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教育计划

中职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9 08:42:51   浏览次数: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开始大力扶持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关键环节,而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实际上是存在漏洞的,课程目标的定位不准确,导致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在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中都远远偏离其最终的教育目的,深究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旨在分析中职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产 生的内在原因,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素材。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

古今中外,由于不同的认知角度,对于课程的定义近百种,其概念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其中最具意义的一种是将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即认为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的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从教育的角度分类,可以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形式,而职业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这让其课程具有教育课程的一般属性的同时,又能够与普通教育相区别,是职业教育课程特殊性的集中表现,这种特殊性不仅包括理论教学,也包括一系列在职业学校、甚至社会企业或行业机构中实施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所谓职业教育课程,应该是连接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机构之间培养目标的桥梁,更是学生获得相应专业技能及从业能力的桥梁。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具备能够胜任相关职业的工作岗位的素养,适应市场现在及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近年来,教育领域受到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带动,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变革。作为专门培养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这些教育变革应该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中得到充分发展。但机遇与挑战一直以来都是并存的,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虽然为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与此同时,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如期而至,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外部因素,其课程未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却在现阶段表现出一些弊端,尤其是在课程设置及改革中暴露了诸多问题。造成目前的状况的原因是各方面的,课程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相关教育部门及学校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导致学校在课程设置、实施活动、课后评价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出现严重漏洞,再加上课程改革缺乏统一样式,理论体系仍有待完善等问题,使得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分离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课程结构方面

1.1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比例不协调

根据我国颁布的各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普通教育,例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曾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从中不难看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地位和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均是一种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职业教育中更应该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系统中的作用,进一步突出其特殊性。然而在真正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其课程目标定位并不准确。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社会价值。根据调查显示,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样需要参加春季选拔考试,而在春考中基础课程是必考内容,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结构设置中,依然非常注重基礎学科,忽略专业课程,甚至于在课程安排上很大程度地加大了基础课程的比例,减少专业课的课时,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还要在有限的专业课时内学习到广泛的专业知识,其目的指向希望各中等职业学校能在春季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以便给其创收增添名声和资本。这样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取向模糊,课程内容在“基础”和“实用”之间摇摆不定,过于理想化且护士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忽略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使得学生学校的学习中收获寥寥,专业技能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毕业后“徒有虚名”,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很难找到一席之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为空谈。

1.2 课程开设局限性明显

目前来说,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理论上更应该朝着这个终极目标不断前进。然而在实际的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中,很多中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缺乏社会调查,没有与社会企业或行业部门机构相互沟通协商,只以自身条件和资源为导向,根据经验和领导要求来设置课程,一方面,所开设的专业课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即学校有什么样的资源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课,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专业选择,导致很多学生在中等职业院校毕业后,所学的专业在社会市场中无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这样相对局限的课程结构及内不仅阻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其个性化发展,也对市场变化缺乏快速灵活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在没有实践和理论指导的条件下关起门来学习,导致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无法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甚至于相互脱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就业。

2 课程实施方面

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中,最响亮的一句口号就是“工学结合”。然而在具体课程实施中,却并没有真正做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一方面,从课程发开发上来说,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选择培养本校教师编写中职教育系列教材,但事实上,很多出版单位违反教育部相关规定,自行出版,导致同学科的教材又多又杂,且参考价值偏低,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比较快,而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与之相适应,这就需要不断开设新的专业,但教材更新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低于专业更新的速度,以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水平方面欠佳。另一方面,从“理实”一体化程度来说,有的学校确实实施了一体化教学,却没有相对应的教材;有的学校仅仅在热门专业课程中实施一体化教学,而非热门课程仍是理论实践分离;更有甚者仅将两者简单融合,在授课过程中多以功利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几乎不考虑只是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人性思考,不仅过于形式主义,且目光短浅。发展职业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主观能动性,在市场中立足,为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作为职业教育的输出,行业应该负起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在国家既定的行业标准和体系的基础上,为职业教育提出办学依据。然而在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工学结合结而不合,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紧密联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所谓的校企合作并没有落在实处,不仅范围偏小,领域狭窄,且层次较浅,校企合作仅限制在顶岗实习和就业中。

3 师资力量方面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的关键问题。在我国,培养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院校比较有限,所以中等职业教育类专业的专职教师十分缺乏,导致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职能采取“固定制、聘用制、临时制”“三制”合一的管理制度,即尽可能地从社会中招聘高学历师资力量,以求壮大其学校的教师队伍。这样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中等职业学校紧缺的困难,但究其根本,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困境,反而降低了其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根据调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为了从形式上增强师资力量,又或者出于经费紧缺的目的,选择录用一些在读研究生或者其他社会化教师兼职人员来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这些教师角色中,要么是在读生,严重地缺乏教学经验;要么是兼职教师,不仅教学任务重,更加把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授课任务当成赚钱工具,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思对学生投入更多。此外,根据调查,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教师数量有限,身兼数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的现象比比皆是,更为严重的现象是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师从内心深处对中职教育是不重视的,换句话说,这些任课教师在课上、课中、课下本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根本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4 课程评价方面

课程评价作为检验课程改革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查和评判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以此为基础,对课程的设计、实施以及改进做出决策,因此,课程评价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中,在課程评价方面是十分不足的。许多中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评价时,注重结果,忽略过程,导致其形成性评价很难推广,可信度逐渐下降。一方面,从整体上来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评价的决定权属于地方教育主管,然而就目前而言,很多地方教育部门依然重视普通教育远远多于中等职业教育,也因此多奉行普通中学中使用的评价管理体制,大多以考试的形式代替评价,使得评价体系和考评结果无法量化;另一方面,从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自身来看,有的学校虽然推行课程评价,但是却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管理上随性而为,对课程实施中的各个考核过程仅仅走走过场,甚至于对于教师的授课评价中,以实名制对学生产生威胁,其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有待考量。长此以往形成的恶性循环,无疑严重地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太和.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11(3).

[2] 查英.近五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眼睛的进展分析与未来展望[J].职教论坛,2015(6).

[3] 徐涵.学习领域课程与项目课程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5(15).

[4] 张利.高职与中职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与衔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6).

[5] 顾卫丰.中职课程改革的时间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6] 喻忠林,林幸福.本土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J].职教通讯,2011(12).

推荐访问:课程设置 中职 现状 原因 分析


[中职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