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运输合同

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0 09:01:34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 工厂制是诞生于工业化进程中且至今依然处于主流的生产组织形式,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也是近代工厂制的发源地。从渊源上看,原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即作坊制、家庭制、手工工场制生产为近代工厂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18世纪中叶后,技术变革带来的水力机、蒸汽机的发明,最终促使处于萌芽状态的工厂制破土而出,这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终于在英国问世了。工厂制首先出现于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纺织行业,从18世纪末期起逐步向其他行业扩散。与传统手工生产相比,近代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逐步展露出一些新的特征,如资本与劳动力的集中,劳动分工的加强,生产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等,这充分表明工厂制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已经实现了质的突破。工厂制的兴起,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的经济转型,同时也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石。

关键词 英国 工厂制 原工业化 工业革命 阿克莱特

作者 刘金源,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 210093)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SS029)、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7002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0277)

工厂制是迄今为止在人类社会中影响力最为深远且依然处于主流的生产组织形式,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工厂制的诞生地。工业革命不仅意味着生产技术的变革,而且也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的诞生。进入18世纪后半叶,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进行,尤其是动力机器的发明与应用,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格局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原工业化时期的作坊制、家庭制、工场制逐步消退,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厂制生产开始兴起。工厂制并非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虽然它起源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化早期,但却萌芽于原工业化时期的传统生产组织形式之中。近代工厂制从19世纪中叶起就成为国际学界关注的热门领域,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较为深入。①而在国内学界,一些论著也涉及到近代工厂制相关的工厂管理、工厂立法、童工与女工等问题,但鲜有论著对于工厂制兴起本身加以探讨。②基于此,本文将从原工业化时期生产组织形式切入,对技术变革背景下工厂制的起源及特征加以探讨,以从一个新的层面来揭示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转型。

工厂制渊源:

作坊制、家庭制、手工工场制

英国是近代工厂制的发源地,“全世界工厂制的发展所呈现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或间接地模仿了英国的制度”[1 ]。作为“工业革命最显著特征”的工厂制在近代英国的兴起,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工业化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一般来说,社会生产过程总在一定生产组织形式下进行,而生产组织形式又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差异造就生产组织形式的不同。在漫长的原工业化时期,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组织形式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工厂制兴起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但它却萌芽于原工业化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之中。因此,考察近代工厂制的兴起,首先就要从原工业化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来入手。

18世纪中叶之前,英国处于前工业化时代,学界又称为“原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原工业化,大致始于15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后叶工业革命兴起后,原工业化才逐步走向没落。[2 ]尽管原工业化扎根于传统农业社会之中,但在孟德尔斯看来,原工业化是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它为工业化的到来创造了必要条件。[3 ]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来看,原工业化时期生产组织形式为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原工业化时期以手工生产为主,而生产组织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传统的作坊制生产,起始于近代早期,由手工业者独立经营,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生产规模不大,以三到五人为主,在18世纪上半叶,主要集中于木工、炼铁、成衣、制靴、制帽、皮革等行业。作坊主要集中在城镇之中,其生产与销售“一般不会突破城市的界限。”[4 ]在作坊中,师傅与帮工、学徒之间更像是亲密的伙伴关系。一般情况下,作坊里每个人都要把产品从头到尾做一遍,很少有生产的分工。作坊一般存在于对手工技术要求比较高的行业,而手艺的传播也是通过师徒之间的“传、帮、带”形式来完成。因为传授、学习技艺的方法十分原始,所以手工业者要精通某项技术必须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一旦学成便可成为谋生的手段。[5 ]进入17和18世纪后,随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及行会的消亡,作坊的地位也岌岌可危。在成衣、制靴、制帽等行业,机器生产的引入抢夺了这些工匠的饭碗,手工作坊逐渐走上消亡的道路。在制陶等行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分工的加强,由师傅控制下的作坊逐渐向规模相对较大的手工工场转变,而当引入机器生产后,这些手工工场又逐渐向工厂制过渡。在工业化时期,尤其是工厂制兴起后,作坊中的帮工与学徒绝大多数进入工厂,成为工厂工人;而作坊中的师傅,有的苦苦支撑着家庭作坊,有的沦为工厂工人,另有极少数资金及实力雄厚者则演变成为早期的工厂主。

第二类是家庭制生产,又称为外作制生产,这是原工业化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16世纪前后,“这种形式的生产在东昂格里亚和西英格兰的毛纺织业中已经存在”[6 ],后来才逐渐扩散到纺织、编织等其他行业,这是原工业化时期纺织行业最主要的生产形式。家庭制生产是商业资本控制生产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市镇商业资本向农村地区渗透”的产物,因为市镇商人“有资本、商业联系和专业知识,能和市场条件相协调”[7 ]。这些商人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生产任务,购买原料并分发给乡村劳工,劳工依赖自己的场地及设备来生产,当产品加工完成后再交给商人,商人以计件工资付给生产者相应的报酬。家庭制生产是一种半工半农的手工业制度,劳工在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则成为手工工人。在这种生产形式下,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在规模上以2~7人的家庭占绝大多数。[8 ]有学者认为,家庭制生产是“16~18世纪英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最为显著的时代特征”[9 ]。工业化时期,家庭制生产与工厂制生产长期共存。直到19世纪中叶后,随着水力机及蒸汽机的普及,家庭制生产才逐渐没落下去。此时,一部分组织家庭制生产的商人,在积累起充分的资本后,转而建立起使用动力机器的近代工厂,从而实现了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变;而从事家庭制生产的劳工,有相当一部分进入近代工厂中,成为工厂工人。由此可见,原工业化时期的家庭制生产,为工厂制的兴起提供了资本与劳动力的储备。

推荐访问:英国 近代 兴起 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