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买卖合同

浅析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24 10:01:57   浏览次数: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信息数据的主要途径之一,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模式。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加之传统德育模式具有滞后性,若利用不好,弊将彰显无余。因此,如何克服其消极因素,加强其积极影响,如何利用网络改变传统德育模式,为德育工作服务等问题亟需解决。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者唯有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整合多方力量破解难题,才能实现德育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网络;高校德育;影响;对策

1 网络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影响

1.1 网络对我国高校德育的积极影响

对高校德育的积极影响。网络促使高校德育内容拓展、方式更新。网络可以迅捷地传播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德育工作者如果将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带来德育教学方式的更新。在高校教学中,投影仪、多媒体课件、远程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如:BBS、E-mail、QQ、博客、微信等方便了师生的课后交流,它们使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和便捷,有着传统教育手段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融合了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将静态的书本文字用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在充满挑战性的课堂氛围下自觉接受教育。同时,又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学习提供了便捷。

1.2 网络对我国高校德育的消极影响

网络减弱了高校德育的可控性。“网络具有虚拟性和不可控性,是一个难以实现规范制约的空间,这也给大学生道德暴露和约束力削弱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在网络这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再没有谁能够阻隔多元信息的渗透,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尽可能多的信息。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其内容可能与教育者所宣传灌输的信息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这种状况使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日常行为的了解更加困难,难以有效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并且在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上任务艰巨,高校德育的可控性减弱。

2 网络对高校德育产生影响的原因

网络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之高校德育本身存在问题以及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使得網络在高校德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对其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网络对高校德育的作用机制,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1 大学生身心特点

第一,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还不成熟。渴望独立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获得认同感,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足,看待事物往往表现出幻想性和幼稚性,不十分切合实际。第二,抽象思维发展,但较为主观、片面。理性认识发展,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日趋成熟,但比较偏激、过分自信、容易冲动、感情用事等问题较为突出。第三,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基本成熟,对亲情、友情和爱情有更深刻的体会,但仍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第四,意志水平提高,但还不稳定。大学生相对来说能够合理安排计划,努力实现奋斗目标,但有时候还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想法与行动脱节,在做出重要决定前优柔寡断,须参考师长的意见。

2.2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德育方式以填鸭式的知识和思想灌输为主,虽然网络媒体对原先的德育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教学方式并未有明显变化,枯燥乏味的说教的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二,各种新的网络应用软件的出现为学校和班级事务的传达与交流提供高效便捷的途径,但是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很少,即使一些学校建立了相关的网站,主动登录的学生很少,更别提耐心观看和参与活动。第三,德育教师或德育工作者在课后与学生缺少联系,交流较为贫乏,而学生也很少主动找老师聊天,因而,德育工作者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真实心态,更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开导工作,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课堂德育对课后学生的影响力,从而缩减了德育的效果。

2.3 网络的特点及网络环境对人的作用

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便捷性、多元性等特点,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多元价值相互冲击,网上言论相对自由,网络的普及使它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是大学生接触网络更为频繁。在这种网络大环境下,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这个网络社会,必然会主动改变自己或受到网络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思想、言行无一不体现着网络潮流和网络工具的渗透作用,如网络热词或流行语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由于使用键盘而提笔忘字;某个新闻热点引发全民大讨论;各种应用软件花样百出,抢占公众的视野等。网络无论是作为一个大环境,还是作为一种工具,都必然对大学生产生重大影响。

3 提升网络时代高校德育质量和水平的途径

3.1 大学生自身应增强自觉性,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德育工作不同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它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某种原理和过程,而是需要学生的觉悟和自觉遵守。大学生一般已经具备辩证思维能力,能够分清是非,对事物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判断,并且预计自己言行的后果。所以,关键在于其自觉性,包括能否时常自我反思,能否实现较高水平的自我管控。大学生只有增强自己的自觉性,才能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自觉性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的欲望、懒散、消极情绪所支配,缺少一种积极的自我调适和控制机制来改善自身状态,这就需要大学生时刻警醒,提高觉悟水平,努力发挥自己的意志力以克服自身的弱点。如大学课堂普遍存在玩手机现象,作为大学生应遵守课堂纪律,尊重讲课老师,在课上将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或关机,教室中有手机袋的应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把手机装进手机袋中。还有论文抄袭现象,有些学生等到提交论文已迫在眉睫时或者为了省事,利用网络的便利直接将别人的论文复制粘贴过来或者东拼西凑成一片看起来还算完整的论文。但是现在的论文检测系统轻易就能检测出论文的重复率以判断是否属于抄袭。不论是迫于这些外在规范的压力,还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道德觉悟,大学生都应自觉合理安排论文写作的时间和进度,抑制住自己的抄袭的想法。学生自觉性的提高将明显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减轻德育工作者的负担。

3.2 高校应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德育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德育水平

高校是德育工作开展的主体,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因此要着力建设一支现代化、高水平的德育师资队伍。通过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设立专门的舆情引导职位,吸纳心理咨询人才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德育水平。第一,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第二,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第三,重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咨询。

3.3 有关部门规范、净化网络环境和多方力量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由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有关部门要掌握和运用前沿科技,对网络信息进行严格检查,及时取缔不良信息网站并对其依法严惩;积极开发绿色护航软件,过滤掉不良信息,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加强对网络文明公约和相关法制的宣传,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网民。有关部门还应联合各高校,將文明上网的理念带入学校教育中,共同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学校采用主题班会或全体会议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有助于高效学习和健康生活的一些网站,更应该教导学生如何在网上文明用语,怎样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当遇到不良信息网站时应如何处理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泥沙俱下的网络现实,社会、学校有必要联合起来,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梳理现有信息,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除了政府有关部门与高校的联合互动之外,还应建立家校联动协调机制。家长应花更多的心思关注孩子上网的用途,适当管理其上网时间。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大多认为学生上了高校已经具备或应该具备较强的自我管控能力,就可以放任自流,任其自我管控。对待大学生,的确应该适当地放手,培养其自制力和独立性,但对其思想、心理和道德上的关注不应减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合作依然十分必要。德育的关键不仅在于堵,更在于疏。我们应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但无法做到毫无漏网之鱼,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各种不良诱惑,不健康的信息网站随处可见,唯有教会学生如何抵制不良诱惑、锻炼其心性品格,才能让他们走的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杨士恒.网络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07):28.

[2]刘铁英.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11):44.

[3]于彦花.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2(03):175.

推荐访问:浅析 德育 高校 影响 网络


[浅析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