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融资租赁合同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3 08:37:55   浏览次数:

【 摘 要 】在科学“课标”的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从小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的问题。” 这一句话就体现了思维教学是科学课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就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方面作简单论述。

【 关键词 】探究 有效 思维

一、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有结构”的材料应是揭示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即思维积极活动的材料,要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与概念相连,并通过它体现学习思路、方法等。

如我在教《有趣的沉浮现象》一课时,准备了三组教学材料,第一组提供了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马铃薯、牙签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与原有的认知(学生认为重的沉,轻的浮,小的沉,大的浮)发生矛盾,学生一脸的不解;第二组提供了大小不同重量相等的五个塑料立方体,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组提供了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五个塑料立方体,实验后,学生发现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以上三组实验材料,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激起学生揭示科学概念的兴趣,不断地调动学生去积极思维,不断自主探究。这样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有效的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课堂中适当的教学探究,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

探究活动是否有开展的必要?虽然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和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探究,也并不是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内容都要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如果一些内容没有任何探究的价值,或者说,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是流于一种形式,那么,这种探究不要也罢。曾看到这么一个案例:在上《空气在哪里》这一节课时,一位老师先打开一瓶香水放在门口,请闻到香味的同学依次举起手来,接着老师就请学生小组讨论:“香味在教室里是怎样传播的?你能画出它的路线图吗?”,讨论完后学生进行汇报,而学生所画的路线图是五花八门,问他们为什么这么画,学生都说是凭自己的想象。所以,我们在设计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某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是否符合教学需要,是否增进教学效果,要进行勇敢的取舍,并非每一课,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与探究前并无二致,如果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就能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就根本不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三、有条理性的探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第一次上《做个岩石百宝箱》时,由于我没有强调观察要按一定的条理进行,所以学生讨论提出观察方法(用眼看岩石上的颜色、花纹、形状、大小、有没有气孔,用手摸岩石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掂一掂岩石的轻重,用鼻子闻一闻两块岩石敲打或磨擦前后的气味儿、潮湿时干燥时两块岩石敲打或磨擦的气味儿有什么不同,用耳朵听一听敲打岩石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把岩石砸开或在地上摔开看看岩石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和猜测可能观测到的现象后,便开始分组实验。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就把岩石放到水槽里观察,还有的用两块岩石敲打闻气味,总之怎样做的都有。造成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时说不清说不全,分析不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实验现象。

第二次上《做个岩石百宝箱》时,在学生说完观察方法后补充了一问“你打算按什么顺序研究?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这样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认识到观察顺序的重要性,然后再按预定的顺序观察、汇报。这样在分组交流观察记录时比第一次上《做个岩石百宝箱》时,不仅节省了观察时间而且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时说得有条理且说得全面准确。

这样通过有条理的观察,学生的思维认识活动就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

四、要有效的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准备,以正确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材料是科学课探究活动的依托,有针对性的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从趣味性、基础性、实践性原则出发,同时要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能发现问题形成合理的假设,明确研究活动的目的,确定研究活动的程序与方法。例教学《哪杯水多》,有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能用更多的方法去比较水的多少,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包括天平、秒表和漏斗。但由于教师忽视了对材料结构性的研究,上课时,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用天平和用秒表、漏斗来比较少的多少了,不但费时费力,还完全偏离了目标要求,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另一个方向;而在另一次的研究课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除了盛水的容器外,只准备了几个果冻壳、一个圆柱形杯子和一支签字笔。这组材料的出现,不但马上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了问题的核心即同一标准上,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而且为第二部分内容“量筒的认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思维铺垫和迁移的作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通过呈现有针对性的材料,给学生设计出了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本次探究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对哪些现象的观察,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探究思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通过激活学生的内趋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温度计的秘密》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只灌满牛奶的酸奶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是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总之,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只要我们在科学探究中注意对学生加强思维的积极性、条理性等的有效训练,就一定能有效的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柳菊兴鲁晓成等编著《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红霞 《科学究竟是什么》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喻伯军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4]中国教师网(http:///)

[5]参考文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课中 思维 小学 科学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