Christaller,1933;A.Lörsh,1940;E.M.Rawstron,1958;苏重基,2001等)。他们充分考虑到利润最大化区位与价格决策之间的权衡关系,追求单个行业的生产均衡下的区位选择,以及同质空间下的最优区位选择,提出了决定企业区位选择和经济活动的目标函数为追求最大市场区域和最高利润。(3)空间优化学派(W.Isard, 1956、1959;B.J.L.Berry,1964;E.V.BöVenter, 1979;张蕊,2002等)。他们从不同的空间尺度、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组合状态,分析了各种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程度。(4)国际投资区位学派(J.H.Dunning,1988、1998;Vernon,1974;Y.Luo,1997;鲁明泓,1997;G.Cui,1998;D.H.Rosen,1999;魏后凯等,2000、2002等)。他们认为,区位优势决定了跨国公司是采取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其它方式,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的大小决定了国际直接投资是否流向该地区,并分析提出了优势区位的各种决定因素。另外,纵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可耗竭资源型企业区位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传统的区位因素的约束(陈振汉、厉以宁,1982),以及对区位因素的分析、描述、综合(陆大道,1991;李猛,2002等),不少是作为国家资源开发布局的研究论证。但是,迄今为止,仍然缺乏针对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衰退期转移的区位选择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将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衰退期的转移决策、转移方式、转移区位进行有机的整合协同研究。展开这项研究无疑是对该研究领域的前沿探索与理论补缺。

2.可以丰富可耗竭资源型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内容。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衰退期向中西部的区位转移是实现“战略双赢”的重要举措,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由于高强度开发出现的技术与管理“空心化”,发挥衰退期企业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可促进社会就业、技术扩散与制度变迁,带动中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衰退期企业的社会经济问题,实现产业的接续与可耗竭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战略双赢”的举措,其中有许多深层次的基础理论问题有待探讨。如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衰退期是否转移?如何转移?转向何处?制约转移区位选择的障碍因素有哪些?如何协调和整合针对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衰退期区位转移和中西部资源开发的相关政策?等等。因此,研究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衰退期向中西部资源富集地转移的区位选择及相关政策在理论上可以丰富可耗竭资源型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内容。

3.可以拓宽工业区位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思路。采取将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衰退期转移区位选择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开发战略耦合起来进行研究,形成一种独特的研究思路,体现了系统整体优化的思想。通过对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衰退期转移区位选择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区位转移的决策因素、方式因素、区位因素的探究,揭示出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衰退期转移区位选择的特有规律和变迁过程,必将拓宽工业区位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思路,对于区域产业结构和组织分析、区域资源有效配置以及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产业政策系统协调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现有的工业区位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有力促进中西部能源开发战略的实施及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有利于促进我国可耗竭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耗竭资源中最主要的是一次性矿产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国务院授权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全国矿产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采、大型矿区的建设和生产完全取决于国家计划安排,也就是说,矿产资源的配置完全依靠国家行政手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矿产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因此,可耗竭资源型企业的跨区转移与区位选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生产资料特别是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矿产资源进入市场化配置阶段的结果。研究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区位选择,有利于促进可耗竭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市场化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2.有利于促进可耗竭资源产业区域条块分割局面的扭转。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规定: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由于矿产资源的赋存条件属于可耗竭的地下资源,必然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利益紧密相连。1998年国有大型资源型企业从各相关部委下放到地方管理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更加重视本区域内的可耗竭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各地方难免采取一些地方保护政策,维护地方对可耗竭资源的优先占有、勘查和开发。地方保护实质是保护落后,其结果总是在短期内有益于局部利益、有害于全局利益,而在长期内有害于双方利益。研究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区位选择,符合可耗竭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方向,有利于促进可耗竭资源产业区域条块割据局面的扭转,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3.有利于促进中西部资源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区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区位选择,是自身经营能力、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需要。特别是我国东部可耗竭资源型企业,通过多年的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本,国家又给了一定的融资政策。它们参与中西部开发,比如参与煤炭产业的小煤矿提升改造,必然带来溢出效应。例如在2006年全国煤炭100强中山东省就占了12家,其中5家资源衰退矿区已经开始西移,在建、拟建项目共有27个,总投资达200.8亿元。应该看到,我国中西部煤炭资源丰富,特别是西部煤炭资源就占到全国煤炭资源的78%,可采储量占全国储量的62%,且煤质优良、开采条件优越。目前,由于煤炭产业结构的原子化、资源管理体制的滞后性和地方利益的驱动力,西部出现了资源开采较乱、产业集中度较低、安全隐患较大等新的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种事态的发展。资料显示,西部小煤矿达煤矿总数的90%,其中58%的小煤矿仍采用落后的巷采方式;平均年产能7.25万吨,回采率不到15%,百万吨死亡率高达11.73人。产量超过3000万吨的大企业只有4家,市场占有率仅有14%。从科学发展观审视,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的资源开发需要规范,产业水平亟待升级;与资源比较优势相比,资源开发不仅缺乏资金,更缺乏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因此,研究可耗竭资源型企业向中西部资源富集地转移的区位选择,不仅是缓解东部资源不足、开拓东部企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而且是实现中西部资源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有效选择(杨炳忻,2002)。

4.有利于促进“四矿”问题的根本解决和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国东部可耗竭资源型企业中大部分是大型国有企业,其中淮南矿业集团、开滦集团、抚顺矿业集团等23家进入了2006年全国煤炭50强。它们相对中西部企业开发的比较优势是多年的管理经验、在复杂条件下的开采技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力资源和能吃苦耐劳的矿风。这是其它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例如徐州矿务集团长期致力于采煤技术进步和高产高效建设,拥有从极薄煤层到厚煤层、从缓倾斜煤层到急倾斜煤层的开采工艺和技术,以及开采深度超过1000米和防治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事故的经验。但在传统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矿山生命周期”的开发模式下,这种比较优势难以持续地转变成现实优势。这就是说,对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东部可耗竭资源型企业,如不及时向中西部资源富集地转移,就是竞争力的浪费(李存芳、周德群,2007)。尤为严重的是,由于绝大多数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远离城市或本身演化成一个资源型城市,诸如枣庄、淮北、抚顺、鸡西等,发展其它产业缺乏比较优势。随着资源逐渐耗竭,将导致“矿竭城衰”。调查显示,东部沿海9个省煤炭储量仅占全国煤炭储量的8%,且储量达10亿吨的仅有山东省和河北省,两省储量占东部的74.7%,开采量已超过50%;现有88户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近600个矿井中,有三分之一进入资源即将耗竭状态,面临关井破产。“四矿(矿工、矿山、矿城、矿业)”问题已成为继“三农”问题之后引起中央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也离不开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反之,在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新建企业,企图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尚需很长时间。因此,研究可耗竭资源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区位选择,有利于促进“四矿”问题的根本解决和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的有效实施。

四、结语

针对可耗竭资源型企业是否转移(决策)、如何转移(方式)、转向何处(区位)等基本问题,通过全面分析可耗竭资源型企业实施跨区转移的决策机制,探究总结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的方式,深入研究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的区位决定因素并探寻其满意区位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为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衰退期的战略转移与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将在理论上填补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区位选择研究的空白,丰富可耗竭资源型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支持中西部能源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并促进可耗竭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振汉,厉以宁.工业区位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李存芳,周德群.基于模糊数学的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实证[J].控制与决策,2007,22(3):337-342.

[3]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4]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与中国投资环境评估[J].经济研究,1997,(12):37-44.

[5]苏重基.市场取向:现代企业区位抉择的最终约束[J].经济体制改革,2001,(4):113-116.

[6]魏后凯.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杨炳忻.西部发展中能源与资源利用及其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香山科学会议第170次学术讨论会[J].中国基础科学,2002,(2):45-47.

[8]Christaller W.Central place in southern Germany [M].Jena:Fisher,1933.English translated by Baskin C W. London:Prentice-Hall,1966.

[9]Cui G.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global market expansion: Experiences of MNCs in China [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1998,33 (1):87-110.

[10]Dunning J H.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M].Boston: Unwin Hyman,1988.

[11]Dunning J H.Loca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 neglected factor?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8,29(1):45-67.

[12]Hoover E M.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M].New York:McGraw Hill,1948 .

[13]Houghton D S. Long-distance commuting: A new approach to mining in Australia [J]. Geographical Journal, 1993,159(3):281-290.

[14]Isard W.Location and space economy [M]. Cambridge: M.I.T.Press,1956.

[15]Isard W, etc.Industrial complex analysis,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M]. Cambridge: M.I.T.Press,1959.

[16]Lösch A.The economic of location, Jena: Fisher,1940[M]. English translation New Haven, Connecticut:Yale University Press,1954.

[17]Luo Y. Pioneering in China:Risks and benefits [J].Long Range Planning, 1997,30(5):768-776.

[18]Ohlin B.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 Cambridge:Harverd University Press, 1933.

[19]Rosen D H.Behind the open door: Foreign enterprises in the Chinese market -place [M].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

[20]Weber A.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M]. 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

[责任编辑:袁春艳]

推荐访问:耗竭 区位 试论 转移 价值


[试论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区位选择行为的研究价值]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