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鉴定评价

中国当代雕塑再思考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4 08:48:02   浏览次数:

zoޛ)j馟iuu5<_|6M教育模式拷问与反思,以及进行雕塑边界的探索性实验,当代雕塑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整个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雕塑艺术一直在关注社会文化、个体生存的体验以及自身艺术语言的探索和表达,当代雕塑所呈现的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变化和历史情境,以及艺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

雕塑的载体承载着两个含义,一个是载体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另一个则是载体通过艺术家创作观念影响所呈现出的含义。焦应奇在90年代初期用丝绸制作了一批软雕塑,其中有古代中国妇女穿的“三寸金莲”,当然被放大了很多倍。用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三寸金莲”,对于艺术家来讲,可能不仅仅是在作品中寻求材料的文化含义和形象的文化含义之间的统一关系,也许还包含了他对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这一问题的理解和反思。艺术家通过材料本身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创作反思当下社会。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方面,材料对于雕塑来讲是内在的表现力。正因为雕塑载体通过视觉心理化和精神化,我们才能超越触觉的直接反应,而把雕塑的物质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

在当下雕塑艺术表现方式的繁杂语境中,重新审视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对于深化雕塑艺术的表现功能是有重要意义的 。雕塑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发展相关的一种情感表现方式。原始雕塑具备现代雕塑的基本因素和特点,但对于它们的认知不能以现代雕塑学所侧重的空间与体量去衡量。原始雕塑更多地是对人们未知世界的遐想,从而产生原始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当代雕塑的一些构造因素虽然也在一些古代雕塑作品中得到体现,但是,古代的雕塑是宗教、权力的表达工具,是在一种“他律性”基础上对雕塑的探索,并且,没有对雕塑历史发展起到重要的启示和转折作用。而当代雕塑则是建立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主义基础之上,是雕塑“艺术自律”的发展的成果,与此同时,当代雕塑更多地是从人文视角出发去关照个人生存境遇。

进入2000年之后,当代雕塑拓展了雕塑本体之外的东西。伴随中国艺术形态与经济实力相匹配,中国雕塑家在全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发言权,关注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将环保思想通过作品渗入到公众生活的公众空间,进行文化精神建构,体现古代的生存智慧。对于雕塑的理解,不同历史语境环境存在着不同的审视角度和处理方式,这也就导致不同时代雕塑作品在表现内容、表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雕塑的民族性表达体现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内容由原始的信仰崇拜到古代的宗教信仰,再到现代的对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思索。在表现方式上从材料的单一到材料的丰富,再到对材料的重新组合运用。在表达语言上由对于物质材料“雕”和“塑”的孜孜完善到构建性的书写。雕塑的民族性是对社会生活境况思考感受的表达和运用,是中国传统因素在当下社会形式的再现和意义的重申。

傅中望的作品《四条屏——都市景观》便是民族语言的体现,作品有四件,艺术家分别将每块长达3米的钢板中心挖空,剪去的部分翻转过去,作为作品的支撑点,中间镂空的部分呈现出环境中的景象。这种借用坚硬的钢板来对照中国画载体(纸张、绢、帛)的柔软性,以中国画雅逸遒劲的意境对比都市的喧嚣与浮躁。艺术家在此借用了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符号,运用构造变异性的方式,创造出垂地 “虚空”的作品,運用中国传统语言的形式,以及符合中国审美的人文思想。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先人的智慧,现在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当代雕塑之中,傅中望的《器》《地门》《大木作》等,都利用了榫卯这种中国传统形式语言。利用结构与穿插的关系,将形体进行拼接、组合,将传统的材料、传统的文化、传统的智慧融合构造在当代雕塑中,把民族的文化从传统中抽离出来,以一种新的展陈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榫卯的关系像凸与凹、阴与阳、男与女的关系,作者通过这些关系强调与社会现状、生存方式的关联性。

展望的作品《假山石》是通过材料置换来体现民族性,假山石在传统的园林景观中是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因为假山石能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距离里呈现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以人为景观显示自然风貌。用具有现代含义的不锈钢材料,置换中国传统的山石文化,是一致与对立的冲击、当代与传统的碰撞、人工与自然的矛盾,《假山石》不仅体现出了民族性,还表达了作者的创作观念。

纵观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如今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共生、互相联系、互相推演的历史阶段,图像泛滥化导致了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当代艺术也放弃了现代主义艺术和艺术与生活的二元对立。然而,当代艺术也在媒介、时间、空间和语义等方面显露出了问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雕塑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这样不可避免的境况。雕塑形式的再发生,一方面是要对雕塑自身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也就是为了对抗日益泛滥的视觉图像。当代雕塑正在越过传统界定的藩篱,进入到装置化的领地。如何在思想观念自由开放、形式语言多元创新以及物质材料空前丰富的21世纪去传达和交流当代人的内心思考,才是当代艺术家需要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事情。消费时代的当代雕塑有着自身的设计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景观社会当中,知识、价值观和伦理都是经过了人为设计的,如今当代雕塑物质状态的可转化性成为了精神追问的形式载体。因此当代雕塑语言的民族化是当代雕塑家在国际语境中认识自我、反观自我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1]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2]鲁虹.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3]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推荐访问:雕塑 中国当代 思考