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建设工程合同

“水冷时代”的典范:马克沁机枪冷却装置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1 08:42:38   浏览次数:

工作量。战时为了确保机枪架设完毕就能立即射击,即便是携行时水冷筒内也事先要装入冷却水;同时为保证持续射击能力,还要带上一定量的备用水(一般与水冷筒内的水相当,就MG08重机枪来说总共需要携带约8kg的水),这些额外质量成为机枪手的重大负担。在激烈的战斗中需要转移阵地时,如何携带烫手的水冷筒也是棘手的问题,尽管为此专门设计了帆布筒套和石棉手套,但还是有许多射手被烫伤。另一个问题是水的来源,在沙漠等干旱地区作战时,水冷式机枪要消耗更多宝贵的水资源,而一旦无法保证水的供给,整个武器就难以发挥作用,往往就此成为一堆废铁。但即使有了水,由于水冷式机枪复杂的冷却装置,需要更多的顾忌,比如为了保证水冷筒的使用寿命,冷却水必需采用含钙镁及盐类较少的软水,以免结成水垢;在低温条件下使用时,冷却水内还要添加防冻剂,而对于采用管退式工作原理的机枪来说,为了避免枪管被冻住无法完成自动循环,一般射击完毕时需要放光水冷筒内的水,下次射击前再加水,这就增加了射击准备的时间。还有一个问题是,要使水冷装置确实发挥作用,就必须要保持它的密封性,但水冷筒体积较大、壳体单薄,在战场环境下极易损坏,只要被一粒小小的弹片打穿,冷却水就会泄漏而导致无法持续射击,必须送回后方维修。

淘汰水冷方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机枪本身地位的变化。一战是战争方式的一次重大革命,传统的要塞堡垒在重炮、飞机的立体打击下不再坚不可摧,步兵的使命和战术开始发生变革,由于支援火力更加多样化,机枪逐渐从一种半固定式的防御性武器向伴随步兵的进攻性武器转变,步兵对机枪火力的依赖度有所降低,但对其质量和机动性能却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这种战术思想的转变以及武器设计能力的进步,一战期间出现了早期的轻机枪,到二战之前出现了通用机枪。它们虽然都由重机枪演化发展而来,但由于体积、质量减小,加上不再需要长时间持续射击,因此无需使用笨重的水冷装置,改进后的枪管钢材依靠空气冷却就能支撑一定时间的连续发射,同时普遍采用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结构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时间射击后枪管过热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典型轻机枪如捷克斯洛伐克的ZB26,典型通用机枪如德国的MG34。对于它们来说,仅仅需要额外携带一根备用枪管,就可以具有足够的持续射击能力,比起原先的水冷筒、冷却水及一大堆附件不知要轻便多少倍,而武器系统的整体效能并未因此而降低,这也是二战结束后这类武器迅速崛起并广泛使用的最主要原因。

水冷式机枪最终成为放置在博物馆中的古董,水冷装置在轻武器上也不再应用,不过,马克沁发明的水冷式机枪及水冷装置作为一个里程碑永久记载在了轻武器史册上。

编辑/郑双雁

推荐访问:水冷 机枪 马克 典范 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