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简历封面

提高杜48块边部薄互层新井吞吐效果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18 08:44:35   浏览次数:

zoޛ)j馞<M{ii_駏;׍ztx˩~d˩.˩.v}}=ɶɶ|K.캙M=Oy&w˩MNtij]<;M|m^nuv[w7M|tx˩K.캛zMtx˩MzmzK.캛|n˩.8ӟ5_yۃkm5m5wwͭm5~:K.캛utx˩Mvxv^m5nn6_7m?uZ۞:i|;x_駽6vi}~5^˩.^v^nm۫vvi׽ׯn?^x_i_nۉ^z`޴Ijơ总结,确定了低周期吞吐油层初步动用的思路,即根据油层发育、动用状况、生产情况设计注汽强度以及递增幅度,确保疏通近井地带渗流通道,逐步增大注入蒸汽扩散和加热面积。

3.1.1对1周期动用较好油井适当加大注汽强度。

如杜92K井1周期采油311t,采注比0.49,2周期注汽强度由1周期的62.2t/m提高到67t/m,增加幅度7.7%,实施后周期采油696t,采注比为0.61。

3.1.2对油层发育差及1周期动用差井适当下调注汽强度。

如曙1-49-17井位于断块部署区域边部,射开油层26.5m/11层,1周期注汽强度67.3t/m,采油259t,2周期设计注汽强度58.3t/d,下降幅度9%,注汽过程中干度75%,目前周期生产271d,日产液7.5t/d,日产液1.5t/d,阶段采油680t,生产效果明显改善。

3.1.3油层发育相对较好但動用差井保持注汽强度不变。

曙1-50-31井射开油层24.4m/14层,1周期注汽强度63.7t/m,采油125t,采注比0.28,油层动用较差。2周期保持注汽强度不增,采油140t,采注比0.26,3周期仍保持注汽强度不增,采油414t,采注比0.77,保证了油层的初步动用。

3.2实施油层预处理、化学助排及解堵措施,提高吞吐效果

边部新井储层粘土矿物含量(平均5%左右)大于区块整体含量,注入水易导致粘土矿物遇水膨胀,堵塞原油渗流通道,而进行油层预处理防膨后,可以提高油井吞吐效果,累计实施6口,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由于新井1周期注汽压力较高,生产效果较差,从2周期开始实施解堵和化学助排措施,累计实施解堵4 井次,助排18井次。实施解堵后,注汽压力保持下降趋势,由1轮的14.4MPa下降到3轮的13.7MPa。

典型井曙1-46-21井2周期实施解堵注汽压力由1周期的18.3MPa下降到2周期的15.4MPa,周期产油由60t上升到217t,第三周期注汽压力下降至12.7,周期产油上升至419t。

3.3采取小井组集团注汽、暂堵调剖控制汽窜规模

为了控制汽窜规模,减少汽窜影响,我们在优选注汽参数的同时,主要采用了小井组集团注汽、暂堵调剖以及尽可能合理安排注汽运行计划等方法,对新井进行汽窜综合治理。

3.3.1小井组集团注汽

即是将生产层位统一,汽窜频繁发生、平面上相互临近的2-4口井组合到一起集中注汽,同时生产。以井组内产量总和达到废弃产量为标准。由于平面上互相邻近的一批井同时注汽,热量集中,有利于油层升温,促进温场形成。同时提高区域压力水平,减少汽窜影响,改善油层动用状况。共实施3个井组,可对比2个井组,平均单井周期产油提高214t,累计增油800t。

3.3.2暂堵调剖

暂堵调剖就是在注汽前将调剖剂和置替液挤入地层,选择性进入高渗层,调剖剂遇水膨胀并在油层条件下形成凝胶,从而降低高渗层的渗透率,阻断汽窜通道,调整吸汽剖面,使蒸汽转入中低渗透层,起到封堵汽窜层的作用。2018年新井共实施 1井次,注汽压力略有降低,效果不明显。

3.4加强对不正常井研究及处理速度

曙1-48-19井在吞吐1周期连续因出砂井卡,通过及时实施人工井壁防砂治理,周期产油由1周期的82t,上升至310t,3周期已生产288d,阶段产油966t,目前日产油2.2t/d,有效改善了生产效果。

3.5从生产管理入手,提高新井低周期吞吐效果

在特别加强夜间注汽质量监督,重点作业工序质检必须到位,确保注汽、作业质量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生产管理:一是自制并逐步改进油嘴放喷流程,确保连续平稳放喷;二是新井全部采用注采一体管柱,且下泵采用热采井口完井,并建议作业队使用3寸大头减少倒井口工序,降低下泵作业难度,加快施工速度;三是在加强作业下泵管理及入井流体研究,杜绝采用冷水或盐水洗压井,避免油层污染。2018年区块新井投产一次成功率为100%,有效提高了新井低周期吞吐效果。

4实施效果

2018年,杜48新井共完成产量3.46万吨,注汽17.7万吨,油汽比0.2,对比年初测算,多生产原油0.21万吨,节余注汽量1.58万吨,油汽比提高0.1,达到预期目标。同时,油井开发效果明显改善,为下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5结论和认识

5.1 杜48块通过优化注汽强度设计、优选配套工艺措施、加强生产过程管理,新井取得较好吞吐效果。

5.2 新井低周期实施选配注对改善纵向动用程度具有一定作用,同时进一步提高油井吞吐油汽比。

5.3 目前成功摸索出的注、焖、放、下、采等生产管理办法,对区块下部新井开发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厚福.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2] 刘慧卿.蒸汽吞吐井合理焖井时间的理论依据[J].石油钻采工艺,2004,2(4)

作者简介:

柴标(1988-),男,汉族,本科,中级工程师,2012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现从事油田开发研究工作

推荐访问:吞吐 效果 提高 研究 块边部薄互层新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