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营合同

初中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初探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9 08:41:03   浏览次数: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提高学习效果,笔者进行了以下教学实践初探。

关键词:情境;挖掘;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211-02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提高学习效果,笔者进行了以下教学实践初探。

一、创设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教材内容为载体,生活化教学资源为背景,提出问题,预设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模式中的“呈现问题”的目的。

初中学生思考问题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东西的支撑,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生活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数学学习的世界。

例如我在讲《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时候,在导入新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我设计了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蝴蝶飞舞、落下”的课件。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画面上出现一只多姿多彩的蝴蝶在花丛中轻歌曼舞,翅膀一张一合地摆动着落在花蕊上,最后将翅膀慢慢地完全收合在一起。再此定格时,我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从中观察到了什么?为了更加突出要观察的问题,我又特意将蝴蝶翅膀张合的过程设计为重复演示,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这其中蕴涵着什么数学概念?这样找准时机及时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由此自然的导入新课的学习。这种运用实例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情景,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了数学,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这也解决了我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数学联系怎样的生活”呢?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的例子,要和自己所教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氛围相适应,例如在教学“去括号”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我校每天进行的卫生检查中,学生会给每个班级打分,根据每天的卫生的情况来加分或扣分(加负分),七年级一班三月份的第一天扣去1 分,第二天扣去3 分,第三天加2 分;七年级二班第一天加3 分,第二天扣2 分,第三天扣2分,现在请你算一算,两个班级一共得了多少分?每个班级的分数又是多少呢?大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个个热情高涨,不仅形成了良好的数学活动氛围,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学生在生动的、有趣的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数学的体验与感受,加深了对去括号法则的理解,掌握了去括号的规律。

二、挖掘教材,组织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新课程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了学生身边的数学,更关注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几乎处处都可以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以下几类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都应该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

(一)统计、概率类:如生活中涉及的降水概率、抽奖中奖、股票投资、分期付款等问题。可使学生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二)方程或不等式类: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着数量之间的相等或不等关系,如投资决策、人口控制、资源保护、生产规划、交通运输、水土流失等问题中涉及的有关数量问题,教学中可通过课件模拟实际把它归结为方程或不等式求解。

(三)几何、三角类:现实世界中涉及一定图形属性的应用问题,如航行、建筑、测量等。可让学生参与实际测量建立相应的几何模型,应用几何知识,转化为用方程或不等式,或三角知识求解。

(四)函数类:如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最优化问题——最佳投资、最小成本等,常常归结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目标函数,确定变量的限制条件,运用函数知识和方法解决。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

如教学“多姿多彩的图形”时,我用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熟悉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入手,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通过贴近生活的活泼而有趣的教学情境,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并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体会平面图形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时还把生活数学化,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有趣、有用的特点,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规律等化解为一系列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丰富的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所以说数学教学联系生活是自然而然的,是水到渠成的。

三、走进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新课程强调“做中学”,但我们需要对“做中学”有完整清晰的理解,他应包含如下两层的意思:

(一)通过做,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学习

(二)做是为学服务的,是根据学习需要安排的。做是手段,学是目的。

例如:在学习“平移的特征”时,要求学生每人剪一个纸三角板,然后将此三角形沿着正东方向平移2 厘米。观察平移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与同伴交流,容易得出平移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图形的大小与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通过这样的在做中学数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例如,我在讲“同类项”这节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

1、让几位学生拿着纸板站在讲台上(纸板上写着xy,-y,-3.5 等单项式),然后将另一些写有单项式的纸板发给其他学生,让他们上讲台根据单项式的特征来找朋友。

2、再让学生思考:你找朋友的依据是什么?

3、教师揭示“同类项”,然后师生共同给同类项下定义。

这样的活动设计与展开,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问题情境生活化,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并产生矛盾,引出新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中学”变“做中学”。

学生数学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学习解数学题。数学家波利亚把教会学生解题看做是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一条有效途径。改变数学课本习题的“原型”,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做数学”的过程,使其认知结构得到应有的发展,特别是将习题附于生活背景,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具体方法有:(1)变“封闭题”为“开放题;(2) 注重应用的改变;(3)引进学生喜欢的趣味数学题与数学游戏;(4)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实践证明,初中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在课堂教学外,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数学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所学数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过程。它的作用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课堂的延续,而是一种回报和反馈。由于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训练,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不会埋没。通过长期培养,学生不仅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能力逐步增强,而且数学学习的态度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如:我们班级有一个很腼腆的不爱说话的男生,有一天找到我,我问他什么事啊,他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说到:“是这样的,我昨天和妹妹去书店买书,妹妹看中了《十万个为什么?》,可是我们只有56 元钱,按原价只能买8 本,但书店门口有这样一块广告牌:凡在本店一次性购书满30 元者9 折优惠;满60 元者8 折优惠。看了这个广告牌,我就想,我怎样买才最划算呢?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于是我就把内容抄下来了,决定向老师请教以后再去买,反正这个优惠活动截止下星期六。”听了他的叙述,我不禁眉头一皱,心想:这么简单的问题,对于一个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呀?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得赶紧找出原因。于是我问道:“对于这个问题,你是哪里不懂?”他说:“其实也不是完全不懂,只是这个打8 折,打9 折,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听了他的回答,我如释重负的对他说到:没关系,我来告诉你。打9 折就是按照原价的90﹪出售,也就是你只需要按照原价的90﹪付钱。……”我刚还想继续用我认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把这个问题解释的更清楚一些,他就“噢!”的一声说到:“原来就是这个意思呀!老师,我明白了,我知道我该怎样买了。谢谢!”然后满脸笑容的,一阵风似的跑开了。

这个学生走后,我心里反复的问自己:为什么初一的学生了还不明白这种“打折”的含义呢?他们小学就学习了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是不成问题呀?原以为他们应该理解,因为这是商家惯用的一种优惠活动。看来作为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时时注意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生活素材与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真正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能只靠教学来实现,还要指出,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发展智力,也是现代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逐步积累有关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智力的经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晓红.什么是数学教育生活化——关于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2005(04).

[2] 覃运初.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06).

[3] 曹一鸣.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与“数学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6(02).

推荐访问:初探 教学实践 生活化 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初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