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职业总结

浅谈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9 08:47:58   浏览次数:

〔关键词〕 数学语言;生活语言;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6〔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52—01

数学语言是用来表达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化语言,具有简练、严谨、抽象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形成和运用的过程。是否掌握数学语言是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应分两个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一、通过生活语言来领悟数学语言

1. 通过生活语言理解概念

借助于生活语言来理解数学概念,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知识时,学生对“互相平行”往往难以理解,常常说成直线L是平行线。这时可以借助于生活中的“朋友”关系、“同学”关系来理解平行线间的依存关系。还可以借助于人和镜子中的人像之间的关系解释“一一对应”。同时借助于生活语言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外延。例如,在认识圆柱的“高”后,可以用硬币和管子作比较,询问学生“高”在哪里,又问水井的高在哪里,这些高分别叫什么?通过这些比较,巧妙地把数学语言中“高”的概念与生活语言中的“厚、长、深”沟通,从而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 通过生活语言说清思路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可以借助生活语言来说清思路或算理。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建筑工的工资是每人每天40元,小明家盖房子,请了5个工人做了7天,一共应付多少元?学生很快列出如下算式:①40×5×7②40×7×5③40×(5×7)。在讨论解题思路时,对于第一、二种解法,大家都能说出道理,对于第三种解法发生了争执,认为5×7这一步没有意义,所以是错误的。这时,有位同学站起来说:“这样做是对的,我家盖房子,爸爸就是这样算工钱的。爸爸说,一个人做一天就是一个工,5×7就表示一共做了35个工。”“对。”有人补充说,“这也是总的工作时间”。听了发言,同学们都表示明白。一种较难理解的思路,通过借助生活语言而很快得到了解释。

3. 通过生活语言形象记忆

数学语言有时比较抽象,这时可以编出一些脍炙人口的儿歌,帮助学生形象记忆。例如,教学“9加几”。它是教学用“凑十法”口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怎样让学生又快又准确地记住“几与几凑成10”呢?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编出“凑十歌”:小朋友,拍拍手,大家跟我一起走。我出1,你对9,2和8,4和6,3、7相加刚刚够。和是10,互相凑,剩个5,找朋友,五五相加刚好够。把“凑十”生动形象地比喻成找朋友,符合孩子们的认知理解水平,从而有效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从生活语言走向数学语言

1. 通过示范引导,加强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加以引导,促使学生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化。在“长短”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实物——比如红、绿两支铅笔。开始,学生大多只能笼统地说:“红的长,绿的短。”为了让学生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说话,可以问:“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并又拿出一支黄色的铅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通过讨论比较,学生们知道应该说成谁比谁长或短。如:“红铅笔比绿铅笔长,绿铅笔比黄铅笔长。”“绿铅笔比红铅笔短,黄铅笔比绿铅笔短。”“红铅笔最长,黄铅笔最短。”这样,经过引导,不仅使学生懂得了长短是相比较而言的,更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

2. 通过数形结合,促进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化

数形结合是搭建抽象与形象的桥梁,也是实现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变的有效手段。比如,画线段图解应用题就是把生活语言变为可视的图像,再把可视的图像变为数学语言,列出算式。如有这样一道生活题:小明家养的鸡和鸭一共38只,鸡比鸭的3倍多2只。鸡和鸭分别有多少只?学生如果能根据题目的条件转化为线段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 通过比较辨析,区分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比较,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如生活语言中的角(如牛角)与数学语言中的角不一样;生活中常说皮球是圆,而数学中必须指出皮球是球体,它的切面是圆的。数学中“点在直线上”也与生活中“某物在某物的上面”不同;数学中“数”与“数字”有着不同的含义,而在生活中统称“数”;数学中的“比”与生活中的比(足球比赛2∶0)的意义也不相同。

推荐访问:浅谈 小学生 培养 能力 语言


[浅谈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