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营合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力资本助推东北经济恢复发展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1 08:41:29   浏览次数:

东北经济恢复工作中技术人才队伍的加强

东北是解放较早的地区,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后重点建设的区域。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延揽了大量的人才,这对东北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恢复与发展工业生产,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在1948年6月,东北地区领导人李富春在分析入城后面临的困难时就指出,技術人员的流失将是恢复经济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李富春指出,“我们自己太土包子了,科学人才少,科学技术差”,对于技术业务所知甚少,即使有些同志过去是学技术的,但参加革命后当行政首长,结果以前学的技术也丢了。

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武装斗争和农村工作,在管理城市和进行经济建设方面经验和人才则严重缺乏。中国虽然人口众多,然而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与技术人员则相对十分短缺。技术人员与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也很尖锐。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问题严重困扰着我国,一方面当时劳动力供给总量大大超过需求;另一方面,从供给结构来看,有文化和技术的劳动力又严重短缺,许多企事业单位招不到合适的职工。据中国有关统计资料,作为全国钢铁工业中心的东北,在日本人被遣送回国后,其技术人员占该行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已经降至0.24%。

重视教育工作

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通过多种方式为东北经济恢复积聚人才。其中,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为工业生产的发展准备了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力。

据《人民日报》1948年5月31日报道:“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区域,不论数量或质量上均起了重大变化,广大的翻身农民子弟在土改后纷纷入学。”“另外,如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军政大学及各地区、各部门设立之专门干部学校、铁路学校、艺术学校等亦有10余处,学生达万名以上。最近成立之东北科学院,专门招收科学、技术人才以应东北广大建设部门之需。”

1949年8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林枫所作的《东北三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三年来,培养了大批的为人民服务的工农和新的知识分子干部,东北行政委员会和各省都设立了行政干部学校,各省各县市共训练了各种干部约11万人,这些干部经过思想改造和实际锻炼以后,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中有183名已被提拔为县级干部,8818名被提拔为区级干部。

从内地大量招聘人才

东北还从内地大量招聘人才。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人民政府就在《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上发布招聘启事,《东北人民政府招聘专家教授及工作人员简章》中指出:“为适应东北经济建设之需要,决定在京津招聘下列各种人员:(甲)各种专家教授,名额不限。(乙)专科以上及大学毕业生一千名(包括理化、工矿、财经、会计、统计、银行、医科、文科等)。”当时关内的科技人员有30万人左右,李富春指示东北工业部从关内招聘科技人员到东北地区工作。1948年8月31日,李富春给雍文涛写信,提出五点优惠招聘条件:愿来东北的专家,可照东北工薪提高三分之一(最高可达一千分);如有特别好的还可提高;冬衣费可以预支,有具体困难者,可全力帮助解决;家属留关内者,可预支安家费,也可以汇款养家;工薪从动身来东北之日算起。只要是东北需要的专家、教授与科技人员,而思想又进步者,尽量吸收来。大学毕业生亦如此。此信经高岗、林枫等领导签字同意,作为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决定的政策传达贯彻下去。

东北局到全国招聘技术人员的工作得到中央的支持。由于当时关内有些地方国民党反动派还在负隅顽抗,新解放区的土改在进行,暂时尚无法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共中央决定对东北给予特殊政策,从全国各地抽调科学技术人员,支援东北的经济恢复与建设,进而创造条件,以东北为基地,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李富春决定让武衡出任招聘团团长,去关内招聘科学技术人员。武衡带领招聘团兵分四路,赶赴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招聘有专长的人员。由于中央的支持,李富春的多方联系,华东局、华中局等各地领导都十分支持东北局招聘技术人员的工作,招聘团只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招聘到4000多名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其中既有科技人员,也有医务人员和财务人员。他们到达东北后,大多被分配到各主要厂矿和高等院校。这4000多人对东北工矿的恢复和发展,对东北教育的开创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派武衡到全国招聘技术人员时,李富春进一步指示,要结合东北经济建设的需要招聘人才。并根据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而矿产资源的地质情况仍不清楚这一问题,专门要求武衡组织北平和南京的地质学家到东北参加地质矿产的调查勘探工作。随后,李富春派武衡到关内聘请了约占全国一半的地质专家到东北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经过反复磋商组织了一支包括专家、学生、工人在内的800余人的东北地质矿产调查队,这支队伍占当时全国地质界人员的一半以上。从1950年4月开始,他们进行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历时半年,对东北10多个煤、铁、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区进行了调查、勘查和测量。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东北的矿产开发、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当时撰写的论文和工作报告,直到现在仍是东北工矿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的重要参考文献。

通过组织抽调

对一些行业发展所需人才,还通过组织抽调到东北帮助恢复生产。全国钢铁会议于1949年12月16日至25日召开,出席的有东北、华北、中南、华东、西北各大行政区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12月25日,陈云在会议上作总结讲话,指出:现在国家财政困难,下决心在东北建设钢铁工业,这是国家大事,各地区要克服本位打算,动员专家去东北。东北方面对各地送去的人员要妥善安排。技术人员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是我们的“国宝”,对他们要采取信任态度,在物质上也应有必要的保证。技术人员要正确对待物质待遇和地位问题,高高兴兴地去东北从事新的经济建设工作。最后会议“决定从华北、华东、中南地区抽调大批技术人员赴东北工作”。抽调技术人员去东北工作,对于东北地区钢铁工业的恢复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鞍钢志》记载:“为了加强鞍钢修复和建设的领导,党和国家从1949年下半年起,陆续从东北、华北、华东调来500多名县地级以上领导干部支援鞍钢;又从中南、华东招聘了500多名具有较高文化、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根据中苏政府协议,帮助鞍钢建设的苏联专家也陆续来到鞍钢。”

1950年3月,毛泽东在沈阳召开的东北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东北是全国的工业基地,希望你们搞好这个工业基地,给全国出机器,给全国出专家。我们现在从关内搞一批知识分子来,以使将来给全国训练专家。”4月14日,陈云等致电毛泽东并中共中央,作关于全国钢铁、有色金属、电机、化工、机器会议和重工业部第一季度工作的综合报告,指出:钢铁会议确定,目前建设中心为东北,其次为华北。今年工作的重点是增加轧钢和冶炼设备,从关内商调技术干部。其他会议也都确定恢复和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并注意解决一部分人对此思想不通的问题。4月16日,中共中央转发了这个报告。

1952年4月,陈云为中财委起草致各大区财委(计委)、中央各工业部中共党组并报毛泽东、周恩来电,指出:鞍钢改建的初步设计规定改建完成期限为7年,苏联已允按期供应鞍钢的全部重要装备和援助施工安装,目前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调集足够的干部和技术员工适应改建工作的需要。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完成鞍钢的改建,是我国工业化的首要步骤。为此,除由东北自行配备者外,决定从全国各地和工业部门抽调技术人员到鞍钢去,限于5月份调齐。

根据毛泽东的批示,全国各地选派了大批有经验的干部到鞍钢工作,有力地加强了鞍钢生产建设的领导。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每一历史性进步都同发挥人才的作用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从全国各地选派了一大批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学毕业生,他们与东北的广大建设者一道,为东北经济恢复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抓好科研工作,培养科技人才

科研机构是知识分子和人才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的摇篮。东北地区原有的科研机构在日本投降后撤离时受到严重损坏,在解放战争期间又受到严重的破坏,几个大的研究机构已丧失原来的作用。1948年12月,为了使科学技术在恢复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李富春提出在伪满时期的“大陆科学院”原址上,建立东北的科学研究机构,以解决东北工农业恢复和发展中的技术问题。

李富春选派得力领导执掌科学研究所,亲自关心科研工作。经过反复比较挑选,李富春通知中共黑龙江省委,调当时担任省工业厅厅长、原在清华大学地学系学习过的武衡去执掌东北工业研究所(后更名为东北科学研究所)。

1949年7月,武衡接到东北局的调令,担任东北工业研究所所长职务。

当武衡到沈阳报到时,李富春明确指示,科学技术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嘱其先到鞍山、抚顺、本溪等大厂矿看看,再去研究所工作。在派武衡到全国招聘技术人员时,李富春进一步指示,要结合东北经济建设的需要招聘人才。并根据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而矿产资源的地质情况仍不清楚这一问题,专门要求武衡组织北平和南京的地质学家到东北参加地质矿产的调查勘探工作。

东北工业研究所设在原伪满“大陆科学院”旧址,位于长春南郊,归东北工业部领导。武衡到任后确定工作重点:(1)到关内招聘科学技术干部,或请关内有关大学和研究单位派人到东北工作,为东北培养干部;(2)从关内广为收集、购买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等;(3)组织已有的科学技术人员,到东北各厂矿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他们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4)继续修缮房舍,修复仪器设备等。

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关于整顿高等教育的决定》,提出东北工业研究所为全东北高级科学研究机关。9月,东北工业部规定该所任务是:“配合(东北)各工厂建设,进行资源的调查研究;培养科学技术研究干部;检验各工厂产品的质量,联系指导各工厂的技术研究工作;介绍苏联科学上的成就与先进经验。”在当时百业待兴的形势下,东北科学研究所担负了艰巨的任务。

为了支持东北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东北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采取了从东北工农业的恢复工作中找研究课题的方法和思路。提出科学研究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且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到各厂矿开展调查,以期对东北工业现状和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据收集的工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确定研究项目。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科学研究做出年度计划。这种研究思路,使科学研究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针对性和实践性特别强,对于东北经济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工人阶级积极主动性的发挥

工人阶级是东北工业恢复和建设的主力军。工人阶级中间有着各式各样的人才。东北的全面解放,使得在过去压抑已久的工人爱国热情得以充分释放。工作中,他们视厂如家,积极奉献、积极发明创造,促进了东北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在东北工业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广大工人创造性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开展创造新纪录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在东北工业恢复工作着手进行以后,紧接着又开展了创造新纪录和合理化建议的活动。1949年10月,东北工业部就关于开展群众性创造生产新纪錄做出一个决定,指出创造新纪录运动的重大政治意义。东北第三机器厂劳动模范赵国有首先挑起了东北工矿业的生产大竞赛,到1950年10月下旬,参加这一竞赛的厂矿已有数百个单位。生产竞赛在东北地区开展后不久,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的工人们又一次将这一运动推向全国范围。“1951年1月17日,马恒昌小组向全国职工发出的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在《工人日报》上刊登出来。这个倡议在全国工人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首都到边疆,从大城市到县城,全国共有18000多个班组响应,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合理化建议主要是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动员职工就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效率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合理化建议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东北被服局第一工厂职工提出改进劳动组织的合理化建议,迅速在东北地区推广,结果,仅被服业总的劳动生产率就提高了25%。另据沈阳、鞍山、大连、本溪等地的212个厂矿的不完全统计,1951年职工在运动中提出11600余件合理化建议,其中6808件所创造的价值约1391亿元。

2.工人阶级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技术革新就是生产设备、生产工具、技术过程、技术标准、操作方法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改进与提高。1952年9月,鞍山钢铁公司小型轧钢厂的张明山就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在苏联专家和许多同志的协助下创造了“反围盘”。从此,鞍钢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迅速开展起来,涌现出了王崇伦、黄德茂等一批先进人物。至1954年4月,有17000多名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38600多件,被采纳的有22047件,其中运用到生产中去的有13105件。

这些技术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产品成本,保证了国家计划的完成和超额完成。“技术革新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保证全面完成和争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在技术革新运动中,工人的科学意识增强了,广大工人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高涨了。

蘇联专家的帮助加速了东北经济恢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的特殊友好关系也使得得到苏联人力和技术等帮助成为可能。作为当时国家重点建设的地区,东北经济恢复和发展,还需要外国专家特别是苏联专家的帮助。

早在1949年1月10日,陈云复电高岗指出:中国一向缺少五金方面的专家,据说翁文灏曾将全国三分之二的钢铁专家集中在鞍山,但他们仅在国外实习过,并无实际经验。留在鞍山的日本技师技术上既不精,政治上也不忠。因此,需要尽快聘请苏联专家前来。否则,不仅鞍山、本溪难于全面复工,而且究竟需要从国外订购制作哪些设备都开不出清单。

中国党和政府对引进苏联专家进行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1949年8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在莫斯科的刘少奇、王稼祥:同意关于苏联专家到中国工作的待遇条件协定全文,望即照此签字;回国经过东北时,同高岗、李富春商定具体执行办法。8月28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干部会议上讲话,指出:在国内,只要第三次世界大战不爆发,我们的任务就一直是经济建设,使中国工业化。建设国家就要有一套知识。苏联专家来,给了我们学习的好条件,但还要靠自己努力学习得快一些,如果没有学好,不管工作职位高低,都要调动、撤职。

9月3日,刘少奇在北平召开的中共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关于中苏关系的报告,指出全党现在的任务就是集中全力恢复和发展人民经济,这是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需要苏联在这方面的帮助。苏联要派大批专家来,中国的同志要同他们搞好关系。要善于向他们学习,保证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标准学习好。

1950年3月2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看望在沈阳工作的苏联专家,听取他们对经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工作中,中央要求多方征求苏联专家的意见,多沟通,以便更好地发挥苏联专家的作用。6月4日,周恩来致函陈云:今后凡有苏联专家工作的机关、企业的负责人,务必将本机关、企业的生产业务计划扼要地告诉苏联专家,而对于各地工业生产的情况和中央人民政府对工业生产方针、计划的指示,不论是报纸上登载介绍的或单独发布的,均应尽一切可能有计划地指定专人经常找苏联专家面谈,并与他们密切联系,借以更好地发挥专家们的作用。

}Ntמu}v׽}m_y]iwZ计划中,要充分发挥和重视人才和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把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推荐访问:助推 新中国成立 初期 人力资本 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