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承揽合同

诗词运用题综合能力评价的目标与方向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3 08:43:14   浏览次数:

杨红兵,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教师。

基于全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使命,重温诗词已然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和阅读浅易诗词句已然成为语文能力测评的重要指标。辨析诗词句意并能做一些表达运用已是全国语文高考的一种常见题型,每年全国卷和地方卷都会以各种设题方式考查相关能力。通过透析这几年各地相关试题可以明确诗词运用题综合能力评价的目标与方向。

一、综览发展趋向:注重综合性,富有典型性,彰显灵动性。

古代诗词分析综合与运用是文学素养的核心能力之一。古诗词阅读与鉴赏一直是高考考查的权重板块,题型分值均很稳定。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来全国卷和地方卷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一些突破性的创新。比如全国卷在填空题设计时将诗词识记与理解、评价结合起来考查,2016年江苏卷和2008年浙江卷在单项选择题设计时将诗词理解与分析综合起来考查,2013年湖北卷将古诗词与句子衔接综合起来考查,2014、2015年江苏卷单项选择题将古诗理解与正确辨识常用的修辞手法综合起来。

在选材范围上,考查诗词句主要来源于唐宋诗词,也有其他时代的诗句入围。以2016年江苏卷第3题古诗词语境运用题为例,A选“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B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出自宋代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C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難》,D选“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出自五代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由此看见,这类题型的选材范围均来自教材,诗词句脍炙人口,非常经典,十分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充分体现了考查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本的特点,对一线教学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这些年高考古诗词运用能力考查题型相对稳定,主要是填空题和单项选择题。但在设题内容上往往稳中有变,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一是将古诗词句理解植入语境进行单选考查,不仅考查学生对原有古诗词正确理解、情感准确分析的能力,而且考查前后语境的阅读辨析能力。

如2008年浙江卷第5题C选项所引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诗词“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与“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的语境搭配考查。

二是将古诗词句从语境中抽出,然后打乱、重组进行单选考查,这里既有古诗词句,也有其他词句,这里不仅考查了学生诗词句的理解能力,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2013年湖北卷第4题,将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壁》“偷得浮生半日闲”与衔接综合考查。

三是将古诗词识记理解与运用进行情景填空考查。

如2016年全国卷Ⅱ卷第10题,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这就打破了名句默写死记硬背的程式,真实地考查了学生对诗意理解和情感把握,实现了诗词句评价运用性考查的目标。

尽管古诗词句考查题型呈现多样化,但不管怎么变,都体现了重在评价学生对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这一核心语言素养这一发展趋向。

二、创设运用情景:积累语感,建构言语经验,灵活评价鉴赏。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要求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能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丰富自身的言语材料,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1.创设情景,盘活阅读经验,获得情感共鸣。2013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唐诗鉴赏”做了如下规定: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唐诗作品。创设诗词句运用情景,唤醒阅读体验,获得情感共鸣,这不失为诗词句综合运用考查的新路径。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很多默写题均采用这种情景方式。只是在创设情景的布点上各有侧重,一般来说,常见情景导入方式如下:一是含意理解式,给补写诗词句设置一个理解语境。如2016年全国Ⅲ卷第14题(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二是重要结构式,所补写的诗词句在起承转合上起关键作用,或主旨句,或过渡句,或总结句等。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第14题(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三是意境营造式,根据补写诗词句的内容,构设一个具体而明确的语境。如2015年山东卷⑶杜甫五律《旅夜书怀》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四是意象类举式,围绕一个意象,见仁见智,不同作家由于观察视角、情感体验、身世遭遇等差异,会有不同佳句。如2015年天津卷第15题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是王勃眼里“①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多姿,是杜甫笔下“玉露凋伤枫树林,②____________”的沉雄富丽,是苏轼文中“纵一苇之所如,③_____________”的浩渺烟波。它有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超拔豪放,有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④__________”的绵绵愁绪,有辛弃疾“⑤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的慷慨悲情,更有毛泽东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⑥___________”的勃勃生机。(①落霞与孤鹜齐飞②巫山巫峡气萧森③凌万顷之茫然④暮霭沉沉楚天阔⑤休说鲈鱼堪脍⑥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类试题考查覆盖的能力面广,既有诗词句识记理解能力,又涉及篇章结构、意蕴情感,综合性评价得到很好的体现。

2.创设情景,拓展阅读视域,赏析评价灵动。高中语文新课标关于诗歌赏析做了如下建议:“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和修辞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运用诗词格律知识赏析唐诗作品。”创设一个全新阅读视域,让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诗词知识对陌生诗词进行赏析。今年来江苏省诗歌赏析出现一种新的趋向:以单选题的方式呈现,围绕一种修辞格提供四个陌生化的诗句,要求学生进行甄别,或提供一个例句就某种修辞格结合其他四句进行关联判断。如2014、2015年江苏卷两道题:

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第二题,“墙头雨细垂纤草”选自唐代诗人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根据对仗词性相对、内容相关的经验,“墙头”可与“水面”(名词性偏正结构短语)相对,“雨细”与“风回”(主谓结构)对仗,另外“雨”与“风”,“纖草”与“落花”,意象相关,意义相互联,故选A。而B项“数峰”与“墙头”,C项“带雨来”与“垂纤草”,D项“蝉曳”与“墙头”均属于对仗不工整。

第3题,四句都是宋诗,“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出自黄庶的《探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出自秦观的《春日五首》,“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出自刘攽《新晴》,其中“一裁手”“含春泪”“偷开门户”等都巧妙运用比拟,而“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出自张先《题西溪无相院》,并无比拟之处。

三、立足核心素养:理解为本,应用为旨,创造为魂。

文化理解和审美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其实,对文化理解和审美创造的评价近年来一些地方卷已经做出一些前瞻性的尝试。

比如江苏卷一向追求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品质,既重视基本语言能力养成,又关注核心能力挖掘;既注重审美的品质考查,又强调文化传承的责任。下面笔者以2016年诗词题为例,给文化理解和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考查提供一点评价体系建构方面的启发。2016年江苏卷第3题和第5题。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第3题四个选项涉及初高中所学的诗词,《滕王阁诗》、《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行路难》《浪淘沙》,其中《滕王阁诗》是苏教版第五册,《行路难》是初中教材,其他两首是《唐诗宋词选读》里的篇目,均属于古代文化经典篇目。

从设题的意旨上看,D项既注重了“阑珊”一词理解,即将尽、衰落,与语境中“初春”不协调,又考查了整体此意的理解,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主要抒发了作者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这与语境中文人墨客对江南的绵绵情思不吻合。

从知识储备理解的角度看,“阑珊”一词在我们所学的多篇作品出现,如宋·辛弃疾《青玉案》:“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贺铸《小重山》词:“歌断酒阑珊,画船箫鼓转,绿杨湾。”盘活旧知,难度不大。

第5题亮点突出,将对联与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的表演相结合,对联是一字一言的中华独特的文化样式,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均属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这些均很好地体现了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这一语文核心素养,能真实地评价高雅的审美趣味,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文化传承责任和审美创造力。

“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中“关节”“绘声绘影”描述了评书这一口头讲话有声有色的特点;“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中“傀儡”“机关”描述了木偶戏这一舞台表演艺术;“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暗含典故,阳春白雪是高雅乐曲,《阳春白雪》是汉族古琴十大乐曲之一,知音故事家喻户晓,《滕王阁序》中也有“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的名句;“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中的“假笑”“笙歌”描述了昆曲这一说唱艺术的特点。

解析各地高考诗词运用题,可以洞悉并探寻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言课程评价理念。无论何种题型的考查评价,试题的命制都应循着这一“以语文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以情景任务为试题载体,以综合考查为命题导向,以传承审美为文化使命”原则,将夯实基础与创新应用能力评价并驾齐驱。

推荐访问:综合能力 诗词 方向 评价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