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知识产权合同

“地表形态变化与地壳物质循环”专题复习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2 08:38:02   浏览次数:

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运动,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上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目前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主要局限于地壳,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本专题的高考要求为:了解认识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运用地壳运动、内外力地质作用理论解释地表形态的特点及成因;利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海陆分布、山脉与海沟的成因、成矿规律及地震成因。其中“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态的影响”是本专题的重点,学习时要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考点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今天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下表:

[典例精析](湘教版地理教材必修1单元测试(四)第二章第一、二节第5题)下页图中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理现象是( )

[解题思路]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正确把握“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做好本题的关键。从岩层的画法可知,A图为断层构造,B为褶皱构造,c为火山构造,这三者均为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图中D为外力的风化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参考答案]D

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板块构造学说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等;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

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强大挤压力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当岩层或岩体受到来自垂直方向上的强大压力或张力时,岩体便会破裂,两侧的岩块会发生上下左右的错动、位移,这种现象叫做断层。褶皱和断层的比较见下页表:

3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因此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

(6)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典例精析](改编自2010届高考二轮复习跟踪测试(地理):地质地貌)

右图为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据图回答1~2题。

1 图中①、②对应的板块是( )

A ①亚欧板块;②非洲板块

B ①亚欧板块;②印度洋板块

c ①印度洋板块;②非洲板块

D ①印度洋板块;②太平洋板块

2 大峡谷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构造是( )

A 断裂构造

B 背斜构造

c 向斜构造

D 火山构造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学生的读图判断和记忆能力的题,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分析时要仔细辨析这些板块轮廓位置得出答案。印度半岛(南亚次大陆)在印度洋板块上,因此图中①、②对应的板块为答案B。第2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最显著的地质构造是断裂构造。复习中应利用所学知识对世界上重要地理事物的成因进行分析,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答案]1B 2A

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其中对地貌影响较大的为侵蚀和沉积作用。侵蚀作用是流水或风等将质地松软的部分破坏,坚硬的部分遗留下来形成的地貌。侵蚀下来的物质被风、流水等携带搬运,到另一个地方,流水或风力作用减小后,堆积下来形成的地貌就是沉积地貌,如河流出山口附近形成的冲积扇,河口位置形成的三角洲。自然界的地貌大部分都是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是伴生的,只是有时其中一个占优势。外力作用的表现见下表:

[典例精析](2010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测试题)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从地貌上看,①处是_____,它是由于_____作用而形成的,它分布在山区的_____。

2 从地质构造上看,②处属于_____构造,它是由于_____而形成的。

3 在①、③处中,沉积物颗粒最小的是_____,理由_____。

[解题思路]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从地貌上看,①位于山前,由流出山脉的河流冲积而成,从形状上看为扇形,即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山麓冲积扇;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处两侧岩层发生断裂,并产生上下的位移,故为断层;流水在搬运途中,流速减小,所携带的物质便由大到小(由重到轻)逐渐沉积起来。

[参考答案]1 山麓冲积扇 流水沉积 河流流出山口处 2 断层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移动3 ③处 ③处位于①处的下游方向

考点四:地壳物质组成是怎样的

复习地壳的物质组成,首先要搞清以下概念:①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②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③矿产:有用矿

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其次要掌握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见下表),岩石按照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典例精析]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和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岩石②化学元素③矿床④矿物⑤矿产⑥地壳⑦变质岩⑧沉积岩⑨岩浆岩

A ②→⑤→①→⑨ B ②→④→⑥→⑦

c ②→④→①→⑥

D ②→④→③→⑤

[解题思路]解答这道题要通过下列知识网络理清思路。

以上知识网络可以分析为: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就是岩石,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地壳由这三大岩石组成。

[参考答案]c

考点五:地壳物质如何循环转化

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地质循环即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学习中要学会绘制如下的地质循环示意图,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对“循环”的认识。图中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属于内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属于外力作用。图上箭头的方向要理清:(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典例精析](2009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5-6题)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I、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5~6题。

5 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6 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 I——①

B Ⅱ——③

c Ⅲ——⑤

D ⑥——I

[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图中箭头①表示外力作用(固结成岩),箭头②表示沉积岩受高温熔融作用(重熔再生),箭头③表示熔岩上升冷却,箭头④表示熔岩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箭头⑤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⑥表示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等)。第5题,学生可能对玉石的形成了解甚少,但大理岩是典型变质岩,故据题干提示“昆仑玉与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可知,二者同属变质岩。第6题,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为沉积环境,所以应存在于变质岩中,通过箭头①固结成岩作用完成。

[参考答案]5 D 6 A

推荐访问:地壳 地表 化与 形态 复习


[“地表形态变化与地壳物质循环”专题复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