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总结

全球化视角下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演进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7 09:15:05   浏览次数:

zoޛ)j馟iߝ5׽M6Z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的学科区别及专业发展”(JQTX16018);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贸易的作用机理与实证研究”(JAS150805)。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6)06-0025-10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至今已近300年,纵观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史,存在着三大历史动因推动着贸易理论大树的不断繁荣壮大。贸易理论的发展,首先是应对贸易现实挑战的需要,国际贸易实践为理论发展提出新的研究问题,给予贸易理论以创新的生机,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甚至实现了其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越。历代贸易理论的演进与更替无不反映特定时代的贸易实践,并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次,贸易理论的发展还是其在逻辑上自我完善的需要,当贸易实践相对稳定时,贸易理论的质变所形成的新一代范式就相对固定下来,理论就开始了自我完善式的量变,这种量变既是寻找已有理论在阐述或论证中所遗留下的逻辑漏洞和研究空白,又是其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的需要——这既是理论创新的路径,也是推动贸易理论发展的现实动因。最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还不时地充斥着自由贸易主义与保护贸易主义对抗的浪潮,从而推动两派学说的不断争鸣与完善。不同贸易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影响一国内部和国际间的利益分配,而作为政策背后支持的贸易理论自身就存在着强烈阶级性和对抗性——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史也是自由贸易主义和保护贸易主义的斗争史。林航:《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哲学逻辑和历史线索》,《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1年第12期,第1—4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包括精神的创造),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要素。此外,任何时代经济形态的演化都是由技术推动的微观企业层面的商业组织演变开始,逐渐变革旧有经济形态,最终延伸到中观产业层面和宏观经济层面,最终导致整体经济业态的深刻变革。因此,本文的论述将遵循三条线索进行:第一条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线索,分析科技的进步如何引发社会生产力的革命,进而导致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最终导致新的上层建筑(主要指相关的贸易思想及统计制度)的变革;第二条是“微观到宏观”线索,从微观企业层面的商业和组织模式变革到宏观层面的国际分工形态和产业升级模式转变进行论述;第三条是“贸易思想史”线索,分析贸易理论发展的动因,是如何推动着主流贸易理论从古典和新古典貿易理论向新贸易理论,从新新贸易理论到当前正在萌芽发展的跨境电商理论演进,实现主流贸易理论的代际更替。本文将贯穿着以上三条线索,分不同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历程进行系统阐述林航:《服务全球化时代:一个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及其应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47—153页。。

一 贸易全球化时代

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始发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动力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良,增强了人类体能,机械开始替代手工,实现了以“工厂”为新型组织单位的大规模生产,社会开始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和转型;蒸汽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火车和蒸汽船等新型的交通工具,同时也铺就了铁路、港口等基础交通设施,从而便利了国际间的商品运输与贸易。当时,大量的企业被新市场的远大前景吸引而向海外拓展。“贸易全球化”,即通过国际间的商品贸易来拓展世界市场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由于世界各国投资壁垒森严,因此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主要是商品贸易。彼时的国际经济,产业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制成品)与农业、矿业(初级产品)的分工。这个时期,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利用国家实力推倒贸易壁垒,将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市场合而为一,并致力于维护这种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体系。对此马克思曾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这基本反映了贸易全球化时代的特点和大体状况。

这个时期的西方主流贸易理论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20世纪30年代俄林引入多要素分析方法发展出利用要素禀赋结构和相对价格差异来解释国际分工的贸易理论(H-O模型),最终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将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集于一体、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基础上的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从而实现产业间贸易理论在逻辑上的不断修正和完善——其共同的理论前提是只有商品在国与国之间能够自由流动,生产要素则不能跨国流动——能够较合理地解释这一时期国际产业间贸易的基础这种产业间贸易的基础主要是国与国之间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基于产品相对价格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国际间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及其带来的现实利益。

推荐访问:演进 全球化 视角 国际贸易 理论


[全球化视角下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演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