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单位总结

《人文地理学》教材的“113445”框架探讨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3 08:39:31   浏览次数:

摘 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高等院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教材建设经历了近40年的历程,出版了多种版本,目前已经进入创新教材体系的阶段。本文在第一部分提出了“113445”框架,在第二部分梳理分析了四种中文教材和六种英文教材,以证明该框架具有合理性。在最后的部分以具体案例指出,“113445”框架是培养学生基本人文地理学素养的可行框架。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教材框架;教材建设;中外比较

一、“113445”框架释义

1.“11”为“一纵一横”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人文地理学在研究区域形成机制时有两个基本分析思路,即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约翰斯顿(R. Johnston)所说的“一纵和一横”[1]。“一纵”是指分析一个区域范围内探讨不同人文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由要素关联形成的区域独特性;“一横”是从不同区域之间人文要素的相互关联,分析在关系网中各个区域的独特性。

2.“3”为三个区域本性

区域本性之一是一地长期相对稳定的自然要素,如气候、地貌;区域本性之二是长期积累在一地的实体要素,如建筑、道路等;区域本性之三是发生在一地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件[2]。区域比较的根本是区域本性的比较[3]。区域的三个本性在空间上是不可移动的,它们可以成为区域发展的垄断性资源。例如气候、地形等空间上不能移动的自然条件,可能成为地方性农产品、经济作物的特殊品质的生长条件,而其他地方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再如中国许多大城市的发展是因为历史上长期投入了基础设施、大量的建筑群,因此使得新建的城市很难在建筑体量上与之竞争,没有这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建筑,就很难接受投资和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并且重要的历史事件可以成为区域旅游资源或地方产品的品牌资源。区域三个本性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即便有了区域可以依据三个本性作为发展的资源条件,但是区域也并非一定使用这些地方资源发展。例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煤炭资源还有,内河港口城市还存在,但是在欧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冶金工业衰退,德国类似的城市还有纽伦堡等。

区域三个本性的分析视角与“一纵一横”的分析视角可以结合在一起。我们将自然环境和资源作为人类活动的自然舞台,这就是“一纵”的思维;我们在区域之间比较区域的三个本性的优劣,这就是“一横”的思维。我们分析区域长期积累的实体要素集合,将之作为区域发展的“本底”,这就是“一纵”的思维;我们比较多个区域第二本性的差异,从而分析各个区域投资边际效益差异,这就是“一横”的思维。将一个地区历史事件开发为区域文化产业的资源,这是“一纵”思维;分析本区域之外的人们如何看待这个区域的历史事件就是“一横”的思维,区外人的态度决定着这个历史事件在区外人眼中的软资产价值。以井冈山红色根据地为例,它能成为红色旅游资源,是因为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956.4万名,全国各地的党员都非常认同井冈山红色圣地的价值,因此井冈山拥有大量的红色文化旅游者。

3.第一个“4”为区域的四个圈层

在“一纵”思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地理学的基本问题。所谓的四个圈层是指自然圈层和人文三个圈层。自然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由于本课程是人文地理学,因此我们将之合为一个圈层。人文三个圈层分别是生计圈层、制度圈层和意识形态圈层。在英文教材中,将这三个圈层分别称为technology,sociology和ideology。生计圈层与自然圈层的联系是,人们从自然圈层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制度圈层是为了更好地组织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组成的社会(society),以及制定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俗约等。该圈层通过组织、制度、俗约等影响生计活动,间接地与自然圈层发生联系。意识形态圈层是指导人们在生计圈层和制度圈层实践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情趣,例如可持续发展理念、人类共同体理念、师法自然的艺术创造等。区域整体性体现为三个人文圈层和四个自然圈层组成的“七圈一体”。为了简化问题,有时我们也用“四圈一体”或“四层一体”的说法。

人文地理学四层一体的分析有如下的理论。第一,决定论(也称机械主义)。该理论不是强调自然对人文的决定作用,就是强调人文对自然的决定作用。现在虽然有许多批判自然决定论的研究,但是自然在某种状态下,决定论依然起着很大作用。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将历史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他认为长时段的历史中存在着一个稳定的结构,他控制着历史,譬如地理环境空间格局对人类活动空间格局的影响。他以地中海地区为例,说明了这种地理结构对地中海历史的影响[4]。我们以俄罗斯资源开发历史可以解释布罗代尔的这个观点,尽管在二战期间苏联为了发展后方的军事工业,开发了北极圈地区的伯朝拉煤田,但是从长期的历史来看,俄罗斯经济核心地区始终在乌拉尔山以西的一个梯形地带。第二,或然论(也称有机体主义)。该理论将人地关系视为一个有机体,有机体的特征就是各个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机械关系,而是有机体可以发展与外界的联系、内部要素相互反馈,可以生长新的机能、完成机体的自我修复。例如北京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当这个有机体要发展时,它就以吸引外部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在原来的消费型政治古都基础上,生长出生产性功能;当生产性的功能超出了当地的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时,再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外部水资源的供给;当看到通过扩大水资源供给还不能遏制水资源供给紧张的趋势时,城市又开始鼓励节水产业、向外疏解工业。在这个不断的调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时而是自然决定产业,时而是产业影响自然。第三,适应论(或称为历史演化论)。该理论基本上是强调今日之人地关系,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人地关系的基础。人们不可能无视历史的基础,只能在历史基础之上发展人地关系。

4.第二个“4”为四维评价

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四个方面的价值判断:第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可持續发展;第四,区域文化活力。这四个价值判断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它具体体现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所谓“五位一体”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体[5],而我们这里没有提政治建设,是因为对于全人类而言,政治建设可以是实现四个目标的途径。人文地理学关注空间安置,而评价空间安置的维度之一为:是否为人类创造了经济福利?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基本上是从提高生产企业效率的角度提供判断理论的。评价空间安置的维度之二为:是否创造了更为公平的社会关系?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在讨论居住空间隔离、不同性别的空间使用权力、区域管治权力等方面提供了判断依据。评价空间安置的维度之三为:是否迈向环境可持续的目标?人口地理学中的环境承载力分析、经济地理学中的区域生态足迹分析等为此提供了分析方法。评价空间安置的维度之四为:是否促进了区域文化活力?文化地理学提供了地方理论,它从文化尊重、文化包容、文化创新等方面提供了区域文化活力的判断依据。

5.“5”为五个基本的认识论

五个基本的认识论分别是: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结构主义、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些认识论与人文地理学结合,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流派或学派。它们是实证主义地理学或空间分析学派、结构主义地理学(含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含道德地理学)。将方法论单独列出来是中国大学本科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特色。赵荣、王恩涌等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介绍了四种方法论,这主要是来自约翰斯顿的《哲学与人文地理学》[1]。在该书的第二、三、四章依次介绍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第五章介绍这三种认识论的冲突与融合。该版《人文地理学》将实证主义分解为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其实两者在认识论上基本是一脉相承的,然后再加上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因为目前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许多是后现代主义的,因此我们也将其作为基本的认识论来介绍。

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认识论是具有理科基础的地理学本科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入门方法,这两种方法目前在自然地理学中普遍使用。学生如果学完了部分自然地理学课程,就会比较容易地掌握先收集资料,而后做归纳分析的步骤,尤其是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做统计归纳的空间模型。这两个认识论的难点在于,如果没有充足的人文地理学实践经验,可能很难确定因果分析中的主要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

结构主义的认识论是寻找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认为深层结构是决定表层结构的根本。所谓结构就是“关联”,那么确定关联主体、关系形式(尤其是空间形式)就是一个基本功。难点是发现决定空间关系的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常是制度和意识形态文化。

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现象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反对科学主义至上,尤其是反对普适规律。该方法从发掘人作为主体对地方感受的差异出发,发展为从人性角度评判人类的空间安置。人文主义与结构主义的结合点在于,人文主义为结构主义找到深层结构提供了帮助。这种方法对本科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潜心学习,就能找到对世界的解释和迈向理想的路径。

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是反对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它认为人类可以不断超越已有的对世界的认识结果和认识方法。如后结构主义地理学、结构化地理学都是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路径。其步骤有四:明确现代性的概念、理论、方法,发现现代性概念、理论、方法的缺陷,用新的概念、方法来呈现、解释世界,说出新的概念、方法呈现、解释世界的合理性。

二、中外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材框架比较

1.中国主要人文地理学教材框架比较

我们比较了国内四种比较流行的《人文地理学》高校教材,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本教材的共同模块包括:绪论(含人地关系理论和方法论)、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产业地理学(含旅游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面对的实践问题。四个版本的区别主要在各章内部的内容。旅游地理学实际上是产业地理学的一部分,行为地理学在特殊时期进入中国人文地理学界,可以作为分析方法论的一部分。在最新出版的顾朝林等人的版本中,就做了这样的归并。

这四本教材均隐含着“113445”的内容,其中“一纵一横”(“11”)比较明确,尤其是“一纵”。关于一纵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四圈一体(第一个“4”)。在各书最后一章中体现了四维评价(第二个“4”),其中较弱的是社会公正的评价,较强的是环境可持续的评价。关于五个认识论(“5”),各书中比较弱的是对后现代主义方法的介绍。

2.英美主要人文地理学教材框架及其与中文教材的差异

我们比较了六种比较流行的英文《人文地理学》高校教材,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模块包括:导论、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产业地理学(三个产业,旅游地理并不突出)、城市地理学(乡村并不突出)、政治地理学、人与环境、全球化、人文地理学面对的实践问题。这几个模块与中国《人文地理学》教材的模块是一致的。中英文版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框架的主要差异是:在最后展示人文地理学与现实主要问题的关系时,英文教材以“一纵、一横”来展现(“11”),分别对应的是“人地关系”和“全球化”,而中文教材是将二者合并为一章的。中英文版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框架的次要差异是:后者并不凸显旅游地理的地位,而强调消费地理学。英文教材当然也没有将行为地理学单列出来。在聚落地理部分,英文教材并不强调乡村聚落,主要还是城市聚落。这与西方城市体系划分及其发展水平有关。四圈一体体现在教材案例中(第一个“4”),四维评价(第二个“4”)也融于案例中,关于五个认识论(“5”),也是融于案例中的。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间接体现在章的目录标题中,如语言地理、宗教地理、政治地理等的英文形式都是复数,以表明对这些文化政治现象的不同解释。

王恩涌、赵荣两位先生带领的写作团队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教材历经多年修编,将于201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三版。这版教材包括了上述教材的共同模块,且体现了“113445”的内容框架。该教材第一章介绍了区域三个本性(3),第二章介绍了一纵一横(11)和五个认识论(5),第三章到第十一章將四圈一体(4)和四维评价(4)融入各章内容的分析中。

三、113445框架与地理学人的基本素养

地理学人的基本素养主要是指除所有人必有的基本素养外的、一些由专业学习所获得的素养,可以分解为思维素养和实践素养,其中一些基本素养是由人文地理学课程培养出来的。下面我们就结合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说明人文地理学培养的基本素养。

1.思维基本素养

第一,掌握“一纵一横”两种因果联系思维。北京老城中轴线申遗过程有许多学科学者参与。地理学人在发掘中轴线历史文化意义时,“一纵”的视角是分析中轴线设计建设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除了考虑中轴线走向与天象之间的关系外,还要考虑是否与地形有关;“一横”的视角是中轴线与其他建筑群之间的关系,例如发掘元大都与元上都之间的关系,与辽金城池之间的关系。

第二,学会发掘区域的三个本性。正如本文第一部分阐述的,区域的三个本性是区域发展的充分条件。对于中国地理学专业的学生,比较困难的是挖掘第三本性,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是在历史上不断层累出来的,这需要学生查阅大量文献挖掘凝固在中轴线建筑群中的历史,而历史专业训练出来的能力,有利于找到历史资料。中国传统地理学常说“史地不分家”,指的就是这种基本的思维分析能力。

第三,能够从四个圈层的关系把握区域整体性。就中轴线核心建筑群而言,它的选址在永定河故道边(六海水系位置),因此修建给、排水工程可以节省成本。无论历史还是现实的功能,都分布在生计、制度和意识形态三层中。历史上皇帝在此居住、行使国家权力、举行祭天地大典;如今它是重要的旅游景区、是国家举行重要政治活动的场地、是体现人民大众当家做主的精神象征。有学者提出,用景观意义来重新组织人文地理学的内容[16],四圈一体就是一种组织方式。

第四,建立起从四个方面评价区域发展的意识。就北京中轴线而言,保护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在设计其保护方案时,如果可以做到保护与利用并不矛盾,不破坏生态环境,同时还不破坏文化的多元性,那么这种保护方法就是可行的。

第五,了解区域认知的不同范式。在调查人民群众保护意愿时,可以采用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在调查中轴线建筑群内部空间关系时,还可以用结构主义方法调查表层空间结构与深层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在调查人们对中轴线建筑的地方认识和认同时,可以采用人文主义的方法;在设计调查项时,可以用后现代的视角突破前人的调查路径,探索新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2.实践基本素养

有学者提出,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需要有两个环节支撑。第一是完善后续的人文地理学课程,从而起到强化训练的作用;第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文地理综合实习中结合具体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7]。学生的实习可以是教学实习,还可以是生产实习。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毕业生目前主要投身到如下应用领域:(1)国土资源部门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2)住建部门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村镇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3)文化部门的世界遗产保护;(4)旅游部门的旅游规划;(5)交通部门的交通规划等[18,19]。

这里将“113445”与实践技能的联系编为口诀:

纵横定学科,叠层边,横扩网。

三性地方本,本之界,本之需。

四层为关联,内纵联,外条件。

四评文化尺,审小群,怀天下。

五法判理论,二法明,三理辩。

纵横定学科,叠层边,横扩网。对应的技能是用区域整体性确定规划区域边界的能力,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确定区域网络关系的能力。

三性地方本,本之界,本之需。对应的技能是使用部门地理学的知识确定三个地方本性的分布边界的能力,用问卷等方法确定人们对三大本性之需要的能力。

四层为关联,内纵联,外条件。对应的技能是能够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使用四圈一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评文化尺,审小群,怀天下。对应的技能是能够跳出小群体的利益,从不同数据渠道了解天下不同人群的共同利益所在。

五法判理论,二法明,三理辩。对应的技能是能够设计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分析框架,了解人文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 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M].蔡运龙,江涛,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0.

[2] 周尚意,等. 地方特性发掘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 Denevan W M, Mathewson K (eds). Carl Sauer on Culture and Landscape : Readings and Commentaries[M].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29.

[4] 布罗代尔.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M]. 蒋明炜,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 新华社,2017-10-18.

[6] 赵荣,王恩涌,刘继生,等. 人文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陆林. 人文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 陈慧琳. 人文地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 顾朝林,张敏,甄峰,等. 人文地理学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10] Fouberg E.H, Murphy A.B, de Blij H.J. Human Geography: People, Place, and Culture(11th Edition)[M]. NYC:John Wiley & Sons Inc, 2015.

[11] Norton W. Human Geography(7ed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2] Knox P.L, Marston S A. Human Geography: Places an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 (7th Edition)[M]. London: Pearson, 2015.

[13] Malinowski J. Kaplan D.H. Human Geography (1st Edition)[M]. NYC: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3.

[14] Short J.R. Human Geography: A Short Introduction (2ed. ed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15] Rubenstein J.M. The Cultural Landscape: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 (12th Edition)[M]. London: Pearson, 2016.

[16] 李蕾蕾. 從新文化地理学重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J]. 地理研究,2004(1): 125-133.

[17] 姜巍,高卫东,周保. 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J]. 教育现代化,2017,43: 77-78.

[18] 方创琳,周尚意,柴彦威,等.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11, 30(12): 1040-1078.

[19] 冯长春,贺灿飞,邓辉,等.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发展与创新[J]. 地理学报,2017,72(11): 1952-1973.

[项目来源:2015年北京市教学名师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771148)]

[责任编辑:余大品]

推荐访问:人文地理学 框架 探讨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