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计划

立体漆艺与当代公共艺术设计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9 08:42:32   浏览次数:

一、漆艺的四大要素与系统论的系统构成原则

按照系统论的系统构成理论,“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要构成一个系统,须有三条件:A、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B、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C、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须产生整体功能。

作为视觉艺术的漆艺,任何作品均是一个系统。其构成均有着四大要素(以下简称“因”):①艺心,指作者自身艺术素养所决定的设计理念和具体构想;②材料,指以漆为主要涂料与其他材料相结合而形成的质感和质地构造;③器形,指作品的造型和形状;④髹饰,指作品画面的绘制手段与立体质感的纹样和肌理。成功的漆艺作品,离不开这四大要素(四因)的有机结合。这正符合系统论的系统构成原则。

对应漆艺的构成要素与系统构成理论,在这“四因”中,“艺心”即“目的因”,指事物形成的目的是什么,“材料”即“质料因”,指事物由什么东西构成,“器形”即“形式因”,指事物由什么形式构成,此三者均受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影响以及艺术家对科技和社会需求的领悟与把握程度所决定,而后一因素“髹饰”,即“动力因”,则是对前三者的集中体现,指什么力量、方法使一定的质料、器形、目的取得最终的形式效果。

由此可见,任何漆艺作品(系统),都由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而这些子系统又由若干个小系统构成,用系统生态图表示:

系统←——子系统←——小系统

目的因素←——n个

漆艺作品

质料因素←——n个

形式因素←——n个

动力因素←——n个

二、“四因”在当代漆艺上的基本条件及其适用性。

1、“目的因”,即系统论中的“系统环境”概念。它是系统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艺术创作,均有其目的,达成“目的”的前提须具备两大条件——艺术家自身艺术文化素养(内部因)和社会需求(外部因)两个小系统,能实现这两大条件相结合的期待值,便是成功的艺术品。对于前件,本文不赘述,至于“社会需求”,则包含了公共场所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两大领域。

“目的”确定后,则是对其他“三因”的互动及互动所产生的整体功能了,此“三因”的小系统更多,更利于互动的选择和优化。

2、“质料因”。在今天,漆艺材料比传统的更为丰富多彩。主要材料——大漆的精制、改良方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丰富和科学;其他辅助材料,如干性油、色料、金属材料、镶嵌材料、研磨抛光材料、底胎材料、辅助剂等更是应有尽有,这为漆艺的创新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

3、“形式因”。器形(底胎)的选取和制法在现代高科技的条件下更是得心应手。漆的艺术从一开始便是一门综合材料结合的艺术,从它最早的竹木胎发展到夹纻胎、陶胎、匏胎、多种金属胎乃至多元胎体,都说明了它与现代一切材质结合都是可能成功的。从造型上看,无论是平面、立体、弧形、曲线形的还是装置组合,乃至从实用到精神层面,其文化含量和载体都远远超出绘画和雕塑所界定的范畴。

4、“动力因”,即髹饰。传统的漆艺髹饰技法不少于九大类。除其中的“雕漆”类因用漆量巨大,工序繁杂宜用于顶尖级的国家珍品之外,其他几大类(髹饰、描绘、镶嵌、刻填、磨绘、变涂、堆塑、仿古仿彩等,每大类中又有若干具体方法),均可适当综合运用于公共场所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之上。

三、从当代漆艺主流看其在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

漆艺术从一开始就以其独有的质感和肌理具备了“造物造美”的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起,发展出了“漆画”这一平面画种,使得传统漆艺的范畴得以拓展。在21世纪的东亚,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存在着差异,又使得漆艺创作有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中日韩当代漆艺发展主流及各自的社会需求优势

立体漆艺是相对于平面漆画而言的。在传统上,大多立体漆艺多称为“漆器”,随着其“家族”的繁衍与扩大,当今时代已很难用“器”来界定,故统称为“漆艺”。根据“目的因”原则就是社会需求来看,漆艺通常包含实用性的单件器(如漆饰品、漆瓶、漆盒、漆奁、漆屏风、漆家具等可独立使用或摆设的单件作品)和属欣赏性的用于装饰美化环境空间的组合性漆艺(如大型漆壁画、漆装饰等)。

在古代的日本和韩国,漆器一直是王侯贵族享用的奢侈品,到了近现代,漆器才在平民中逐渐普及。纵观日本当代三大流派展览——“日本传统工艺展”“日展”“日本生活工艺展(CRAFT)”,尽管风格各异,但较注重市场效应。其“目的因”多围绕日常生活、喜庆和馈赠礼品而制作。其“形式因”——器形胎骨上除传统的竹木胎、夹纻胎(日本称“干漆”)、金属胎等外,更时兴陶胎、玻璃、纤维等材料。甲午战争后,日本殖民者占据台湾,又把这种传统工艺和习尚传到台湾,使台湾的漆工艺基本上按日本模式发展。通观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漆器形式,大多为单件器的各式杯、盒、筒、盘、饰物等。不过,日本、韩国的漆艺在食文化中最显突出,如漆碗、漆筷、漆酒杯、漆咖啡杯等许多生活器皿在超市、商店、普通家庭中常见。在表面髹饰(“动力因”)上,除沉金、莳绘等传统做法外,还发展出变涂犀皮、描金、卵壳贴敷、螺钿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髹饰技法,制作手法细腻,小巧玲珑,婉约典雅,凸显新思维下当代新漆艺文化的特性。

而在中国大陆,也有日常生活类漆器,如茶具、盘、盒、筒等。20世纪下半叶,福州第一、第二两大脱胎漆器厂的生活类漆器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更注重大型“器”(尤为脱胎漆器)和漆挂画、挂屏的创作。

以上所述,道出了东亚漆艺创作的一个共性特征。然中国大陆除单件器外,更在组合式漆艺方面有着自身的特色和新的趋势,这就为漆艺在当代世界的发展上开辟了另一个广阔天地。

(二)立体漆艺在当今公共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

21世纪的中国大陆,城乡建设突飞猛进,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日益扩大,适合作各类型壁画的环境与“载体”比比皆是,这就使组合式漆艺大有“用武之地”。

就传统壁画的功能(目的因)而言,一般有纪念性、宣传性、启示性、装饰性、标识性(外墙体)诸类。就材料特点(质料因)而言,通常有陶瓷、湿壁、沥粉贴金、丙烯、浮雕、大理石、漆、综合材料等类。无论是“功能”,还是“材料特点”,在现代高科技的支撑下,壁画创作均可综合运用“漆”材料。

1、陶瓷壁画。国内各地各类学校普遍有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名人画像、山水画等瓷砖镶嵌壁画或借以彰显街区文化特色的壁画。若在此基础上,施以喷漆或刷漆工艺绘制成各类画面,其效果将别开生面。福建各地均有建祖祠的习俗,如诏安

沈氏祖祠的装饰中就是用打碎的陶瓷片镶嵌龙虎、凤禽的大幅图案,再在周边添加漆艺,构成山水、云气背景,形成极富特色的整体画面。

2、湿壁画。湿壁画在国内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就有了湿壁画,我国魏晋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也有性质相近的湿壁画。其基本方法是以灰底浆为绘画载体,用水溶颜料趁湿涂上使之渗入底浆中,经化学反应后形成画面。当代我国南方一些省区常用的内墙涂料均可作为绘画载体,再用化学漆或现代化学颜料如法做成壁画。

3、沥粉贴金壁画。沥粉、贴金本来就是漆艺中常用技法,尤其是以立体的线条和平面的色彩构成的装饰效果以及漆艺技法中的描漆彩绘、描油彩绘和干着彩绘诸法,在用料及制作工序方法上与此类壁画中的“沥粉”之法大致相同,贴金、着色更是漆艺之所长。

4、丙烯壁画。丙烯颜料是一种化学合成胶,为20世纪诞生的新型绘画材料。可用之与各类色漆和透明漆结合描绘或喷涂画面,亦可与沥粉、贴箔等技法结合表现,在厦门福州等地,就有不少社区用此法做成居住小区的“文化长廊”。

5、浮雕壁画。此乃三维雕刻与平面拼贴构成一体的表现形式,在现代壁画中常见,分户外和室内两种。户外浮雕壁画的材料常用铜质、不锈钢、花岗石、文化石、陶瓷片等为主要材料。室内常用玻璃钢、木料、石膏、胶合粉等材料。室内浮雕与漆艺结合效果更佳,漆艺技法中就有“镶嵌”之法,可综合运用之。使用其他材料,亦可通过漆艺罩漆之法以增强光影效果和立体感。

6、综合材料壁画。这是一种根据特定内容、场所以及空间环境的需要,综合多种材料于一体进行创作的现代壁画。适合于机场、地铁站、体育场馆、疗养院、图书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的大厅等高大宽敞的室内环境。在不少的材质上均可综合运用漆艺进行制作或装饰,具体情况视所用材料及表达的内容而定。

7、漆壁画。与其他类型壁画不同的是,别类壁画是以它类材料为主,漆艺为辅,而漆艺壁画则以漆为基本材料进行绘制、雕嵌的壁画,盛行于亚洲。它通过埋、撒、绘、罩、嵌、贴、刮、磨等技法,创造出特有的肌理和色彩,尤宜用作室内壁画。

总之,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就是将已有的科学原理及技术与一定的目的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技术、新的功能。这种新技术又称“系统综合性”技术。由综合而创新,这是系统方法给我们的启示。

推荐访问:艺术设计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