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论文范文

论生态经济话绿色发展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1 09:04:19   浏览次数:

“健康中国梦”是实现我们民族复兴的基础之一。但如果不能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无疑将会重创中国梦的实现。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习近平、李克强、俞正声、张高丽等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关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中央企业进一步做好环保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两会精神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抓好落实。本文采撷政府官员、院士专家、央企高管就此发表的绿色发展精彩观点,旨在让央企重视绿色经济时代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迅速行动起来,率先践行绿色发展。

周生贤:抓好以治理PM2.5为

重点大气污染防治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3月2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他表示,要以节能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硬抓手,突出抓好以治理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为早日实现环保人天蓝地绿水清的梦想而努力工作。

周生贤指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新期待,全国环保系统要全面观察、科学分析、准确判断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忧患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大局,敢于担当,提高环境保护的科学水平。要继续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切实抓住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以节能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硬抓手,突出抓好以治理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深化认识、振作精神、锐意创新、有所作为,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开创新局面,为早日实现环保人天蓝地绿水清的梦想而努力工作。

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环保工作:一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重点推进PM2.5污染防治。二是解决水污染问题,重点推动饮用水安全保护。三是解决农村环保问题,重点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四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机关行政效能。

李毅中:实现低碳绿色发展是

企业的社会责任

2013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暨评价指标体系发布仪式5月26日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讲话中强调,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减排治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李毅中说,我们不能重走先行国家无节制地使用能源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给人类社会、自然环境造成巨大损失和灾难的老路。从现状来看,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工业增长仍然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投入。2012年,我国能源总能耗折36.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的20.5%,创造了全球10.5%的GDP。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达56%,铁矿石进口按含铁量计算超过50%,铝矿铝材进口、铜矿铜材进口分别达到50%和70%。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名列全球首位,大气雾霾、水源污染已成社会问题。如果再继续粗放下去,资源环境不可支撑。以清洁生产和集约增长为内在要求,理应是企业要履行的责任。

李毅中强调,应通过技术进步、通过严格管理,尽量节约能源资源、合理开发、科学使用。同时应减少生产环节过程中排出的“三废”,并尽量循环使用。要有切实可靠的排污治理技术和装备,使排放控制在环境允许范围内,生态环境可以自然修复范围内,要符合先进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在实现工业文明中贯彻生态文明,在实现工化的过程中建设“两型”社会。

解振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5月24日,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国家林业局在京举行新一期“绿色大讲堂”活动,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作题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

解振华说,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深化,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解振华认为,我们党追求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状态,其实质是要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内在要求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主要目标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叶奇蓁:发展核电突破环境制约助力美丽中国

4月26日,在中国科协主办的“‘清洁核能助力美丽中国’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表示,目前我国能源供需失衡,煤电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且运输成本高。核电不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核能将成为我国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我国核电发展起步较晚,核电站多半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建立,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上建设和运行核电的经验。目前,我国已运行的核电站基本是二代改进型。我国正在开发自主的三代核电,是世界上首批建设三代核电的国家。”叶奇蓁说。

针对公众比较关心的核电安全问题,叶奇蓁认为,中国核电具有后发优势,技术成熟,工程建设质量水平比较高,安全水平优于现役国际同类核电站。

如果我国到2020年建成6 000万千瓦核电,1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5.74亿吨,约占2020年全国排放总量的6.8%。发展核电对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傅成玉:治理雾霾大企业要

担当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5月5日在政协分组讨论会上表示,雾霾成为常态,是长期累积的结果;治理雾霾,大企业要担当责任起表率作用,但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013年1月,北京市没有雾霾的天气仅有5天,除天气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外,北京500多万辆汽车的排放对雾霾天的“贡献”有22%。

目前,北京使用国五标准(相当于欧V),能够大幅减少汽车尾气中的PM2.5排放,深圳和上海则选择国四标准,但全国仍普遍使用国三标准。由于油品标准不高,使得油品中硫含量较高。

傅成玉表示,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大企业责无旁贷,中石油已经投入上千亿元改造设备,提高油品质量,现在每年的投入仍有二三百亿元。

但他表示,除大企业外,地方炼厂也应提高炼化技术水平。此外,中国的能源结构70%依靠煤,而且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但应该把煤炭清洁化。

治理雾霾,最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到了政府必须做决策的时候。据他推算,如果把能源效率提高30%,GDP翻番所需要的能源增长非常少。

张广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鞍钢

鞍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广宁于5月12日鞍钢集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鞍钢”主题活动正式启动时强调,此项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动员全体职工,积极行动起来,推进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精益管理、行为文明,持续提升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水平,增强全员的生态环保意识,实现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鞍钢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切实增强生态意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工厂。要结合厂区实际加强绿化美化,栽种松柏等常青树种,保证鞍钢厂区四季有绿;栽种不同颜色的乔灌木,形成景观,达到美化的效果;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将擢秀园打造成为职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美丽鞍钢,必须有环境友好的生产形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企业发展共同进步;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加强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实施精益管理,关注细节,精益求精,杜绝浪费;必须践行人文管理,增强全员节能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让建设美丽鞍钢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

何文波:绿色产业是宝钢未来

发展方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宝钢集团总经理何文波从绿色产业的角度,解析宝钢未来的发展方向。

何文波说:钢铁业是一个物质质量和能量高度聚集的产业,因而在人们的意识中,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好像钢铁业就意味着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要节能减排,就要抑制钢铁业的发展,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有必要向人们澄清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所在。在当前世界上,在人类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钢铁材料仍然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经济性和环保性俱佳的良好材料。如果我们现在就大规模地减少钢铁生产,而又要保证当今的生活状态转而用其他的材料来替代,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来说,并不意味着碳排放的减少,恰恰相反,会带来更多的碳排放。钢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一种客观理性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在中国。

我们不可能长期维持现有的钢铁生产方式,因为在现有的钢铁生产过程中,毕竟伴随着较高的能源消耗和较高的碳排放,我们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持续改进各个生产环节,寻求钢铁新技术的突破,向社会提供节能环保型产品和服务。能否适应未来社会对节能减排的要求,肯定会成为钢铁企业盛衰的分水岭。

何文波强调,我们所定义的环境经营有三大任务。一是实现钢铁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以最低的消耗和最小的排放完成钢铁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开展生态设计,开发生态产品。作为钢铁制造商,不仅要对钢铁制造过程负责,而且有责任保证所有钢铁产品在下游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钢材本身的问题对环境造成危害。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深入广泛地与下游产业开展合作,不断地开发出并持续提供具有卓越使用性能的新一代钢铁产品,以实现供应链整体的节能减排。三是整合环境技术、发展环境产业。钢铁业自身积累的节能及环境改善技术,既可以在行业内实现广泛应用,又可以推广到其他行业,从而进一步扩大应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郝幸田)

推荐访问:生态 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