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买卖合同

刍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关系问题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9 08:42:23   浏览次数:

[摘 要]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便开启了对外扩张的道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外扩张的程度也不断加深,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相伴而生的是全球化的开启,各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整个世界成为了“地球村”。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古典经济学理论以及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立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意识觉醒的社会现实,形成了世界历史理论。在他看来,生产力和分工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各民族、地区普遍的交往形成了世界历史,并且马克思把推进世界历史的发展看作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然而,世界历史历程与全球化不能简单地等同,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形成都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交往的普遍发展是二者的动力。另一方面,世界历史是一个哲学范畴,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追求解放、实现自由的过程,而全球化侧重于经济范畴,追求经济利益。世界历史的主体是人,而全球化的主体是资本。鉴于全球化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我们需要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中进一步深刻理解这一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B03;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1-0016-0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其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国家间交往愈发密不可分,全球化背景下的普遍交往最终将走向世界历史,同时世界历史的发展又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厘清世界历史的内涵以及世界历史同全球化的关系问题,对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借助全球化带来的契机,立足国情,解决好我国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

19世纪初,资本主义无论从生产方式还是社会制度方面,都已经占据世界的主导地位。1640年,英國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而1789年法国大革命更是一次全面的、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推翻了旧的封建制度。以蒸汽机的使用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加速度。随着航海技术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一些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各国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国际分工越来越普遍,对外贸易频繁。总之,世界已逐步成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历史成为事实。以上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高度总结。同时,马克思对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多领域的深入研究,并且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对资本跨国流动的研究,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至今仍然是世界经济的原则。“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资本和劳动在国际流动时,遵循的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在哪个国家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较高的利润,资本和劳动就会流向哪个国家。要是哪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提供较为便宜的生产生活资料以及廉价的劳动力,或者有足够的可供生产的能源,那么,资本家们更愿意在这些地方设立工厂进行生产,降低成本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这样就使得资本和劳动在国际流动起来,世界市场也就逐步形成。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古典经济学对货币、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等概念进行了研究,进而完善了交换、市场、货币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相应基本概念。如李嘉图在谈到货币时说:“货币从一国外流并在另一国积累,会影响一切商品的价格……”[1],马克思把这种货币的流动视为世界历史的动力之一,“它再度丧失了它的民族性,而充当各国之间的交换手段,充当普遍的交换手段……”[2]266,由于世界性的贸易活动不断增多,货币作为国家间结算的一般等价物,开始超越本国的界限而走向世界,它不仅仅为本国的相互交换所使用,更是国家间用于结算的一般等价物,承担起了世界货币的职能。由于各国所使用的货币符号不尽相同,所以国家间进行贸易结算,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度量标准,这就促使某一国的货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进而它的民族性相对减弱,世界货币的职能在对外贸易中不断凸显出来。受古典经济学影响,马克思把世界历史的基本功能确定为经济领域,并把世界历史理论建立在世界市场理论的基础之上。

伴随19世纪的全球扩张,殖民主义也随之产生,经济和军事上相对强大的国家凭借其优势对贫穷落后的国家开始进行殖民统治。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是为资产阶级获取最大利益而提供的理论依据,因而在殖民问题上,古典经济学家们强调宗主国给殖民地带来的好处要多于其带来的消极影响。而这一点,正是马克思与他们的理论不同之处。“殖民制度,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的”,因此,马克思控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266。资本逐利的本性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对外扩张,要求生产的扩大和土地的扩张,这就驱使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设立工厂,遍地落户,并尽可能大范围的取得同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机器大生产使得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产量倍增,产品的供给量远远超出了本国的需求,这就需要寻求海外的新市场来消化本国过剩的产品,另外,大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激增的城市人口所需要的消费品,在国内同样也无法得到满足,必需到国外寻求新的供给。资产阶级在国外以暴力和残酷的殖民手段,掠夺相对落后国家的资源,同时倾销本国过剩的产品。为确保宗主国的利益不受损,剥削、苦难和屈辱伴随着被殖民国家,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就这样满身疮痍,血淋淋地走进了世界市场。同时,马克思也客观地评价了殖民制度给殖民地带来的积极影响,一般来讲,大多数殖民地多为生产相对落后,封闭自足的国家。生产技术落后,难以形成机器化大规模的生产。这种封闭的状态,如果没有外力冲击,凭借自身很难发展商品经济。而宗主国在这里就扮演了“外力”角色,打破殖民地与世隔绝的状态,带去了先进生产力和相对进步的文明。通过马克思对殖民制度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对古典经济学殖民制度理论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同时这也是构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前提。在马克思看来,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也凸显出了世界历史的不平衡性,如何辩证地看待这种不平衡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殖民制度。

(二)黑格尔哲学理论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影响

众所周知,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性继承,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唯物史观。而世界历史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总体历史观和辩证方法论上。

把人类历史当作总体是黑格尔研究的出发点,他认为人类历史的总体是一个矛盾的总体。这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是其方法论前提。但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同黑尔格总体历史观在内容上是有所不同的。

在历史起源上,黑格尔认为文明的中心从东方向西方转移,最终在西方得以形成。而马克思认为,人类虽有共性,但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各民族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交往较少,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资本开始向外扩张,才导致了各民族的交往以及相互融合,并不断加深。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历史的历史是结果”[2]28,是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3]114。可见,二人对世界历史开端的定位是不同的,黑格尔是广义上的人类历史,而马克思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产生之后到共产主义形成的人类发展的历史。

民族国家的存在是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前提,民族特性具有永恒性,所谓世界历史不过是一个民族消亡,另一个取而代之,是一个不断兴衰更替的过程,历史形态的变迁和国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看到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趋势。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以民族国家的非存在为前提,在世界历史背景下,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各民族会失去民族特性而最终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国家会随之消失。

尽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黑格尔的看法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方法论上是有联系的。黑格尔哲学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黑格尔的总體观点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方法论。这里主要指的是方法论上的相似而非内容上的继承。

思想的产生是环境和时代的产物,回溯当时的环境去分析思想的产生,在历史中分析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篇章。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极大提高,生产方式由原来的自给自足的手工工场转变为机器化大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不仅在经济领域,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影响。蒸汽机和内燃机的使用,使得交通业取得巨大的进步,使人们进行远洋航行和陆地探索有了可能,为对外联系提供了便利条件,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时间逐渐缩短,各国家和各地区之间交流更加便利,加速了世界的整体化进程。

无产阶级的诞生,使世界历史意识觉醒。工业革命催生了工业资产阶级,使其成为世界的主要力量,他们掌握大量的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而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相对匮乏的无产阶级,就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获得更多利润目标的驱使下,资产阶级残酷地压榨和剥削无产阶级。矛盾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断发酵与恶化。最终,欧洲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即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这时的理论支撑为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学家们并没有提出一个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总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和生产力发展以及无产阶级相继兴起,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涵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世界历史的含义是什么?世界历史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怎样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由于日趋完善的生产方式和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得不同民族间分工消失的愈发彻底,相互影响的范围步步扩大,历史也就愈发成为世界史。”

世界历史的发展得益于生产力和分工的推动。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上而引发交往的发展,导致了世界历史的出现,其中分工是关键的一环。分工的扩大使人们之间的交换和交往也发展起来。生产力水平越高,分工越细化,进而同世界的交往和联系必然增强,世界历史就这样形成了。

由于交往的普遍发展,各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涉及方面日趋广泛,各原始封闭隔离状态逐步被生产力发展和分工、交往所消灭,各民族的历史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愈发成为世界历史。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描绘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世界历史的图景,“资产阶级,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其原因就在于世界市场的开拓”。新的工业产生,日益替代了古老的民族工业。本地的原料已经不能满足工业所需,还需要来自于其他遥远地区的原料进行补充,他们的产品供给国内的同时销往世界各地。从前的一些需求靠本国产品就可以得到满足,而现在需要靠新的、遥远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来支撑。各民族的多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往来,打破了那些遥远地区和民族间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使得各国家和民族之间在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的依赖性不断加强,使得国家中个人的需要都依赖于世界,世界历史的痕迹在之前的国家活动和民族活动中得以浮现,最终,在全球范围内使得世界历史得以发展与形成。

而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各民族、国家和地区间普遍交往下形成了世界历史。回望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民族和国家间缺乏交往和沟通,人类生活处于一个隔离的状态。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各个国家间消费和贸易等方面不断沟通,慢慢地由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影响日益广泛。马克思认为在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助力了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交往的增加,使得人类活动空间和活动规模相比之前扩大许多,不再局限于民族范围内的历史,而是跨着大步向世界历史迈进。任何民族只要生产力和交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都必然由民族历史和区域历史进入世界历史。

最终,马克思把推进世界历史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在马克思看来,没有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和单纯的世界历史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彻底地解放。世界历史的形成,只是以其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密切的交往,为共产主义革命保障了物质前提,如果想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使历史进入真正人的历史,还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得以实现。在人民的政权下把历史向前推进,无产阶级革命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就是:没有无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就永远不可能改变自己的性质,只能停留于资本主义范围内。同样,没有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在狭小的民族和地域范围内不能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

我们论述了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来源以及形成因素,那么,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有着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用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历史理论呢?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不能等同也不能割裂。首先,世界历史是国家间相互联系的整体的历史,它区别于区域史和民族史;全球化则是指各国家间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国家界限日趋模糊,各要素在国家间快速流动,呈现跨国发展的势头。其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当实践的概念被引入到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及其物质性才被揭示,当资本主义因素被考虑到历史发展的必然之中,资本主义正在创造巨大的生产力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人类追求解放、实现自由的过程就是世界历史的过程。而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在于经济全球化,侧重强调从生产力角度去揭示,主要指经济基础方面,它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非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主体是人,是“现实的人”,是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世界历史理论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处在世界历史过程中的这些人,所遭受的压迫、剥削、奴役是人类朝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中间过程。而全球化的主体是资本,是资本的逻辑产物,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重新分配。全球化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是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流动。各个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可否认全球化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仍然不平衡,资本对全球的统治依然不可避免。

从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以及对全球化的认识,我们也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有相互联系的地方。世界历史的形成以及全球化的发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之前各国家间那种相互隔离、互不联系的状态消失了,各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就催生了世界历史。生产力又催化形成了世界市场,这是全球化能够顺利开启的前提。

交往的普遍发展为世界历史和全球化提供了动力。马克思把“交往”理解为个人、团体和国家之间——无论其中任何一种或几种要素组合而成——物质和精神的交流。无论哪种交往,在开始之初,都是在一定范围内部而进行的交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向外扩展,扩大交往范围,这样反过来又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每一次的交往都建立在上一次的基础之上,新的交往又拓展新的范围,长此以往呈“螺旋状”不断攀升。即当内部交往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寻求空间及地域上的扩展,如此下去,就会超越地域限制,各民族、国家和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越来越紧密,历史也就愈发成为世界史,全球化程度也就越深。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并不完全等同于全球化,但是二者在一些概念和理论中又存在相似性和同一性。世界历史为全球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全球化也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全球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利用先进的技术,通过先进的物质手段,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全球化问题。“全球化”这一术语所涵盖的事实,印证了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但是全球化的理论还并不完备,需要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加以阐释和引导,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也需要用世界历史理论来解决和疏通,最终才能将全球化引导到科学的道路上。因此,我们既不能將两者等同也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不能用所谓的全球概念来替代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将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的途径和基础切断。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

随着各国开放程度加大,国际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与加深,全球化现象已经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那么,这些新特点和新问题又是如何印证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呢?

(一)科技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冷战结束后,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把科技发展的重心放到信息技术上面。计算机、电子通讯、网络科技等技术纷纷呈现,极大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全球信息网络化初步形成。信息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也使得生产力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一方面,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使得反馈的速度同步加快,大大提高了劳动管理效率、资源利用率和周转率。另一方面,信息科技发展使得自动化生产成为可能,生产效率成倍增长,生产力极大提高。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快速发展,并为对外扩张提供了基础和便捷。如此一来,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科学技术也调整了世界的产业结构,跨国生产和国际分工发展起来,一些制造产业的大多数零部件由本土及国外多家企业共同生产,最后组装而成。

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大大提高,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也起到日益显著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成就了新兴产业,并进一步促进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其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但是,科技的成就不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马克思看来,虽然科技不是推动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但却是重要的动力之一,而且这种作用越来越突出。马克思指出,当工人运用机器来进行劳动的时候,整个生产过程体现的不是劳动者的个人技巧,而是科技在劳动过程中的应用,此时,资本的体现十分充分,“或者说,资本才造成了与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4]。由此可知,科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逐渐占据其生产的主导地位,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增大。

(二)文化因素对全球化的作用逐渐凸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加深,各国间文化也发生碰撞,各国本土的传统文化正在遭受较大冲击,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文化产业。当代资本主义所贩售的不仅是商品和货物,还有图像、标识和创意等。简言之,既有客观物体,也有思想观念。文化产业的兴起带动了旅游业、体育业以及会展行业的发展。广义上来讲,文化所带来的国民收入比重越来越高,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文化全球化也促使各国文化制度和文化设施趋于一致,图像和文本的编辑及运行格式进一步趋同。由于跨国文化产业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文化全球化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流入到发展中国家,使得这些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面临严峻挑战。

文化全球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包含的内容之一,马克思认为,随着现代性的扩张,民族性和地域性将日益消失,这里所提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就包括了文化。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交往打破了过去那些地区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不仅在物质领域出现这种情况,精神领域也同样如此。本国的文学随着世界市场的进程,传入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供世界人民讨论和学习,甚至出现了文化碰撞之后的融合,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然而,文化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而不是“自我意识”,是可以通过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来证明的。由此可见,世界历史的发展,根本上是经济动力推动的,文化全球化只是其中一个動力因素,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传播的。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出了,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各民族、国家间的普遍交往,都将走向世界历史的深处。世界历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而全球化又将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展现在世人面前。当今的国际环境,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和军事技能的发展一日千里,国家和地区间的交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紧密,国家内部任何“风吹草动”都将牵动着整个世界的格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在这样一个变换莫测、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要充分利用好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处理好本国问题,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进程。同时,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也需要我们去正确看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正是站在世界历史的宏观大局上,所提出的应对全球化的新举措,正视机遇和挑战,互惠互利、和谐共生。这也正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体现和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推荐访问:马克思 刍议 全球化 世界历史 理论


[刍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关系问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