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教育计划

从两次染纸活动看幼儿民间美术教育的几个误区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8 09:52:50   浏览次数:

染纸是中国传统民间印染艺术的一个分支,是将吸水性纸张用折叠、绞夹、卷曲、搓揉、捏皱等方法进行加工,并通过点、染、浸、罩、接等方式上色而形成各种纹样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了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欣赏和表达能力,增强幼儿对民间美术的兴趣,我们将染纸引入了幼儿美术活动

染纸活动中蕴含了幼儿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造等多种教育契机,可以让幼儿获得许多关于色彩的知识、关于折叠的方法、关于构图的经验,还可以体验自己创造美的乐趣。

但同样是染纸活动,在不同的幼儿教师组织下的效果却明显不同。本文通过对不同老师组织的染纸活动的对比,试图发现一些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误区,探索一些民间美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重操作,轻欣赏

教师甲:我们今天要来当一回印染师傅,染出一条漂亮的纸手绢。下面,我要把这张白纸染出一块漂亮的纸手绢。

教师乙:中国民间有一种传统的工艺叫印染,我们先来看看我国有名的几类印染作品:贵州的蜡染,云南的扎染和蓝印花布……。你觉得印染是怎么一回事?你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图案?

教师甲直接创设情境,说出操作的基本方法。教师乙则通过展示民间代表性的印染作品,引导幼儿对作品的整体和细节做仔细的观察,并表达自己的审美取向。

虽然教师乙展示的民间印染作品的工艺复杂,我们幼儿受到智力和条件的限制,无法制作出同样精美的工艺品,但这并不妨碍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欣赏。如果民间美术活动忽视欣赏环节,就不能让幼儿感受民间美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形成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概念,就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创作热情。

二、重示范,轻探索

教师甲:这是一张宣纸,怎样把它染出好看的图案呢?请小朋友仔细看我染一张。我们可以把纸对边折或对角折,尽量把纸折得小一点,再选择你喜欢的颜色,把纸放进去,吸一点颜料,纸上还有空白的地方就再换另一种颜色的颜料吸一吸。

教师乙:我们要考虑用什么纸来染色呢?这里有三种纸:普通A4纸、报纸、宣纸。请你动手试试哪种纸最好。请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宣纸折小一点,蘸几种你喜欢的颜料。呀!你染得真好看,你是怎么折的?都蘸什么颜料?我们大家再来试一试。

教师甲直接示范,表演一遍后,幼儿模仿教师进行操作。作品大多与老师颜色一致,折法一致,图案花纹都差不多。教师乙则并无过多示范,而是给了孩子多次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先探索了染纸的材料以宣纸为最好,再探索不同的折纸方法与配色方案。教师在过程中只用了语言指导,通过同伴对比交流的方式,让幼儿探索染纸的奥秘。

在民间美术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因为示范或范画的不当使用会造成幼儿表现方式的程式化和僵化。孩子的作品变得缺乏创造和童趣,幼儿的表现力和想象力萎缩。有些孩子不再主动地思考、积极地表达,而是机械地模仿,依赖于范画和老师的示范。因此,我们要经常思考如何在民间美术的教育中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孩子天性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我们只要教给他们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在不作过多提示的情况下,让他们自由探索,获得初步的体验。待千差万别的作品出来后,我们再挑选孩子们的部分作品来对比分析,间接使用了同伴间的范画,自然而然地渗透美术的色彩或构图等方面的经验。孩子极强的观察模仿能力,会让他们在第二次尝试时加入更多的思考和设计。正如上述案例中教师乙的教学策略,让幼儿自由的探索纸的种类、纸的折法,颜色的选择,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活动中,我们甚至惊喜的发现有的幼儿将染纸的经验迁移到了染抹布上,染出了一块五彩斑斓的布手帕,这充分体现了《指南》艺术领域中的多元表达、多元创造的要求。

三、重前期制作,轻后期利用

教师甲:我们染了这么多漂亮的染纸,把它晒晒干,放到小朋友的作品袋里好不好?

教师乙:这些染纸太美了,这样美丽的染纸,他们有什么用途?可以干什么用呢?

幼儿:可以用来折扇子,可以剪窗花,可以变成风筝……

教师乙:对啊,小朋友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把这些美丽的染纸再来折一折,剪一剪,组合起来装饰一下,再挂在教室里,贴在窗户上,就更美丽啦!

教师甲做好的作品只是收了起来,无法激起幼儿二次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教师乙则进一步开展后续活动,将作品进行多元化利用。幼儿在再次与自己作品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表现方式。

对于作品的后续处理,一直是老师们比较忽视的地方。许多幼儿的作品完成后往往是往作品袋里一放就再也无人问津了。孩子的经验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如果能与作品做多次的互动,更能体现作品的价值,激发孩子的思考和再次创作的欲望。孩子的创作水平可能差异较大,参差不齐,但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二次的加工,让有些本不起眼的作品,焕发别样的光彩。案例中,老师乙能启发孩子的智慧,多次再利用这些美丽的纸,使孩子对民间美术有更深的体验。

总之,在印染活动中,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情景让幼儿充分欣赏,激发幼儿的对民间美术的兴趣;要引导孩子通过自由探索,对比分析,自然而然地渗透美术的色彩或构图等方面的经验。要通过染纸的后期利用,增进幼儿对染纸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萌发幼儿再次创作热情。

推荐访问:几个 两次 误区 美术教育 幼儿


[从两次染纸活动看幼儿民间美术教育的几个误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