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论文范文

中国汽车产业的纵向关系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1 09:04:39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在产业组织理论近年来关于纵向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外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从市场圈定为动机的纵向一体化以及市场隔离产生的纵向分离两个视角分析我国的汽车产业结构,提出应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选择相应的整车与零部件厂商的组织关系,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市场结构;纵向一体化;纵向分离

1.引言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已经变成世界第二产销大国,但我国的汽车产业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其中一点就是我国的汽车产业纵向一体化程度过高。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依然突出。自上个世纪末,国外的汽车企业巨头纷纷从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分离出来,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经营。国外汽车企业做出分拆的策略性行为对我国的汽车产业有何启示?本文将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解释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本文将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指出其存在的原因以及合理性,与此同时结合国际上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说明我国汽车产业目前面临的阻碍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2.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离相关文献评述

长久以来,经济学界对纵向合并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关于纵向关系对企业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进行了集中的探讨。

对于纵向合并是有益还是有害的不能一概而论,传统的市场壁垒理论认为纵向合并阻止了竞争对手的进入,损害了竞争。这种理论受到了芝加哥学派的强烈抵制,认为这种理论是存在缺陷的,他们认为纵向合并的公司不能从排斥他的竞争对手中获得利益,因此纵向合并对竞争的影响应该是中性的,或者是保护竞争的Bork(1978)指出“公司合并不会加强公司限制产出的市场力量,限制产出的能力取决于市场份额,横向合并能增加市场份额,纵向合并不可以”。到了最近阶段,一个新的思想学派,Riordan和Salop称之为后芝加哥学派,认为纵向合并的公司将会意识到当它的下游竞争对手承受着投入品的高成本时,自己可以通过避免投入品市场的高价格而从中获益,这样在市场均衡中就会形成市场壁垒,Ordover,Soloner,Salop(1990)构建了一个在均衡时纵向一体化产生排外效果的模型回应了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为市场圈定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得出的结论为纵向一体化的企业通过不给下游竞争对手提供中间产品,使得另一个上游厂商垄断了该下游厂商的中间产品供应,从而提高了下游竞争对手的成本,最终造成了下游产品市场价格的提高来使自身获利。OSS理论中一体化厂商有能力对于没有一体化的下游厂商做出价格承诺,这一点受到质疑。Choi,Sang-SeungYi(2000)以及Church,Gandal(2000)进一步对该理论进行补充,纵向一体化的厂商通过生产只适合自己产品的专属投入品来对下游竞争对手产生排外效果从而解决了一体化厂商的承诺可信性的问题。YongminChen(2001)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体化厂商和下游竞争厂商存在着效率效应和合谋效应,下游竞争厂商存在着接受一体化厂商提供的投入品的动机,一体化厂商通过提供高于成本的投入品给下游竞争对手达到降低下游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目的,当合谋效应超过消除双边加价的效率效应时,一体化厂商会从排挤上游竞争对手中获得更大好处。YongminChen,Riordan(2007)在纵向一体化中加入了排外合约,证明了纵向一体化和排外合约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共同达到降低竞争的效果。纵向一体化所产生的市场圈定效应使得厂商有动机去进行上下游合并从而实现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厂商也存在着纵向分离的动机,Giacomo Bonanno,John Vickers(1988)构建的模型中,上游两个生产厂商,他们各自有一个零售商销售他们的产品,在价格战略互补的假设下,上下游厂商的最优选择是纵向分离。Macro Pagnozzi,Salvatore Piccolo(2011)指出纵向分离的厂商通过减少零售商在最终产品市场的侵略性行为达到降低竞争和增加利润的目的。综合而言,上下游厂商采取纵向一体化或纵向分离需要根据具体的市场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必须综合考虑多种效应,才能判定选择何种纵向关系。

3.国内汽车产业的纵向分析

3.1 基于新市场圈定理论的分析

我国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厂商的组织关系,主要是零部件厂归属于某个整车厂,实为直属专业厂,一般是汽车集团的核心企业层成员,公司改制后成为全资子公司,整零关系为主从关系,零部件厂商首先满足整车厂商的生产需要。这是我国目前汽车产业整零关系的主要模式,这种关系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原因,在计划经济时代,借助于行政性力量所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系,确保了汽车生产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促进了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根据市场圈定理论,上下游企业一体化可以起到修复垄断势力的作用,通过上下游一体化实现了不与上游竞争对手或下游竞争对手合作的承诺,从而起到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的目的,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专业化分工趋势日渐明显,国际上的汽车厂商普遍开始脱离零部件部门,提高竞争力,因此这种通过纵向一体化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将不会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3.2 基于纵向分离理论的分析

当上游厂商与下游厂商是一对一的关系时,纵向分离有可能是整零关系的最好选择,因为纵向分离的厂商可以通过减少零售商在最终产品市场的侵略性行为达到降低竞争和增加利润的目的。我国存在的行政性进入壁垒限制了新企业的进入,使得轿车产业的集中度高于整个汽车行业总体水平。这种行政性干预自然是不利于市场的完善发展,随着市场制度的不断发展,行政性干预程度会逐渐降低,但在目前这种行政分割的格局下,纵向分离将具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上游厂商与下游厂商是一对一的关系,地区之间的汽车厂商竞争选择纵向分离将会起到降低竞争和增加利润的目的,有利于各地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强与国外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4.国外汽车产业的纵向结构发展趋势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的汽车厂商纷纷将零部件企业改造成与整车厂商完全对等的关系,零部件企业既可向本土整车厂商供货,也可向全球汽车市场供货,并最终造就了世界级零部件生产集团。1994年,通用汽车公司将其零件分部从母体剥离,成立了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面向全球市场进行运作,德尔福公司按底盘系统、电器系统、转向系统等六大系统重新整合其业务,发展成世界第一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在“通用—德尔福”模式影响下,美国形成了一批对世界汽车产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零部件企业。现今在美国汽车产业中,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是一种战略联盟关系。该关系是“整零”之间在利益共享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松散式网络化联盟,是整车企业在追求长期竞争优势过程中为达到阶段性企业目标,而与零部件企业结盟,交换互补性资源,以利于“整零”企业之间形成合力优势,共同应付强大市场竞争或多变市场需求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该关系模式下,零部件厂商要承担产品设计、制造、检验、质量保证、及时供货以及市场服务的全部责任。同时,整车厂商逐步压缩直接供应源,尽可能减少直接交易的配套厂,形成了多层供货体系。

5.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对于国内汽车企业的分析,无论是基于市场圈定理论还是基于纵向分离理论,都是限于国内市场的分析,随着对外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我们需要学习国外汽车厂商的做法。

(1)借鉴美国“整零”关系的模式,通过汽车产业整合,建立适应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阶段的“整零”战略联盟。“整零”之间是一种对等合作、战略伙伴的互动协作关系。中国整车与零部件企业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解决零部件企业研发方向和研发动力的有效途径。

(2)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国际竞争力是要在竞争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若不引入多元化的竞争主体,虽然技术创新乏力,新品开发缓慢,但是仍然可以维持较高的利润率,这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3)加速零部件产业整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培育和扶植一批有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集团。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培育和扶植有竞争优势的市场领先者,使它们迅速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ORDOVER,J.A.,SALONER,G.,AND SALOP,S.C."Equilibrium Vertical Foreclosu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0(1990),pp.127-142.

[2]Chen,Y.”On Vertical Mergers and Their Competitive Effects.”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Vol.32(2001),pp.667-685.

[3]Choi,J.P and Yi,S.-S."Vertical Foreclosure with the Choice of Input Specifications."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Vol.31(2000),pp.717-743.

[4]Church,J.and Gandal,N."Systems Competition,Vertical Merger,and Foreclosure."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Vol.9(2000),pp.25-52.

[5]Bonanno,Giacomo and Vickers,John,"Vertical Separation,"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March 1988,36,257-66.

[6]干春晖.国际汽车厂商组织结构变化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0(4).

[7]干春晖,李素荣.国际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厂商协作关系及我国汽车业发展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1(12).

作者简介:鞠传霄(1988-),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纵向 中国汽车 关系 产业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