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活动总结

《壹周立波秀》的文化内涵解读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4 08:44:54   浏览次数:

摘要:2008年周立波《壹周立波秀》出现引发的收视热潮。解读其内容,它凭借创新的表现形式时政、民生热点热侃,讲娱乐节目赋予思想性的特点脱颖而出。海派清口作为吴地地方喜剧文化的觉醒具有重要意义,它暗示了的格局变革的迫切要求,对各地方喜剧文化发展积极启示。

关键词:《壹周立波秀》;海派清口;节目特点;地方喜剧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35-02

2008年低,周立波以《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我为财狂》的海派清口表演进入人们的视野。随后在2010年春节期间,由凤凰卫视制作,周立波担纲的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登陆电视屏幕,随后又出现在国内多个上星卫视。其节目的新颖、独到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节目播出两年以来,高居不下的收视赚足了大众的眼球,周立波个人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备受关注。对于《壹周立波秀》,不同的人褒贬不一。有的认为这档节目辛辣、幽默,结合时事切中我们社会生活的要害;有的人又认为周立波哗众取宠,无论什么事件都要插足一番。“有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能对任何一种态度都评判对错。一档在国内引起如此反响的节目,对于中国电视有重要的意义。

一、节目内容特点浅析

1.海派清口——脱口秀表现形式创新

《壹周立波秀》是周立波将自己的海派清口融入的一档脱口秀节目,它具有海派清鲜明的特色。海派清口,源自滑稽戏、独角戏。在《壹周立波秀》搬上打屏幕之前,周立波的脱口秀是一种舞台式的地方艺术表演。其主要采用“上海话”。首先被吴地人广为接受。当其走下舞台,走到大屏幕中,它改为了以普通话为主,上海话为辅的语言方式,旨在让更广泛的人群接受。

传统的单口相声也是以民间笑话、故事、评述的艺术手法,形成一种故事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形式,周立波的《壹周立波秀》与其表现形式类似。但是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不同于传统单口相声的故事性很强的特点,它通常选取比较热门的、紧贴人们生活的时事段子拼合而成,跟香港“栋笃笑”的表演风格更为接近,将这些草根化、平民化的段子串合,非常重视与场下观众的互动。对于表演者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跟传统的评书表演者相似,需要表演者绘声绘色地讲评。

《壹周立波秀》是将传统的海派清口结合电视传播媒介做了创新、改革,并且融合了单口相声、香港“栋笃笑”、评书等多种表演形式形成的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表演形式。按周立波的话来说:“‘海派清口’是不同于粗口、混口、荤口的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创新的艺术形式,让新接触到它的电视观众眼前一亮。

2.政、经、文化时事,专拣热点侃

表一

表一中列出了从2010年2月15日《壹周立波秀》开播以来到2011年年末每期节目的关键词:

从上面可以看出,《壹周立波秀》每期关键词,从文化时事热点、到政治、经济、法律热点。几乎面面俱到,无一不包。每一期,周立波都会围绕不同的热点开始其话题。当然,《壹周立波秀》中,围绕关键词的展开全然不是摇尾乞怜地迎合主流意识形态,相反其中很多的内容都是对一些敏感话题的调侃、反讽。之前的“躲猫猫事件”,“杭州飙车事件”“故宫盗窃事件”等热点敏感事件他没有避而不谈,反在节目中用自己的艺术方式来调侃、反讽。

3.娱乐中凸现思想性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中国电视的娱乐节目层出不穷。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迎合电视观众,各类娱乐节目变着花样翻新。早先较为争议的“非诚勿扰”,让娱乐节目彻底跌到庸俗、低俗、媚俗的底线之下。电视人都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之下反思,探求即符合主流意识又迎合广大受众的新路径。

毫无疑问《壹周立波秀》作为娱乐节目,似乎走了一个比较好的方向。从表一中可以看到期节目主题都是时政、经济、民生热点。他没有正襟危坐、娓娓道来,而是手舞足蹈,嬉笑调侃。例如:在谈到热点的房价问题时,他说:“北京的房价:你要是年薪年300W以上二环内你爱买哪儿买哪儿;100-300W之间二环至四环内你爱买哪儿买哪;50-100W之间四环至六环内你爱买哪儿买哪;10W以下,你就给自己挖个坑,爱埋哪儿埋哪儿”。整档节目丰富的肢体语言、风趣的话语,他以这种娱乐的方式调侃时事。

《壹周立波秀》的段子不是像赵本上的小品一样讲“我们铁岭的一二事”,而是想通过他的段子来让人们获得思考。正如周立波本人在接受《杨澜访谈录》节目采访时说:“传统曲艺节目,他们是以搞笑为终极目的的,而搞笑只是我的手段。我是要通过搞笑的手段来达成我的一个观点,或是和大家一起对这座城市或者对这个事件进行一些思考”。它不同于其他娱乐节目的一点是其典型的用幽默来裹藏针砭时乏。他用语言来唤起人们的反思,抑或是观众在他的节目中得到共鸣,得到情感宣泄。他用了一种娱乐的方式来“说教”。

二、文化意义

1.地方意识的觉醒

实际上,《壹周立波秀》在全国的火爆代表着海派清口的突围,正是“笑”文化格局渴求被打破的开端。正如我们所知,20世纪30年代的“京海之争”,在这场戏剧、文坛的争论让上海被扣上“商业趣味”的帽子,鲁迅曾称:“‘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1]文化建国后,我们的“笑”的文化,几乎都是由北方主宰。相声、小品都是带着北方口音。南方在这一块,几乎是缺失的。“‘咖啡’、‘大蒜’的暗讽,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南北方民俗文化的诸多差异”,[2]周立波在09年拒春晚后说“赵本山才是全国人民的水饺,而我只是上海人的小菜”。在喜剧文化格局极其不平衡的生态下,我们看到了南方喜剧艺术人的自嘲与悲哀。

《壹周立波秀》的出现,正式宣告了南方笑文化进入广大受众的视野。这是一种文化格局重新划分的新文化需求。从居高不下的收视看来,大众是有意无意接受并且认可了这种文化诉求。借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逄增玉的观点就是,他甚至认为周立波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文化生态,有利于喜剧文化生态均衡。这是一种地方文化意识渴求得到展示、得到认可的渴求,是一种地方文化意识的觉醒。

2.地方喜剧文化启示

上海的海派清口进入了人们的眼里。尽管他将吴方言改为了普通话,在很多人看来是去了某些文化特质,但无可非议它的整合创新,通过《壹周立波秀》展现在了广大电视受众面前。这是它最成功的一点。何不说《壹周立波秀》就是对上海文化的一次彻底的推销。正如他自己所说:“海派文化就是用来被人欣赏和嫉妒的”。他的目的达到了。

全国的喜剧文化就只有赵本山的小品,郭德纲的相声,或者是“海派清口”?当然不是,上面我们提到过的香港的“栋笃笑”,四川李伯清的评书都是优秀的地方喜剧艺术。但北方的小品、相声一直以来一头独大,其他表演走不出当地。“海派清口”的这次突围不正是给了其他地方形式的喜剧艺术启示。

地方喜剧形式的方言特性是局限。香港的“栋笃笑”在黄子华等人的发展下,也只是在国内的粤语地区被广泛接受。而四川的评书,也是在四川有一席之地。文化格局被打破的需求已经出现,观众不再只满足于北方的“大蒜”,大众似乎已经接受了“咖啡”。那么香港的“可乐”,四川的“小吃”,其他的地方性喜剧艺术应该迎来适合他们的发展。如何突围,自然需要一次彻底的创新。

[1]鲁迅.“京派”与“海派”[N].申报·自由谈,1934.2.3.

[2]王丽丽.周立波:一个人与城市的文化记忆——“海派清口”文化现象研究.世纪桥,2011年第7期

杨雅舒(1991.3—)女,四川省宜宾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影视方向。

推荐访问:内涵 解读 文化 周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