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总结

贵州仡佬族剪纸艺术探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10-03 08:46:52   浏览次数:

对民间美术类型个案进行调查,必须将其还原到具体的生活事实中,去认知其存在的状态和活态文化的解释。笔者通过对仡佬族信仰仪式的跟踪采访和口述调查,并结合当地的地方性知识等方法,发掘蕴含在具体地域生活中的经验解释、民众认同的文化信仰内涵及其叙事方式,并以此研究文化传承的相关问题与保护抢救的实践对策。通过对仪式的跟踪调查,发现剪纸作为仪式中的道具,仍存活在仡佬人的乡村生活之中,也说明村社文化在当下文化传承中仍在发挥作用。

一、仡佬族剪纸概述

仡佬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信仰活动,剪纸在其丧葬仪式、傩戏仪式、花灯戏等独特的信仰仪式中均保持了活态使用。这些仪式主要体现了对祖先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剪纸在这些信仰仪式中的功能,是充当人与神灵、祖先沟通的重要媒介。

据史料记载,仡佬族妇女以穿“桶裙”为主要特点。剪纸则作为其服装刺绣的底样,而现在大多数仡佬族的衣着已与当地汉族无异,传统的民族服饰已成为一种民族记忆,被封存在各地的博物馆、展览馆中,成了仡佬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因此,剪纸没有以作为刺绣底样的形式流传下来。

此外,在婚礼和寿庆上也会张贴一些剪纸,如婚礼上的“喜”字,做寿时会贴“福禄寿”等,也只是少量使用。

由此可见,仡佬族传统剪纸的制作、使用情况并不繁杂,除了个别单独使用的情况外,基本上是作为纸扎的组成部分或者作为仪式道具。

二、仡佬族仪式剪纸类型

1. 丧俗中的剪纸类型

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是人生大事,在传统的民间习俗中,这些人生重要礼仪都要大办,仡佬族也不例外。仡佬族自古就有厚殓崇葬之风,其丧葬习俗复杂而又严格,既有浓厚的宗教文化积淀,也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烙印。仡佬人认为父母去世后,亡灵有三重意向,一是要去与先祖聚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继续过群体生活;二是要像在世一样生产生活;三是会惦记儿孙,不时会回来看望。因此,孝家在为老人办丧事时,会根据老人的意愿做出安排,也会大操大办,体现自己的孝心。大量使用剪纸的是外坛纸扎,各类纸扎品类繁多。

仡佬族送亡人仪式通常会请佛教、道教的内坛师父举行一套严格的丧葬仪式。道真县有用傩戏仪式送亡人,但还是以佛教和道教为主。曾经儒教和三教(儒、释、道)送亡人仪式也曾流行于仡佬族地区。由于现今民众经济普遍好转,且仪式作为送亡人“上山”(仡佬族的坟地多选在山坡上,故称上山。)之前最后的盛宴,能制造出热闹气氛的仪式更能得到孝家亲睐,而儒教和三教因为无法制造出大场面的热闹氛围而逐步受到冷落。

民间信仰是依托于民间事象而存在的,信仰与民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自上而下地干预民俗生活。笔者在田野调查中亲历了由务川县泥高村杨正蛟先生主持的七天规格的道教送亡人仪式、安全村王国华先生操办的五天规格的佛教送亡灵仪式。通过对这两个仪式的调查整理,笔者发现如今在仡佬族地区盛行地佛教与道教,早已经丧失了其最初的面貌,而是相互渗透、揉杂在一起,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局面。

道教与佛教送亡人仪式的区别,在于所供奉的神祗不同,想达到的目的也不一,佛教讲究轮回,而道教则追求升仙。道教师父杨正蛟说:“道教和佛教的科目、文书、唱腔、乐器皆各异。”七天的道场是天地道场,可通天界,天上和地下的神灵都会知道;五天的道场是只有通知地下的神灵;而三天的道场是天上地下都没通知,只是给了亡人一个便条而已。若文书能到达地府的那一段,就说明已把亡人在阳间犯的罪都给消解了。

在葬礼中,有的内坛需要外坛先生布置灵堂,外坛先进场布置完之后内坛才进场,有的内坛班子则有能做外坛的师傅。仪式中内坛使用的剪纸主要是屋内的灵吊、三保灵罩、神坛阁(隔)堂、引魂幡等。内坛使用的吊纸会因为选择的坛班不同上面的文字会不同,所剪的形制也各异,屋内的灵吊分布是一排吊纸一排钱的布局,吊纸的数量也有讲究。各坛班所制作的引魂幡大小形状不一,隔坛布置则比较相似。内坛剪纸不仅仅体现了佛教道教之区别,就算同一种教派,也会因为坛帮的不同其剪纸纹饰各有千秋。这取决于内坛的师承关系,由于仪式中的剪纸纹样没有明确规定,内坛师父会在既定的母题纹样上进行自我发挥或者再创造。

外坛纸扎则有灵屋、纸马、花轿、荃龙(也有钱龙、乾龙等说法。)引吊、罩王花伞、缠龙玉棍、金山银山、望乡楼等,与仪式的规格和孝家的经济能力相关,外坛纸扎多为亡人的女儿购买。灵屋无异,灵屋的鳌头(房顶的两侧)和顶尖(房顶中间)都是用剪纸张贴,其余纸扎都有用剪纸制作的构件。大体按照皇帝出行的规格制作,寄托了孝家希望亡人生活好、并荫福子孙后代的愿望。(如图1)

图1:2012年6月30日泥高村道教仪式灵堂

2. 傩戏中的剪纸类型

主持一场傩戏道场,首先要安置好一个法坛(法坛也称为祖师坛,区别于祖先坛是傩戏传承的牌位,供奉着坛帮全部的祖师。)早先法坛都是在主家安置的,现在由于多种原因,有许多人选择在傩师家的主坛(私坛)上进行。傩戏仪式有一天一夜、三天三夜、五天五夜的区别,一天一夜叫扛神或者打保福,三天三夜叫冲傩,七天七夜叫冲全傩。{1}完全看主家的意愿。

在仡佬族傩戏中,会用剪纸制作一部分道具,最重要的就是八卦旗,这是各家傩班必备的旗帜。务川陈洪喜坛班有使用花旗、三角形乌云旗、招兵旗等。道真县的张邦宪除了制作八卦旗、乌云旗外,还会在驱瘟傩戏中制作驱瘟船,在船的头尾也贴有镂空花纹剪纸,有时也会使用宝盖。

傩戏中剪纸使用的不多,通常由傩师制作,少有请外坛先生代做。“冲傩”道场中也要置三宝,形制与丧事道场基本一致。通常举行傩戏仪式的时间是需要傩师择吉日才可以举行,只有做寿不需要择吉日。傩戏结束的时间也须折吉,若时间不吉,傩师会根据推算来决定提前开始或者延后结束。

3. 花灯戏中的剪纸类型

务川县安全村的花灯戏已经进入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全村的王美智老人是务川唯一的县级传承人。花灯戏作为一种既带有娱乐性又具功能性的民间信仰仪式,广泛地流传于务川地区。在早期,花灯戏分为驱瘟灯、神夹灯(也有灯夹戏的说法)、耍灯三种。{2}其中驱瘟灯和神夹灯只是在曾经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自身的演变,目前务川境内的花灯戏主要是耍灯。

耍灯通常在正月举行,充满娱乐性也承载着传统的求嗣功能。跳灯过程中伴有偷宝(宝是竹子做的一个蛋状物,用红布包着。偷宝就是在没人看见的情况下偷偷将宝从牌灯上拿走。)、送宝(送宝是灯班把宝光明正大的送去主家。)、接宝(接宝是在灯班送宝来的时候,准备烟、酒、香、烛、钱等迎接送宝的灯班。)、还宝(还宝是当许的愿望实现的时候,主家就把接宝或者偷宝时许下的功德,在第二年办灯戏的时候兑现给灯班。)等内容;同时,走灯时会有程序,大致顺序为:送灯贴,由灯班向附近村寨或人家先奉送贺灯帖,愿接灯之家便挂上灯笼,表示欢迎;接灯,灯班来到主家,说四言八句的吉利话;盘灯,主家盘、灯头(或唐二)答,一来一往,一呼众喝。也有懂耍灯规矩且家庭条件较好的人家,为了达到娱乐的目的,给灯班出难题,主灯人能解答才能拿走主家给他们准备的“功德钱”(功德钱是灯班走灯时候主家给的钱,用于灯班的相关支出费用。通常是12的倍数,以前是12元、24元;现在经济好了,都是120元、1200元、2400元等)。现在已少有人接宝了,一方面是因为在经济上可节省一点,另外一方面是受到国家生育政策的影响。

张贴于灯笼上的剪纸,通常是由灯头制作,目前安全村的灯头是王美智的二儿子王国华。王国华已主持灯戏几年,但未掌握花灯剪纸的技艺,现办灯所使用的剪纸均由王美智老人制作。在他一本旧得发黄的书中,夹着许多他制作好的花灯剪纸样本。因他已年至耄耋,怕日后办灯没人会剪纸,才制作了一些留下来作为临习底样。

五颜六色的剪纸张贴于花灯上,让简单朴素的灯笼变得五彩斑斓。跳灯时,灯里面都燃上蜡烛,这又呈现出了另外一种奇特的面貌,不像北方窑洞上的剪纸那么静谧宜人,却与仪式中独特的气氛融合在一起,体现其特殊的功能。(如图2)

图2:2013年2月18日安全村花灯戏仪式现场

三、仡佬族仪式剪纸的文化内涵

仡佬族地区的剪纸图样,几乎都来自他们生产生活中的花、草、动物,没有叙事情节,也只是在特定的仪式之中才能发挥其功用。仪式中的剪纸具有很强的情境性,脱离了仪式环境,脱离了做仪式的班子,其文化内涵和传承的意义必定会受影响。

1. 丧葬仪式中的剪纸

内坛仪式中的剪纸纹样主要有铜钱花、海椒花、四银菜、指甲花、豆花、单四银(眼)菜花、双四银菜花、八角花、水仙花、水上花、蝴蝶花、莲花等。其中墓碑雕刻也有用剪纸作为底样,有鹿、牛、瑞兽、龙、凤、麒麟、暗八仙等纹样。

外坛剪纸多为建筑中的构建:

灵屋中的剪纸的构件中主要有鹊鸟、灯笼、钟、树、宝鼎等纹样。道真县的纸扎比较精美,除了传统的剪,还配合画和钻孔的方式,较三十年前的外坛剪纸更加华丽,其中,灵屋的建筑构件具有典型性,都尽量向宫殿建筑靠拢。灵屋的顶尖、熬头、回廊等和现实中的皇家宫室建筑形制是一样的。传统的灵屋走廊是有剪有钻的,窗子的造型以不同的花纹来体现。

钟:走廊有表现钟的纹样,据纸扎师傅韩秋元说,这是国民党时期才吸纳进来的纹饰。

顶尖:由宝瓶加牡丹组合而成,下部加有底座,寓意为平平安安,花开富贵。顶尖是屋脊的中间,也是一个屋脊的最高处。不同规格的灵屋的格局会有区别,有四合院形制的也有三合院形制的,三合院前面是没有屋脊的。屋脊多灵屋的高低就不一样了,造型也可以不一样了。

鳌头:是指屋脊的两端,和现实中的建筑一样,熬头也是由祥瑞组成。最典型的是雀鸟的纹样,这传统观念中的朱雀有关。

吞脑壳:类似狮子的动物,用于保护家财的,如果有人家大门朝向不好,或者有尖状物挡着,就要挂一个吞脑壳在门前,保佑宜家平安如意。

古老荃:古老荃的形状是圈套圈、轱辘圈,中间圆套圆(务川县丰乐镇朱俊禄口述)。也有古老钱、古老圈的说法。

2. 花灯戏中的剪纸则更趋于程式化。

花灯上所用的剪纸纹样有螃蟹、蜘蛛、蟑螂、蝉、竹子虫、飞蛾、蚱蜢、蜜蜂、海椒花、四银菜、药材接骨木花、刺秋花、蝴蝶花、莲花、古老荃、九连环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草纹样。

四银菜:四为双数,有吉利的意思,又是药名,且好看。

接骨丹:虫子,一种外科药,用于接断骨,功能强大。

蚱蜢:在农作物中会吃别的害虫,是吉祥物。

蝴蝶:有幸福的含义,蝴在当地的谐音为fu,和幸福的fu一个音,包含吉祥的祝愿。

野鹿:鹿,谐音有福禄的意思。

八角花:八也是双数,是吉祥数字。

螃蟹:螃蟹有八只脚,是很好的赚钱手,代表子孙发达。

海椒花:生活中的植物,开的花很美,当地有种植海椒爱吃海椒的习俗,在当地被广泛使用。

蝉:声音很响亮,“隔山喊隔山应”,具备灵气。

3. 傩戏仪式中使用的剪纸主要有五云旗、招兵旗和花旗,旗帜皆为双层。

五云旗有五种颜色:青、赤、白、黑、黄,分别对应东、南、西、北、中。

八卦旗上的五个洞代表五方兵马,一端有三个角代表能稳固的立起来。

五瘟船上的剪纸主要是船身和甲板处,船身剪纸有有齿轮,寓意它能通过所有阻碍,到达任何地方。甲板上的窗用剪纸表现是为了透气,船头、尾、两边都有一些不同的纹样。多用黄色的纸表现龙的纹样。

4.不管是傩戏仪式中的剪纸道具(傩戏仪式中的旗帜为反复使用,不会化掉。),还是丧葬仪式中的内坛、外坛剪纸亦或是花灯戏仪式中使用的花灯剪纸,最后都会因为仪式的完成而被化掉(俗语,烧掉的意思。),完成它最后的使命。总体来看,仡佬族传统剪纸皆是以母题传承与传播。尽管形制各异的剪纸纹样随处可见,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坛班的剪纸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但仔细分析其内涵,却是同一母题下的灵活创作。体现了仡佬地区文化的共同性,也体现了仡佬文化的生命力。

四、仡佬族剪纸的传承

1.传承人及传承现状

花灯戏剪纸的传承已面临濒危的状况,安全村唯一的传承人王美智已86岁,他儿子王国华仅仅学会了操办仪式,并未掌握花灯剪纸的制作。傩戏之中的剪纸主要是令旗和五瘟船上的剪纸装饰,由于令旗可以反复使用,五瘟船也是在有瘟灾的时候才会使用,一般由傩戏师父制作,工艺比较简陋,传承也显得不那么受到重视。在丧葬仪式中,剪纸主要作为内坛装饰和外坛纸扎使用。现在许多内坛师父已经不会制作内坛装饰,皆由外坛师父布置,内坛师父只管做法事,逐渐有了内坛与外坛的社会分工。丧葬仪式的传承也逐步分成了两个方向,外坛师父带徒弟专门做外坛手艺,内坛师父教授专门的做道场的徒弟。

笔者发现,内坛传承皆为家族内部传承,更像是一种职业。内坛师父会广泛带徒弟,但多数选择把最关键那部分传授给自己的孩子。而外坛师父则很少逼着自己的孩子学习手艺,其师承也没有内坛那么严谨复杂。例如,傩戏的传承会有排带代表出师,祖师坛也会随着师承而传承下去,如果师承断了,那意味着这一坛的所有祖师都会因没人供奉而成为游师,所以傩戏艺人会很重视传承的问题。而道真县的纸扎艺人韩秋元告诉笔者,自己有过三个师傅,其中有一个师父,自己给了师父钱,且做了一套纸扎还给师傅,这师徒之情就此两清。这或许体现了内坛和外坛在传承上的区别。

现在仡佬族聚居区从事剪纸创作的人为数不少,有剪纸艺人、爱好者和美术教师。他们用剪纸表现仡佬族题材,且屡屡获奖,却罕有传统剪纸传承。据务川县文史资料记载,县里曾在艺术中心开展剪纸教学活动,活动中心也人才济济,有美术教师、业余爱好者和内坛道师等参与其中,县小学在美术手工课上也有剪纸教学项目。由于传统的仡佬族剪纸是依附于仪式才得以传承下来,这有区别于北方地区的剪纸文化。从剪纸本身出发,脱离了仪式就是去了仡佬族剪纸的传统文化内涵。仅仅是出于业余爱好的教育传承,很难体现出仡佬族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容易趋附于其他文化潮流。

2. 仡佬族剪纸传承中的问题与建议

(1)乡村生态环境、生产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者。国家政策使得许多村小学被拆并,这对村民的离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村民为了方便小孩上学,纷纷搬离村庄,让曾经繁盛的村庄逐渐趋于消沉。传承的主力离开了传承的土壤,使得许多传统仪式的传承日益艰难。

(2)仪式的发展与变迁

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文化与信息的快速传播。近年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开始研究仡佬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也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并以此为噱头大打文化宣传牌。为了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一些平时只应用于解决生活中困难的独特仪式,逐步演变成了给领导、学者专门表演的节目,体现了仪式由功能性向娱乐性的转变(据张邦宪口述,由于傩戏必须在有人请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不能自主表演,所以在给领导、学者进行无目的表演时,要改变操作的仪轨)。

(3)政府工作与文化传承

目前政府在本土文化传承上也做了一些工作。道真县在县青年活动中心开设了傩戏培训课程,由傩戏艺人张邦宪在此设点带徒弟,并在有领导、专家到来时做娱乐性表演;务川县的龙潭镇仡佬之源也会组织安全村的花灯班来表演,大力宣传仡佬文化、吸引游客,同时,还将从事内坛法事的先生全部登记在册,方便管理。这些方式对于仡佬文化的传承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让这些仪式脱离开其生长繁衍的土壤,仪式必将失去它的生命力,变得空泛无依。

对仡佬族剪纸使用情况的调查,勾画出了仡佬人独特的信仰世界,而剪纸作为信仰的外化形式,只有在信仰能继续传承的前提下才能得以继续流传。自古以来,民间的文化信仰主要是通过戏剧、仪式、评弹、快板、皇历等渠道传播。③民间信仰的世界,从古至今延续性很强,至今没有出现泾渭分明的断裂。仡佬族的信仰、仪式的传播和保存亦是如此,其承载了仡佬人久远的历史。这种大多数普通人的信仰,是以能不能灵验、有没有实际用处为基础的自觉的信仰,是一种自然的不需要理解的信仰。一方面它通过仪式的过程及其内容娱乐神灵或是告慰死者在天之灵,同时也向世人传递着传统的儒家孝道;另一方面,信仰也通过仪式的形式,彰显了仡佬族独特的文化及身份,进一步满足仡佬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注释:

①《仡佬故土风》,道真文史资料第四辑,第10页。

②《中国仡佬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第157页。

③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0页。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 孙 婵

推荐访问:仡佬族 贵州 剪纸 探究 艺术


[贵州仡佬族剪纸艺术探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