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职业总结

吞吐稠油注空气油气爆炸分析及控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5 08:53:44   浏览次数:

zoޛ)j馟iLM
z]8Mם:׎<ӏ	ڗ+总结现场试验经验,分析注空气、注蒸汽、焖井和开采过程风险,通过计算进行安全评价,对现场工况条件尾气进行爆炸实验,确定安全氧含量极限,形成人防、技防一整套现场安全控制体系,为吞吐稠油注空气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1 吞吐稠油注空气安全评价

气体爆炸[4]必须有三个基本条件:有合适浓度的燃料气体、有合适浓度的氧气、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每种燃料气体在氧气或在空气中都有一个可以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即使用很强的点火源也不能激发爆炸,这个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极限[5]。

1.1 三爆炸极限影响因素分析

(1)原始温度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原始温度越高,活性分子相应增加,爆炸极限范围越宽。

(2)原始压力

在增加压力情况下,爆炸极限变化不大。压力增加,物质分子间距缩小,碰撞几率增加一般压力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且压力升高对上限提高的影响较为显著。当压力降到某一数值时,其上限即与下限重合,出现一个临界值,若压力再下降,气体便不燃不爆。

(3)容器

容器的大小对爆炸极限也有影响。实验证明,容器直径越小,爆炸范围越窄。随容器或管道直径的减小,单位体积的气体就有更多的热量消耗在管壁上。当散出热量等于火焰放出能量的23%时,火焰即会熄灭,所以热损失的增加必然降低火焰的传播速度并影响爆炸极限。能持续燃烧的条件是新生自由基数量必须等于或大于消失自由基数。随着管径缩小,自由基与反应分子间的碰撞几率也不断减少,而自由基与器壁碰撞的概率反而不断增大,当器壁间距小到某一数值时,这种器壁效应就会使火焰无法继续。

(4)惰性介质

若混合物中加入惰性气体,则爆炸极限范围缩小,惰性气体的提高到某值时,可使混合物不燃不爆。图1表明了加入惰性气体(N2、CO2、Ar、He、CCl4、水蒸气)对甲烷混合气爆炸极限的影响。由图可见,随惰性气体的增加对上限的影响较之对下限的影响更显著。

图1 各种惰性气体浓度对甲烷爆炸极限的影响

Fig.1 A variety of inert gas concentration of methane explosion limit

(5)点火能源

点火源,如火花的能量、热表面的面积、火源与混合物的接触时间等,对爆炸极限均有影响。例如,甲烷当电压为100 V,电流强度为2 A时其爆

炸界限为5.9%~13.6%,而当电流强度为3 A时,

爆炸界限为5.85%~14.8%。一般情况下,点火源能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则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各种爆炸性混合物都有一个最低引爆能量,一般在接近于理论混合比例时出现。除了上述因素外,光的作用对爆炸极限也有影响。

(6)火焰的传播方向(点火位置)

当在爆炸极限测试管中进行爆炸极限测定时,可发现在垂直的测试管中于下部点火,火焰由下向上传播时,爆炸下限值最小,上限值最大;当于上部点火时,火焰向下传播,爆炸下限值最大,上限值最小;在水平管中测试时,爆炸上下限值介于前两者之间。

(7)含氧量

空气中的(O2)为21%,当混合气中(O2)增加时,爆炸极限范围变宽。由于当处于空气中爆炸的下限时,其组分中的(O2)已经很高,故增加(O2)对爆炸下限的影响不大;而增加(O2)使上限显著增加,是由于氧取代了空气中的氮,使反应更容易进行。

1.2 爆炸风险分析

吞吐稠油中可燃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注空气爆炸可能发生的几个环节:

①注空气前井筒中有可燃气体,开始注入空气过程,甲烷与空气中氧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遇明火爆炸。

②空气注入油层,氧化反应不完全,或直接气窜至相临井,氧含量超标,遇到明火爆炸,主要发生生产井井口、采油站、集输,导致事故发生。

③注完空气后,油井压力下降,油层甲烷返吐到井筒中,且甲烷与空气中氧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注蒸汽时产生火花发生爆炸。

本文主要对以上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和制定控制措施。

1.3爆炸极限理论计算

1.3.1多元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极限计算

多种可燃有机蒸汽和空气与氧气混合,其可燃部分爆炸极限可用下式计算[6]:

(1)

(2)

式中 L0,U0—混合气体中可燃部分的爆炸下、上限,%;

Li,Ui—各可燃气体组分的爆炸下、上限,%;

Ni—各组分气体的体积比。

多元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热力性质取决于组成气体的种类及组成成分。

1.3.2 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蒸汽爆炸极限计算

(1) 高温状况下

对于可燃有机蒸汽或气体,随着温度的升高,爆炸浓度上、下限的宽度会增加,温度增高10 ℃,其在空气中的爆炸下限大约降低8%,而其上限将提高8%,爆炸极限与温度的数学模型公式如下:

Lt=L25(1-8×10-4(t-25)) (3)

Ut=u25(1+8×10-4(t-25)) (4)

式中: Lt,Ut —温度为t时爆炸下、上限,%;

L25,u25—温度为25 ℃时爆炸下、上限,%;

t—燃气温度,℃。

(2) 高压状况下

根据燃气燃烧和爆炸理论,随着压力的升高,爆炸浓度上、下限的宽度一般会增加,且对上限的影响较大,当可燃有机蒸汽或气体的压力高于常压,又低于20.7 MPa时的爆炸上限Up,取决于压力的对数,可用下式进行计算:

Up=u+20.6(lgP+1) (5)

式中: Up—压力为P时的爆炸上限,%;

u—可燃蒸汽常压(0.1 MPa)下爆炸上限,%;

P—可燃蒸汽系统的实际压力,MPa。

1.4爆炸极限理论计算结果

主要针对高温空气注入阶段和焖井阶段进行理论计算。

1.4.1 高温空气注入阶段

空气注入过程中,稠油被氧化。原油中可燃气体主要是由于温度升达到初馏点,开始产生可燃气。

通过实验可知稠油和氧化稠油有所不同。但初馏点在90℃以上,30%的馏程在300 ℃以下,为安全计算保险系数高,挥发出来的烃类气体正庚烷来计算。

假设地层压力为15 MPa,近井温度为100 ℃,已知正庚烷100 ℃的饱和蒸汽压106.1 kPa,得出地层压力下正庚烷与空气的体积比:

=

因此,可燃气体所占体积百分比为:

经查正庚烷爆炸下限、上限分别为:L0=1.05,U0=6.7;

应用IAST注空气安全评价软件计算可燃气体体积分数为0.707%、温度100 ℃、压强15 MPa、烷烃碳数范围5~7时,得到100 ℃时的爆炸下限为0.987%,和上限为51.930%。所以100 ℃、15 MPa时可燃气体体积分数为0.707%,不在爆炸范围之内所以是安全的。

1.4.2 注蒸汽及焖井阶段

依据室内实验结果,稠油为完全氧化反应过程中,氧含量小于6.47%。

经过计算,注入空气12×104 Nm3 空气,可燃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所占比例0.182%。应用IAST注空气安全评价软件计算可燃气体体积百分比为0.182%、温度200 ℃、压强15 MPa、烷烃碳数范围5~7时,得到200 ℃,15 MPa时的爆炸下限0.903%,上限为52.465%,此时烃类气体体积分数为0.182%,而此时的氧气含量6.47%,均不在爆炸范围之内,所以是安全的。

1.5现场工况条件下尾气爆炸实验

以曙一区杜80块、杜210块、杜66块有代表性的几十组不同气体组分进行燃爆实验,获取了爆炸岛图,见图2。无论在任何条件下,氧气浓度控制在10.47%以下,就不会存在爆炸风险。

图2 现场工况条件下爆炸导图

Fig.2 Explosion map under field operating conditions

2 安全控制措施

2.1 采用催化剂提高氧含量消耗速率

注空气前,加入催化剂,加速氧气消耗,48 h内,氧含量降低到5%以下。如图3所示,反应条件为200 ℃,反应48 h,注气压力1.2 MPa,催化氧化(用量3 t/10 Nm3空气)条件下,含氧量从20.53%下降到2.71%,与不加催化剂对比, 氧气消耗速率提高31.4%,可有效保障现场试验安全。

图3 反应后的尾气组成分析

Fig.3 Analysis of exhaust gas composition after the reaction

2.2 氧含量监测

制定现场氧含量操作作法,规定了监测手段、监测范围、监测时间间隔、监测等级以及特殊作业井监测注意事项。结合稠油吞吐特点,规定氧含量超标预警值为5%,超过预警值启动应急处理预案。

2.3 优化工艺消除风险源

现场试验中,通过施工工序的不断完善,有效消除爆炸风险源。经过300多井次不同类型井现场试验,从未发生爆炸,有效保障了现场试验安全。

①注空气前,由油套空间和油管补充1 000方氮气,顶替套管气,使井筒内无可燃气;

②注空气过程中,当邻近生产井套管压力升高1 MPa,从油套环空注氮气1 000 m3,将可燃气顶替到油层。当氧含量超过5%,补充氮气1 000 m3并关井;

③相邻近井采取进高架罐生产方式;

④注完空气后,油管和油套环空分别注氮气

1 000 m3和2 000 m3,并直接注蒸汽,中间间隔时间不能超过5 h。

⑤需要在监测井井口、采油站、集输动明火时,监测氧气含量为0时方可动工;

⑥对注气井相邻300 m内生产井、捞油井、作业井、长停井做好防喷措施。

3 结 论

(1)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蒸汽的爆炸极限计算结果表明,在注空气、注蒸汽焖井阶段可燃气体组份均在安全范围内;

(2)通过注入催化剂,可急速氧气消耗,在48 h内可使氧气浓度降低到5%以下,可有效保障注入过程相邻井的生产安全;

(3)爆炸实验结果表明,只要氧气浓度控制在10.47%以下,就不会存在爆炸风险。

(4)完善施工工艺,有效消除爆炸风险源,是避免发生事故的主动性防范措施,对保障现场试验安全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邝 煜.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及展望[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6):102-106.

[2] 裴润有,等. 深层稠油混合高温蒸汽吞吐工艺参数优化研究与实践 [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2):44-48.

[3] 吴永彬,等. 泡沫油稳定性主控因素实验研究[J]. 现代地质, 2012,26(1):184-190.

[4] 刘振翼,等. 不同温度下原油蒸气的爆炸极限和临界氧含量[J]. 化工学报,2011,62(7):1998-2004.

[5] 张利明,等.注含氧氮气油藏产出气的爆炸极限与临界氧含量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5):5-10.

[6] 彭新平,等. 石油液化气储配站火灾爆炸危险分析与事故后果评价[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2):43-45.

推荐访问:吞吐 油气 爆炸 空气 控制


[吞吐稠油注空气油气爆炸分析及控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