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求职信

城乡统筹背景下苏南新农村绿化模式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0 08:55:10   浏览次数:

摘 要:在快速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苏南地区新农村绿化建设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通过对苏南新农村建设实例分析,结合昆山市新农村绿化实践,从三个层面对苏南村庄绿化模式进行探讨。宏观上打破单个村庄为单位的限制,从大尺度上对乡村绿化规划布局进行研究。中观上对村庄的整体绿化形式进研究,分别对城镇型、城郊型、乡村型三类村庄的绿化模式进行分类研究。微观上对单个村庄内部水网、路网、农田林网、公共绿地等进行具体的绿化模式研究。并对不同绿化模式建设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苏南;新农村;绿化模式;昆山

中图分类号:S8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1)01008805

农村绿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体现村镇的外在形象和地方特色,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一个村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1-2]苏南地区处于我国长三角经济产业圈,乡镇私营经济飞速发展,为苏南地区新农村绿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但一味的追求快速建设发展,容易忽略苏南地区传统村庄景观意象以及村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脱离地域特色。[3-4]在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分析城乡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苏南新农村绿化模式,对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体现乡村水乡地域特色、提高农村人居环境,缩减城乡差距,以及高水平的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昆山市域景观分析

昆山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之一,总面积927.7km2。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北至东北与常熟市、太仓市两市相连,东至东南与上海嘉定、青浦两区交界,西与中新苏州工业园、吴江市接壤,南部水乡名镇周庄与浙江相通。

(一)昆山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

图1、图2为1985年和2008年间昆山市域景观类型分布的变化,可以看出各类景观在23年间的扩展及景观破碎情况。

图1 1985年昆山市域景观类型分布图

图2 2008年昆山市域景观类型分布图

人工景观类型中城镇居住区及工商业交通用地由核心区向外辐射性扩展,人工水域在北部及南部有明显的增加。绿地景观的面积增加了11.91km2,但作为城市中有生命的生态基础设施,2008年的绿地仅占总面积的1.58%。除农林用地外的其他各景观类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23年间农业用地主要向工商业及道路用地转换,其次农业用地转换为人工水域(多为人工养殖水面)与城镇居住区。林地主要转变为工商业及交通用地、城镇居住区以及人工水域。林地的减少说明了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严重,虽然在此期间又进行了人工林的种植,使原来的废弃地及少量的农用地又重新变为了森林,但人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仍较为严重。

必须以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来应对城乡统筹背景下苏南新农村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其中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既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又改善了新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目标。

苏南乡村拥有独特的山水环境,又因山水所占比例大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整个江南水乡中具有一定代表性。[5]各村镇在绿化起点、经济条件、文化传统等方面各有不同,为了适应更广范围的绿化要求,在思考苏南村庄绿化的思路、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不同村庄绿化模式进行功能特色定位。

二、宏观层面的苏南新农村绿化模式

宏观上对苏南地区新农村绿化模式的研究以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为基础,绿化布局“点—线—面”相结合,构筑以绿化生态效益为主题,以水网和路网绿化为框架,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城郊森林为嵌点,四旁树木相配套,“一区二带多点”为一体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苏南新农村绿化应结合村庄道路、河道、农田林网、村庄防护林建设,美化乡村景观、改善农村综合生态环境,使绿色资源在空间布局上达到最合理的布置。打造“村庄与绿树花丛相掩映,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苏南村庄绿化新模式。

(1)一区。集中连片的农村平原丘陵地区绿化建设,以全面恢复森林植被、涵养保护水源、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功能为出发点,根据不同农村地域生境特点,构建包括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模式。

(2)二带。指沿水、沿路的带状绿地建设即水网和路网的绿化建设。通过农村绿化建设形成网、带、片相结合,多功能、多层次的水、路综合防护林绿化体系。以大江、大河、大湖等生态敏感区为主体,结合乡村河流、湖泊等水体岸带防护林建设进行绿化,形成能够很好的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江河湖岸堤、防止水土流失、抵御自然灾害的乡村水网绿化体系。以乡村道路系统为骨架,结合道路两侧规划林带,以乡土树种为基础,乔、灌、草相结合,形成能够良好的保护路段、净化道路空气、防尘降噪、美化道路环境的路网绿化体系。通过两种带状绿地模式建设,形成苏南新农村“林水相映、路林相衬”的优美的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

(3)多点: 主要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围内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农村公共绿地等呈点状分布的生态建设地带。这些地带是村民日常身体锻炼、交流聚会、户外休憩游玩的主要场所。此类绿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苏南地区村民的生活习惯。既要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清幽的环境,还应注重保持苏南村落的绿化特色,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充分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全面建设社会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花桥镇位于昆山东大门,为内陆湖沼地区。南滨吴淞江,地势平坦,地貌单元属太湖水网平原。总面积48.43km2,其中河网水面积2.46km2,占总面积的5.1%。昆山花桥镇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利用花桥的生态自然、人文景观等优势, 合理规划绿地系统的布局和结构。 基于苏南特点宏观分析其现状绿地布局特点,构架出"两脉三环四楔五廊多园"的空间布局模式。两脉——蓝脉秀情鸡鸣塘与徐公河共同穿城而过,形成城市蓝色脉络。沿绿水蓝廊布置公园绿地和文物古迹,形成两条主要蓝色水带。三环——三环绕城,通过生态道路绿色景观环的建设,加强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真正形成绿带环城的绿化体系。四楔——四楔导风,沿吴淞江北岸规划建设四片滨江生态涵养林,并结合道路绿地形成与外部主要自然环境相联系的四条楔形绿带,将江面清冷空气由夏季盛行的东南风带入城市中心,改善区域小气候,缓解热岛效应。 五廊——绿廊筑景,绿地大道与沿沪大道形成的城市十字街景观轴线,也是两条十字相交的绿色廊道,另外三条道路绿色防护廊道:沿沪宁高速铁路、沿沪宁高速公路、沿吴淞江北岸绿色生态廊道。它们既起到重要的生态环保作用,同时也构成城市主要的绿色景观格局。多园——公园宜人,将公园绿地均匀分布在城中的各个区域,充分的拓展城市公园绿地,依托现有的绿地网架,形成体现花桥国际商务城的生态与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绿色景观。建设以生态公园、商务公园、中央公园、互通公园等为主体的公园绿地系统和便民宜人、因民制宜的城市口袋公园体系。

三、中观层面的苏南新农村绿化模式

根据苏南地域特点,以城镇为中心,从地理位置上将村庄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城镇型、城郊型、乡村型。依据各种村庄类型的特点分别来考虑经济和生态的需求而制定出相应的绿化模式,突出其自身特点,由城镇中心辐射开来,形成涵盖整个市域的绿化网络,具体分类如表1。

四、微观层面的苏南新农村绿化模式

苏南地形多样,水系纵横交错,乡村聚落多依山傍水而建,借助山水环境,构建水乡聚落绿地系统,以境内原有河网为依托,构建纵横交错的农村道路河道绿带防护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沟、渠、林、路,使村落、 农田、林地、 水体充分结合起来形成苏南地区特有的农田林网的景观,同时针对不同坡度的丘陵岗地,以生态效益为主考虑经济效益营建稳定的植物群落,公共空间绿化以地域性特色为主结合休憩、游乐等功能,形成具有吸引力的道路绿地与街头绿地,强调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其具体分类如表2。

案例一:花桥顺陈路道路绿化

花桥顺陈路中段地形主要以洼地、池塘为主。设计结合了变化多样的水域形式并适当梳理,形成一个通畅自然的连贯水网,或开阔、或收缩,蜿蜒曲折的水系很自然也形成了江南水乡的特有形式。花桥最大的地域特色在于其水网密布的富有江南水乡情趣的景观,因而应将道路绿化与城市水网相结合,充分利用景观较好的道路与河流交叉口,以及部分与河流平行的路段,并适当结合休憩、游乐等功能,形成具有吸引力的道路绿地与街头绿地,强调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打造有活力的、鲜明的花桥城市道路形象。

图3 花桥顺陈路中段局部效果图

案例二:花桥镇河道绿化分析

(1)外缘水系绿化防护型:绿化模式要以防护林为主,兼顾景观和经济效益。选择耐湿观赏树种,如柳、107扬、毛白杨、刺槐、桑树、怪柳、槐树、落羽杉等,以形成层次分明、色调丰富的河岸景观,构建景观生态屏障。可在近水边栽植一行杞柳,起到防浪护堤的作用。通过绿化建设营造出既具有苏南水乡特色又具有生态防护作用的景观效果。[6]

图4 河滨段典型断面

(2)内部水系绿化景观型:绿化模式以营造景观效果为主,兼顾生态效益。乡村内部河、沟、塘、渠要尽量保持其原有形态,绿化建设要密切结合村庄道路绿化风格。树种选择以湿生乔木为主,营造层次鲜明的绿色景观。下层配以花灌木,形成优美的视觉效果。水面可以放养菱角,以观花为主的荷藕及芡实、睡莲等进行水面绿化。局部可以增设富有乡土气息的木栈道、木桥、码头等,满足景观性与可达性的双向互动。

参考文献:

[1]姚玉敏,朱晓东,恽晨,等.苏南新农村绿化景观价值的综合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3):371-379.

[2]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5):76-79.

[3]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4):48-51.

[4]刘晨宇,李广慧,袁媛.营造自然、和谐的新农村空间环境初探——以登封徐庄镇王屯村安置规划设计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12):70-75.

[5]朱惜晨,蒋春,黄利斌.苏南水网地区自然型村庄绿化模式初探[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1):135-138.

[6]马东跃,李晓储,黄利斌,等.无锡新农村绿化建设及模式初探[J].中国城市林业,2006(4):13-15.

推荐访问:苏南 新农村 统筹 城乡 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