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支持下数学教学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9 08:42:29   浏览次数:

【摘 要】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必要性,阐述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优势,提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应用中应处理好数学教学主体与信息技术客体之间的关系、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系、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身份角色关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关系处理 解决对策 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52-03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大地颠覆了传统教学理念和传统学习模式,甚至推动了教学环境的变化。数学是一门常识性学科,掌握基础的数学思想、逻辑方法等是展开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如化学、物理、地理等,无论是数字运算还是几何分析,或者更高深的空间概念、数组概念、线性理论等,都表现出了数学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学活动较为单一、枯燥,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不佳;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多媒体工具的应用,也包括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技能、理念等。由于长期的教育习惯以及思想认知等原因,许多数学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学存在认识误区,这是亟待改变的现状。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先进技术应用的必然性。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应用理念作用于教育领域,是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大量向社会各类行业重视渗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学习方式。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做到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一味地把学生困在课堂中是不符合教育本质的。尤其是针对数学教育而言,作为一种基础学科或基础理论思想,更应该体现出它的实践性特征。数学本身就是从现实生活应用中分离出来的学科,要让它通过更有效地方式回归本质,而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演示工具,更能够发挥情感激励、情境创设等作用,从而促进传统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

其次,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性。我国教育部门在2000年左右开始“新课标、新课改”的落实,从改变教师观念入手,着手进行教育形式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数学由于其知识体系的特殊性,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知识全部传达出去,教师不断地讲、学生拼命地记,基本不存在任何互动和吸引点;单靠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我们要让数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形象,让学生眼前一亮,认识到数学的美感。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其潜意识中对知识传播的判断,如果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潜意识中就会产生积极因素,反之,则会产生抵触心理。

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比其他学科要强,要求学习者具有严谨的态度,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很多学生都会感到乏味、枯燥。同时,我国的数学教育往往忽略了数学思想的培养和实践性功能,过于重视“成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信息可以立体化、多层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借助三维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现出知识要点、难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形象化;如“异面直线”的概念学习中就可以通过立体三维效果来展示。

(二)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数学是人们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体系,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也应该建立在探索、实践方面,继而进行拓展创新。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以及提供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决定了学生成功感的获取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查阅各种资料,主动思索、探索,使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三)提高学生的技能。就目前来说,中学及以下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主要强调数字运算和空间关系,表现出强烈的逻辑性、精确性和严密性,虽然从数学领域来说有局限特征,但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很有好处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多地为学生揭示数学规律,促进学生思考。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可以对于公式、定理等内容展开有效说明和解释,如针对勾股定理,可以利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边、角、面积之间的联系,进而自己归纳出相关的技能,并积累经验。

(四)减少教师教学工作量。一根粉笔、一块黑板是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道具,大部分内容都需要教师进行讲解。而抽象的数学理论本身就不容易理解,需要消耗掉教师大量的时间。除此之外,在课后教师需要寻找大量的资料,为备课做准备。信息技术的融入,使教师要获取数学教学知识更加便捷,网络上有很多专门针对教育工作开设的网站,其不仅有海量的资源,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使教师收获大量的教学经验,这些直接获取的方式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使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过去。

(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显而易见,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善原有的课堂氛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多更频繁;即便在课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通信软件),学生和教师可以构建成一个团体,方便指导功课、互助学习,使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不仅仅出现在课堂上,也融入日常的生活中,这样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应处理好的三大关系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程度越来越深,所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数学教学的方法、模式、功能以及环境,并对当前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体系、能力技能和专业水平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新课标下数学教育目标改革也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产生适应性。简单地说,双方都需要改变自身的形态,在结合、融入、发展中组建一种全新的数学教育模式。

但结合现状来说,由于我们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之间的一些关系缺乏把握,要实现二者尽善尽美融合还有一定的难度。以下针对信息技术支持下数学教学的关系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数学教学主体与信息技术客体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发展不断地渗透到各行各业中,相对而言,教育领域被视为信息技术理所当然的应用领域。数学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方面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获得教学(学习)资源,便于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造成数学教师的工作困惑。

造成数学教师工作困惑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过度地依赖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而言,其在课堂学习中是主体,但作为一项辅助工具来说,其在数学教学中则是客体。如果过分依赖客体必然造成数学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弱化。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对新课标理解的偏差,很多数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忽略了主体的展现,即针对数学知识的传达失去了主体地位,单纯地“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导致本末倒置。虽然信息技术是人类智慧的产品,并且具有严格的逻辑推理和模型建设功能,但它并不能实现主观的知识传达,只能根据人的设计来发挥功能。

第二,过度地强调教师教育功能。与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相反,过度强调教师教育功能将数学课堂教育推向另外一个极端。数学具有严谨性、逻辑性和抽象性等特点,是一门相对而言门槛较高的学问。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老师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浪费时间、毫无效果,即便是采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也很难发挥效果。

由此可见,以上两种极端、片面的思想都会导致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关系的恶化。结合笔者经验来说,大部分数学教师都有“信息技术是工具”的观点,等同于粉笔、黑板、三角板,不愿意深度挖掘信息技术的辅导功能。事实上,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课堂教学辅助功能仅仅是浅层面的,更重要的是辅助教师认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形态,认识到教育的发展前景,认识到人才的培养需求;要促进融合而不是对立,并构建数学主体和信息技术客体的融洽关系。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系。通过分析可知,信息技术不应该仅仅只是数学课程教学中的辅助工具,更应该是一种多方位的支持体系,能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启发思想、自主探究、交流沟通、资源共享等。很显然,这一概念的提出符合“知易行难”的教育规律,作为数学教师从心理认知上很清楚信息技术的功能,包括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但在实际的落实工程中却并非如此,较为突出地表现为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

第一,理论方面。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融合?融合后究竟该侧重哪一个方面?这是很多数学教师在面对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融合理论时的疑问。这也就暴露了一个问题,即很多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融合背景、目的、本质等存在理解偏差,甚至从未去认真思考过,仅仅把这一行为当成流行的做法。

第二,实践方面。新课标中虽然给出了数学课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原则、导向,但在具体的实践方面,依然需要教师自己摸索。现实情况是,多数老师对两者之间的融合方法不理解,在执行中有很大的盲目性。如单纯地利用投影仪播放PPT,本质上和黑板板书没有区别。由于加大了在课堂上操作的复杂度,教师感到的劳累程度更明显,必须投入更多的经历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相对应减弱了对课堂学习节奏控制,整个课堂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有效性,在操作中要关注以下几点:其一,把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作为依据,结合相关案例展开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增强知识点的重要性。其二,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进行知识延伸,提高学生感知面,如针对“勾股定理”的学习中,可以加入一些古代数学史的内容。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身份角色关系。课堂形式的转变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和学生,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当微妙的。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学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要求学生“尊师重道”,这种思想的发展造成了教师绝对的权威和地位。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理念明显不符合时代精神。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教师“垄断”知识的局面也被逐渐打破。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并把这些知识、方式和技能应用到现实的学习中去。教师如果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关注,必然会落后于学生,如果继续坚持传统的“师道”,就必然会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应该体现出和谐性、亲密性,例如,可以把信息技术的应用看作一个共同的话题。但并不能完全放任自流,教师也不能妄自菲薄,觉得自己已经落后于时代,这种态度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的惰性。

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角色关系应该体现出三个层面:首先,树立平等、民主、开放的班级教育观念。数学学习中本身就有很大的争议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情况,加以正确的引导。其次,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把交流从课堂延续到课下,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再次,通过和其他教师、专家的信息交流,实现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升。

综上所述,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我国数学教育工作持续、良性、健康的发展。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两者并不是独立的,涉及数学教师思想的转变、理念的认知和教学的实践,影响因素内外部皆有。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并非体现在课堂的掌控能力上,而是体现在课堂的引导能力上。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也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能够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而且要能够将数学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表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数学教育目标服务;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必须正确地处理好以上几个关系,促使数学教学满足新时期的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光明,杨蕊.融入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设计评价标准[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

[2]黄宽娜,刘徽,李木华.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3]章飞.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11(5)

[4]王光生,何克抗.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J].开放教育研究,2009(2)

[5]尚晓青.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J].电化教育研究,2013(1)

[6]孙名符,方勤华.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实效性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7)

[7]白瑞星.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整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

[8]许兴业.“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5)

[9]赵晔明.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10]代振业.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9)

【作者简价】唐慧羽(1976— ),女,广西都安人,研究生,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讲师,研究方向:基础数学理论及应用

(责编 卢 雯)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支持下 数学教学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